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对策思考

2023-08-15江黎明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村民农民

张 璨,江黎明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远、最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能够聚民心、集民力、汇民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农村仍然面临着困难,新时代满足农村地区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必然的,也是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1 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农村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与城市之间都存在差距,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这里的富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富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消除地区之间的差异,更有助于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1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形成属于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是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与城市存在偏差。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根据2021 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乡村居住人口为50 979 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农村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一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更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的重视,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促进其个人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吸收特色文化,大多数农村地区因为地势等先天优势有着不同特色形成了区域性的文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挖掘不同地区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地域文化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建设精神文明高地就要不断创新优秀文化,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足了,中华民族也就有了精神支撑,中华文化的大厦才能巍然耸立。

1.2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条件

农村地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注重精神又注重共同,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共同指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富裕,不是指一小部分人,更注重全体性。在实现精神共同富裕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1 年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农村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解决,但还存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解决。当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时,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实现。

1.3 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就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农村地区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很大程度满足农民的需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农民文化知识储备丰厚就能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当地产业的发展,创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后备人才。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方面的满足,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已经落实,走实第二步和第三步离不开文化的推动,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文化引领将乡村振兴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多角度,使乡村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振兴,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新时代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中共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对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农村地区由于先天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精神文明的建设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2.1 形式单一,精神文化产品多而不精

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方面的发展,各地区也都开展了相应的行动,开始注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忽视“好不好”的问题。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秀的教育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文化成果则较为匮乏,精神文化财富较为分散,思想观念还较为落后,文化娱乐手段也较为单一[5]。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老年人居多,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较少能利用现代化手段来了解文化,大多是通过简单的村民大会口头传授政府会议精神,或是通过张贴标语等行动宣传文化精神,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形式较少。还有部分村民的防范意识不够,一些不法分子将假冒伪劣、盗版产品专门售卖给村民,导致部分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大量充斥市场,扰乱社会风气,影响精神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部分文化产品受众较小。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水平较低,资源较少。据统计,2020 年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地区差异较大,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为0.84 册,其中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最高的是上海市(3.25 本),最低的是河南省(0.41 册)[6]。可见精神文化发展仍然不平衡,一些高品质文化产品由于费用较高,很难走进农村,更无法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内容形式单一的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体看来,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够全面,不能只注重精神产品“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升”,要根据实际情况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自身”的文化产品。

2.2 环境复杂,精神文明思想意识薄弱

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接收者”的环境中,社会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非主流社会思潮,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文化消费主义思潮推崇以自我欲望满足为核心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带有浓厚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7]。受多重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集体经营变为现在的个体经营,导致部分农民坚持个人主义,做事情只注重个人的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农民依旧固步自封,“等、靠、要”的思想盛行。在这种环境下,精神文明的建设面临困难,在网络新媒介情境下,潜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和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两个方面[8]。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部分群体不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甚至产生误解。由于环境复杂,农民群众长期受到影响,意识形态较薄弱,其思想观念与主流观念存在差距,对进一步提升精神生活造成阻碍。

2.3 资源不足,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受地理因素和前期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发展较落后,在各阶段经济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各省统计年鉴,东部地区平均共同富裕指数为0.739,中部地区平均共同富裕指数为0.553,西部地区平均共同富裕指数为0.492,其中宁夏、西藏、贵州等地的富裕指数较低[9]。区域之间发展仍然存在差距,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活动。根据2021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2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30 307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 916元,其中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远高于农村居民。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阐释和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内容结构供需失衡,人们实际文化参与度和精神生活体验感尚待提升,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度不高、文化产业发展垄断、人的时间成本增加、精神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等[5],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弱化了群众精神生活的参与感、满足感与安全感。对于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地区大多缺乏规范的文化娱乐场所,配套的硬件设施也局限于图书、广播和报纸,现代化的设施较少。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较为落后,存在相关人员不专业,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相关配套设施的熟悉程度不够或是不能及时更新实时图书、报纸,导致文化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文化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物质资源投入少,导致文化资源方面供给不足、文化设施方面落后、文化服务方面效能低下等问题,使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产生差距,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困境。

3 新时代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3.1 夯实根基,利用精神产品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感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要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对文化多样性需求与实际供给不符的矛盾就要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满足农民的需求。一是精神产品要贴合实际。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可以先深入调查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喜好,对不同需求的农民制定出不同的产品,扩大产品的受众面,增强富有农趣农味的产品供给。二是精神产品要有高品质。高品质不仅是指外部包装还包括优质的内容,要满足农民的需求就需要生产优质文化产品,在生产文化产品时防止用劣质材料,确保产品的优质内容,带给农民更舒适的体验。三是产品要富有时代感。随着中国进入数据化时代,产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风格、形式、层次进行创新,在精神产品中融入时代精神,在农民享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将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秀的精神品格是丰富精神生活的养料。根据村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特征,设立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意识,使其在劳动中创造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农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有助于营造更和谐的乡风文明。

3.2 共建共享,活用文化资源调动农村群众的参与感

更新载体形式能够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要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的参与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活动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内容,让村民在参加活动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如通过舞台剧、舞蹈等形式融入核心内容,升华主旨,利用作品帮助村民明辨是非,端正村民的价值导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助力村民精神脱贫,清除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其次,通过数字技术助力资源升级。中国已经进入5G 时代,在数字背景下文化活动方式也越来越充满科技性,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实体场景”等。图书馆是获取知识、吸收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文献资源逐步向数字化资源转变。智慧化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精髓的延续,如农村地区特有的历史古迹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展现过去的故事,将其中的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使村民体会到具有科技感的服务,从而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将当地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精神活动中,开展乡村特色活动,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一方面能够帮助当地村民加深对家乡故事的了解,根植故乡情结;另一方面能够弘扬优秀文化精神,当地的文化优势还能帮助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提高。

3.3 扎实推进,落实底线保障维护农村群众的安全感

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满足村民的需求,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是政策向薄弱地区下沉。 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发展较薄弱,可通过外界支持加大对薄弱地区的帮扶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促进资源的均衡发展。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将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中,实现资源的充分涌流。加上内部发展,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当地文旅结合为农民提供帮助,将旅游业作为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资金继续投入文化发展,丰富文化设施内容,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提供专业人才服务。可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动员群众调动积极性;继续实施“三下乡”“特岗计划”等专项计划,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增添内部活力。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带领农村地区精神生活的发展,从而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三是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基层工作人员在思想方面要带头破除不良风俗,对农民运用灌输加引导的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行动方面,带头示范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村民的桥梁要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保障村民的利益,带动村民配合相关政策。

在当前推进共同富裕阶段,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阶段,着眼于农村地区精神生活的发展是必然的。客观认识在促进农村地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产品、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从多方面发力实现精神生活方面的富裕,使文化沁润人心、凝聚人心、滋养人心,建设和谐美丽幸福的乡村。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村民农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