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提升劳动课程教师育人观的实践研究

2023-08-15张红妹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课程

张红妹 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还存在一些学校老师或家长,其目标基本是让孩子考上大学。为了考上大学,孩子用功读书,家长想尽办法照顾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因为以考上大学为人生目标,进入大学以后,以为已实现了人生目标,开始放松自己、沉迷游戏,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到了社会,成了眼高手低、懒散不上进的“巨婴”。此外,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没有深入了解社会,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等。究其原因,是重智育轻德育所致,也与学生不肯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有关。如今,很多教师和家长开始觉醒,反思教育方法、思想。

2022 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义务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课程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让学生亲手参与劳动,通过实践、探究、设计、制作等途径体验劳动的艰辛。课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为国增光的信念。

二、课程的育人观

201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育人观。劳动课程围绕生活、生产、服务开展活动,以项目劳动为载体,融入技术的使用、理解、创新,通过选择材料、工具,体验加工与制作、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技能实践、问题解决和技术创新等学习经历,可磨砺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时期,劳动课程的育人观体现在三方面。劳动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善至美、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必备品格:通过学习形成以劳为荣、懒惰可耻、尊重劳动者、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关键能力:即劳动能力,运用劳动知识和技能解决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他们文化课程学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劳动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以劳为美,立德之本

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优越,很少参与劳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些家长也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做清洁工!”清洁工、环卫工成了学生脑海里最卑微的工作,他们即使把大街小巷、校舍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其劳动成果很少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赞美。学生看到的是他们的脏和累,听到的是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劳动者的光荣和美丽。可是,一所学校、一个小区、一座城市怎么可以没有他们?

这些最朴素、平凡的劳动者,用双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用劳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不可或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赞美他们!我在上劳动课时,从关爱、尊重学校的保洁阿姨开启以劳为美的教育。我问学生:“我们在上课,保洁阿姨在过道、厕所里打扫卫生。我们下课了,走出教室,看到的是一个一尘不染的校舍。大家说,阿姨应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学生想了想,回答:“应该!”我又说:“对,阿姨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所以,我们见到阿姨时,要主动问好。她们是最辛苦、最平凡的劳动者,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最美!”

劳动课践行立德树人,要正确把握劳动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劳动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保洁阿姨、保安主动问好,养成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对反感劳动、歧视劳动者的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尊重劳动者,以劳为美,这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本。

(二)探索实践,立学之本

劳动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在劳动课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究的兴趣,形成技术服务人类、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我们国家提出核心素养观,旨在让我们教师把课程目标聚焦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回到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过硬的探索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课程围绕日程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任务群,通过项目让学生学习技术知识、动手操作、制作作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会建构起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关键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如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项目,使用多用表测量电路的通与断、元器件的好与坏等,以“教会”“学会”“会学”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法教法完全不同。以“会学”为目标,学生检测元器件发现不同现象而引发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致,整流二极管,红黑表棒分别接管脚,一次导通、一次截止;测发光二极管,一次发光、一次不发光;测光敏二极管,随着光线的改变,其阻值也改变。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晶体二极管的工作特性,再与生活中的电子产品联系起来,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再得出结论,提升学生探究实践的兴趣。

劳动课要吸引学生,就要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课程的立学之本。

(三)分享合作,立行之本

劳动课,涉及许多工具、材料,有些工具不是人手一份,而是两人或小组共同使用;学习中,有些技能操作需要多人协作,有些作品以团队形式制作完成。可是,一些学生不愿与同学共同使用工具,也有学生不愿与同学合作完成技能。

我们教师应该明白,现在的孩子跟以前不同了。在家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衣食无忧,家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全家人围着转,所有的爱都是属于他们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孩子不会分享与合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合作学习,让学生慢慢适应与同桌或组员一起使用工具,创设共享智慧、设计作品的学习环境。在照明电路的安装实验中,我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单干和团队,在掌握技能的情况下比速度和质量,结果是团队合作小组胜出,再交流分享经验、体会、感悟。学生慢慢明白,在劳动实践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会分享劳动成果是学习的立行之本,也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一周下来,学生表示留给他们最快乐的是与同学一起实践探究、一起战胜困难的时光,因为自己的分享、与同学愉快合作,从而得到了同桌、组员的信任和友谊。学会分享合作,这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的立行之本。

(四)家国情怀,立志之本

我国还有很多技术被外国“卡脖子”,要强国兴邦,离不开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为民族复兴、崛起的家国情怀。

劳动课程都有相应的技术,需要学生学习、运用技术完成作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如《金属丝弯折》《智能家居应用设计》《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等,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我选择以名人为切入口。我播放“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的一段微视频,他说:“记者采访我,问我最近很多企业家选择移民,你会不会移民?我说我们曹家不会移民,真正有抱负的企业家不会移民。因为他是人物,他必须向历史负责。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我1995 年移民,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到2005 年发现,“福耀”两个字将会是中国汽车玻璃的代名词。我就把绿卡还给了美国人。我对家人说,我们全家谁都不能要美国的绿卡。”还有华为的任正非,他把投入上亿的鸿蒙系统最核心的基础架构捐赠给了国家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看完我请学生讨论,像曹德旺、任正非这样的大企业家,有怎样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志向是什么?说到底,他们身上有一股报效国家的情怀,把科教兴国作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振兴和自己与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们的情感朴素而真挚,志向伟大而坚定。因为他们深深爱着祖国、家人,爱着脚下的土地、家园,所以,他们的志向崇高而伟大。

一个个感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志向的高与低,是建立在他的家国情怀上的。爱家人、爱国家,是我们的立志之本!

(五)文化自信,立身之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是,随着西方思潮的入侵,崇洋媚外的事举不胜举。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先人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纷呈的文化,我们理应感到自豪!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渠道多,学生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可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很容易被误导。特别是一些影视剧中的词汇,在课堂上随口就来。如讨论问题时,有学生对不同意见的反应,会脱口而出“那尼”,还有一些难以入耳的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会出现这些话?究其原因,学生觉得说着好玩、有趣,但是,我们有那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好词好句,学生为何不说?我首先告诉学生,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中国经历了沧桑,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接着,我告诉学生,我们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充满了劳动意境。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劳动的古诗词?学生便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赞美劳动者的诗。随后,我请学生讨论四大发明、唐宋时期的科技水平,体悟我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

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才会有奋发进取的动力。在未来的求学路上,不怕挫折和失败,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立身之本。

学生做过多少题,可能很快会忘记,但在劳动的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学生很难忘记。他们学习一个生活技能,从不会到熟练;学习一个生活知识,从不懂到领会;设计制作一个作品,从模仿到创新,饱含了他们的热情、汗水和智慧。学生收获了劳动成果,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明白了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升了劳动能力、锻炼了意志。劳动,关系到学生生活和工作能力;技术,关系到个人和国家命运。我们劳动课程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劳动课程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劳为美的思想,创设探索实践、分享合作的机会,树立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为国家培育人才。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出力动脑,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使命,真正成为肯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好学生。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