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守正创新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08-15张全林

中华魂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包容性中华文明

张全林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集合,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五个突出特性紧密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连续性和创新性彰显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统一性与包容性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平性承载中正平和价值理念。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必然走自己的路”。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规定着要走的道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中国奋斗发展的辉煌成就一脉相通,绘就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现代中国是从深邃的历史中走来,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看不清未来中国。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我们从哪里来决定了我们走向何方。充分吸收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源泉。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以变应变、永不落伍。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种进取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纳新的无畏品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培育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营造取精用宏、继往开来的大格局大气象。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多元一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走过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已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能够牢固凝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样的共同信念,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基础,关联着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几千年沧桑,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纽带,体现中国精神的时代化,维系着当代中国人民团结和谐,激励着共同奋斗。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具有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独特的,中华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集大成之盛景。古丝绸之路,也见证了中国同世界2000多年的深厚友谊,同世界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华章。中華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深植“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哲学理念,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千载流泽生生不息,包容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传承,也使中华文明紧跟时代脚步,奉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协和万邦的共享价值。对外,包容性必然延伸为和平追求,形成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拉“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这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造就了追求和平的恒久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走好自己的路,保持精神独立自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谱写新时代华章。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包容性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