泗县夏大豆“症青”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3-08-16刘宾
刘 宾
泗县黄圩镇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安徽 泗县 234300
0 引言
“症青”是大豆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病害,严重威胁大豆安全生产[1]。大豆出现“症青”后,主要表现为成熟时整株叶片或者分枝不发生黄化及脱落现象、茎秆及发病豆荚的颜色均为绿色,正常成熟的籽粒占比极少,且发育不佳,易出现霉变等问题。大豆发生“症青”后,产量减少20%~80%,发生严重的话甚至导致大豆绝收[2]。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是黄淮海夏大豆主产区之一,2022 年该县大豆种植面积为4.2 万hm2。早在20世纪80 年代,大豆“症青”现象就有发生,但因只在黄淮海个别地区零星出现而未引起重视;直到2014 年该病害在黄淮海地区大范围发生,2018 年泗县等地区夏大豆“症青”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当地大豆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人们才意识到该病害的严重性。基于此,笔者根据当地夏大豆生产实际,就大豆“症青”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开展探讨分析。
1 夏大豆发生“症青”的原因分析
1.1 品种方面
不同的大豆品种有着不同的遗传特点,其综合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抗逆性、生育期等[3]。大豆属于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在过长的光照时间下极其敏感,因此,相对于小麦、玉米等作物,适合大豆种植的地域范围更加狭窄。不同大豆品种适宜的光照时间存在差异,如果实际光照时间长于大豆生长需要的日照时间,则表现为大豆植株开花时间延迟,反之则可使大豆提早开花[1]。我国纬度跨度较大,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光照时间短。因此,各地在引种大豆时要做好调研,如果将南方地区的大豆品种引种到北方地区,则会导致大豆植株长时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开花及结实。一般开花时间早、开花时间集中、灌浆速度快、熟期中早的大豆品种“症青”发生程度轻,而生长后期表现出较强长势、有很大丰产潜力、熟期偏晚的大豆品种易重发“症青”;对干旱、涝灾、高温或者低温等逆境抗性好的大豆品种,一般发生“症青”的程度轻,反之则易重发“症青”。
1.2 气候方面
大豆为喜光作物,但是不耐高温,光补偿点在2 500~3 700 lx,光饱和点超过30 000 lx。但随着田间通风情况的变化,大豆光补偿点及饱和点也有所变化。大豆的生长发育很容易受到外界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降水等)的影响,同一优良大豆品种种植于同一区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大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青”现象。在光照条件充足、降水较多的年份里,大豆生长发育好,几乎不发生“症青”或者少发;在降水少、中后期遇过高或者过低温度的年份里,大豆植株易发生“症青”;尤其是大豆植株进入花荚期后遇到连续降水、低温或者持续高温等天气时,大豆的开花、受精会受到影响,导致大量花荚脱落;大豆发育后期恰逢骤然降温,大豆的灌浆会受到影响,易发“症青”[3]。
以气候因子中的温度为例,大豆发芽、成熟期适合的温度条件在15~22 ℃,开花期适合的温度条件在20~25 ℃。当外界环境温度超过28 ℃时,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大豆的籽粒成熟,易发“症青”;当大豆开花结荚期外界环境温度低于18 ℃、持续降雨时,会影响大豆的授粉,导致“症青”。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大豆出现“症青”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1.3 栽培措施方面
大豆为典型的C3 作物,其特点是光合速率低,其结荚鼓粒期正处于光合作用的高峰期。若栽培措施不到位,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如过早播种大豆,会导致大豆植株较长时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后期进入开花结荚期后也难以结荚;过晚播种,会导致大豆生育期积累的养分不足,生长后期时如果温度骤降,则大豆易发生“症青”,导致其灌浆受到影响[4]。大豆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田间透风、透光条件不佳,易造成花荚脱落,发生“症青”。此外,施肥不合理也可导致大豆“症青”。如过多施入氮肥,会致使大豆植株徒长、田间郁闭度大,不利于荚果成熟;如缺乏硼元素等微量元素,会影响大豆植株后期的结荚及荚的饱满程度。田间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时,如果用量及方法不当,也会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出现“症青”[5]。
1.4 病虫害方面
大豆从出苗到结荚期易发各类病虫害,尤其是苗期发生虫害(蝽类、飞虱、蚜虫等)后,不仅会导致大豆的枝条、叶片被害虫咬食,还会传播病毒病,引发“症青”。近年来,泗县夏大豆生产中出现“症青”的主要原因即为病毒病危害。
2 夏大豆“症青”防治措施
2.1 科学选种
大豆对温度等气候条件敏感,有着明显的生态适应性特点。只有选择的大豆品种适应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才有可能实现优质、高产。因此,种植户需要根据泗县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优质大豆品种的选择。结合泗县近些年大豆生产中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实际,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有中黄37、齐黄34、圣豆5号、皖豆33等。
品种确定后,及时开展种子的精选等处理。种植户应去除大豆种子中的空瘪粒、破损粒、杂质、色泽不健康粒等,确保种子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85%、水分含量≤12%。为提高大豆种子萌芽率、增强生长势,种植户可在播种前做好晒种工作。经过晾晒的大豆种子出苗时间一般会提早1~2 d。此外,种植户也可用液体根瘤菌剂进行拌种处理,药剂与大豆种子质量比为0.1∶1.0,可适当添加土或者水搅拌均匀,拌种后12 h内播种;也可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药剂可选用35%多福克悬浮种衣剂,以预防苗期虫害、根腐病等,避免发生“症青”。
2.2 合理安排茬口
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因此,种植户还需要结合品种特点做好茬口安排,在适合的播期内尽早播种[3]。大豆发芽、出苗时需要较多的水分。因此,播种前种植户要结合土壤实际整地造墒,确保适墒播种。大豆不可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因此,种植户要采取轮作、倒茬等措施。在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通过合理的轮作,如“一麦一豆”或“一油一豆”等,可预防大豆“症青”。根据泗县气候特点,夏大豆播期在5月中旬到6 月中旬,一般在正常年份里越早播种,越易获得高产;6 月以后,播种时间每推迟1 d,则大豆产量减少22.5 kg/hm2左右。因此,麦后茬直播的大豆播期以6月初比较合适。总的来说,茬口的安排需要根据当年的气候特点及大豆品种特点确定,应确保大豆的易感病生育期与当地高温时期避开,同时满足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对有效积温的需求。
2.3 采取健身栽培管理措施
2.3.1 播种前管理。种植户在播种之前要做好整地、冬前施基肥等工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覆盖物等,以破坏害虫的越冬及繁殖环境,降低来年田间虫口基数,减轻害虫对大豆植株的危害,预防“症青”。
2.3.2 控制密度。大豆播种密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逆水平,预防“症青”,种植密度合理的标准是大豆植株刚开花时能及时封垄。种植户可根据泗县实际、大豆品种特点及播期等因素综合确定大豆种植密度。一般按照(0.10~0.13)m×(0.40~0.50)m的株行距进行播种,播种量为60~75 kg/hm2,折合16.5万~22.5万株/hm2。如果所用大豆品种分枝少、种植地瘠薄,且播种较晚,则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反之则需要降低密度。大豆可机械条播,要求播种均匀、播深一致。播种结束后,种植户要在种子上覆盖1层3~4 cm 厚的土。大豆出苗后,种植户要勤观察、早间苗、及时定苗,一旦发现缺苗断垄要做好补苗措施,确保田间密度合理,促使大豆植株健壮生长,以降低“症青”发生概率。
2.3.3 施肥管理。种植户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氮、磷、钾元素的合理配施,适当增加微量元素的施入,如硼元素等,为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养分,确保其健壮生长,预防“症青”的发生。大豆处于幼苗期时,种植户要尽早追施过磷酸钙120~150 kg/hm2、尿素60~90 kg/hm2等,或施入大豆专用肥150 kg/hm2。大豆刚开花时,种植户可追肥复合肥,为大豆植株提供均衡的养分;基肥中磷肥施入量不足时,可施入过磷酸钙105~135 kg/hm2。此时及时追肥可实现大豆增产15%的目标。大豆处于结荚鼓粒期时,种植户可用硼钼复合微肥225 g/hm2+尿素7 500 g/hm2+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兑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在实际生产中,叶面喷肥需要根据大豆的实际生长需求科学调整,一般整个生育期喷施两三次,以利于大豆健壮生长,预防“症青”的发生。
2.3.4 化学调控。为提高大豆植株的抗性、降低“症青”的发生概率,种植户必须确保适宜的生物产量,控制适当的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比例。如果大豆生长期间降水较多,地块肥力水平较高,且种植的大豆品种抗倒伏能力不强、丰产潜力高,种植户可在大豆刚开花时用250 g/L 缩节胺300 mL/hm2、15%多效唑750 g/hm2,兑水750 kg/hm2进行化控,以避免大豆植株旺长,预防“症青”的发生。如果降水较少,地块肥力水平较低,且种植的大豆品种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种植户可选择丰产素对大豆生长有刺激作用的调节剂进行喷施,喷施的量需要先结合说明书要求适量试验,确保用量合适后再大面积应用。
2.3.5 水分管理。大豆处于幼苗阶段时,轻度的干旱对植株根系的下扎有利,利于蹲苗,因此不需要进行灌溉。大豆进入花荚期后,如果土壤内水分含量在30%以下,可以适当灌溉。大豆进入鼓粒期后应合理灌溉,具体的灌溉量及次数可结合天气情况及植株生长情况而定。在大豆快成熟时,土壤水分含量以较低的情况为好,对其成熟有利。进入雨季,种植户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病虫害频发而出现“症青”。
2.4 加强病虫草害防控
大豆生产中常发的虫害有蚜虫、食心虫、蛴螬、烟粉虱、蓟马、点蜂缘蝽、豆荚螟、造桥虫等,病害有大豆根腐病等。大豆开花结荚期是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此阶段高效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对预防“症青”非常有效。种植户可在大豆刚开花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等防治“症青”,每15 d 左右喷1 次,交替用药,共喷三四次。在大豆鼓粒阶段,点蜂缘蝽危害严重,影响大豆籽粒发育,会导致“症青”发生。因此,种植户可从其成虫的迁移阶段进行监测,当成虫或者卵、若虫的密度处于较高水平时,即可采用针对性药剂防治。
种植户可在大豆播种后到出苗前,用90%禾耐斯1 500 ~2 250 mL/hm2、50% 乙 草 胺 乳 油3 000 ~4 500 mL/hm2等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大豆出苗后,在大豆幼苗长出1~3片复叶、杂草处于2~5叶时开展药剂防除杂草。针对禾本科杂草,种植户可用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750~9 750 mL/hm2、5%精喹禾灵乳油900~1 500 mL/hm2等,兑水450 kg/hm2,混合均匀后对准杂草喷施防除。针对阔叶类杂草,种植户可用24%杂草焚水剂60~90 mL/hm2、25%虎威水剂60~90 mL/hm2等,兑水30 kg/hm2,混合均匀后对准杂草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