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养老问题,不同家庭的不同答案
2023-08-15刘洋
刘洋
独生子女的爱与痛
70后一代,是实行计划生育之后独生子女年龄最大的一代人。如今,正是人到中年,生活压力最重的时候,与此同时,70后一代中的很多人自身健康也开始频出问题。此时的70后,面临着父母年过七旬,自身健康也需要着重注意的阶段,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尤其夫妻双方通常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而子女大多还未成年,正是人生最难最累的时候。
有人说,独生子女的命运就是如此。当时是多么让多孩家庭羡慕的一代啊!他们从小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宠爱,家里的所有资源和条件专属一人,如今父母年迈,独生子女独自面临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是理所应当的。
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做科研工作的工程师王亮是1979年生人,他出生在铁岭开原,虽然当时开原属于农村,但因为王亮是男孩,按照政策,他的父母不能要二胎。从小,王亮在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中长大。虽然当时农村的条件并不好,但是父母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一切。王亮从小就是小伙伴中穿得最好、吃得最好、用的东西也最好的孩子,也是众多小伙伴羡慕的对象。王亮儿时的伙伴多来自多孩家庭,比他年龄大的伙伴家里至少有两个孩子,因为按照政策,农村家庭第一胎是女孩的,还可以再生一胎。所以当时农村的很多家庭都是多孩家庭,像王亮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少见,大家都羡慕王亮。
王亮从小特别幸福,也因此生出了优越感。在学校,他学习很努力,爸妈承诺一定要供他念大学,举全家之力让他成才。王亮不负众望,高考成功考取了东北大学,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母为儿子自豪,他的家庭也成为全村羡慕的对象。
大学毕业时,王亮在沈阳找到工程师的工作,之后,他娶了媳妇成了家,买了房子在沈阳扎下根来。40岁那年,他兑现了自己对父母的承诺,在沈阳给父母买了房子,把他们从开原接到了沈阳。王亮说,自己永远忘不了父母那欣喜的眼光中饱含的泪水,“我们这个家终于圆满了”。住了一段时间,习惯务农的父母不习惯高楼生活,提出要回农村,王亮觉得孝就是顺,应该满足老人的想法,顺从他们的意愿,把他们送回了开原老家,好在老人身体都挺硬朗,干干农活也算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王亮挂念父母,叮嘱他们等冬天来临,就接他们回到沈阳,住在有暖气的房间享福,父母也欣然同意了。这样幸福的生活持续了几年,父母身体健康,王亮得以安心工作,在单位承担了更多的科研任务,经常出差,好在王亮的妻子也是独生子女,家境比较优越,为了帮女儿分担,岳父岳母特意在王亮小家庭同一小区买了房子,全力照顾外孙女,这给王亮夫妻俩减轻了很大的负担。王亮觉得,婚后幸福指数更高了。
44岁这一年,泡在蜜罐中长大的王亮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人间疾苦。一天,王亮正在单位上班,母亲打来电话焦急地告诉他,父亲摔倒了,现在一侧身体不能动。当时,父母正在开原老家种苗,王亮急得团团转,但冷静下来后,他给父亲叫来救护车,又请家乡的初中同学帮忙,将父亲送进了急诊。好在父亲的病情不重,经过救治得到了控制,王亮的工作离不开,只能帮母亲雇个护工照顾父亲。父亲的病情好转后,医生说需要一段时间做康复治疗,王亮便把父母接到了沈阳的医院,继续雇护工照顾父亲,而他只能在下班后赶往医院照料。妻子心疼王亮在工作和父母之间劳累,也经常跑到医院去照顾公婆,孩子都是姥姥姥爷照看。那段日子,夫妻俩很是奔波辛苦,但是看到父亲渐渐好转,大家都很欣慰。
父亲康复出院半年后,王亮家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今年五月末,一直被保护得很好的老人们感染了新冠肺炎。首先是王亮的父亲咳嗽不止,一开始,大家都没太当回事,等发现有肺炎症状将父亲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已经有白肺迹象,马上对父亲采取了急救措施。对此,王亮很自责,自己忙于工作,只在不出差的时候偶尔去看望父母,没有重视父亲的咳嗽症状。父亲住进了医院,王亮的母亲心里焦急,不慎在卫生间摔倒了,摔裂了肩胛骨,急需入院做手术。而在此之前,两家人曾在周末聚餐,王亮妻子赶忙给父母做新冠抗原测试,果然都呈阳性。
双方父母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两个中年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父母,各自带老人吃药、做检查,控制病情。好在王亮岳父母的病情控制住了,没有发展,很快就痊愈了,孩子也从委托帮忙照顾的亲戚家接回来了。王亮父亲的病情没有加重但还需要继续治疗,医生说要随時观察病情变化,母亲在骨科医院等待手术排日期,王亮的工作又请不出假来。
这段时间,王亮分身乏术,觉得十分煎熬。自己需要上班,妻子则忙着照顾岳父母和孩子。无奈之下,王亮只好又给父母一人雇了一个护工在医院陪护,自己一下班就赶到医院,第二天早上再上班。“把老人托付给陌生的护工哪能那么放心呢?”王亮无奈地说,“可是依我的现状只能这样挺过去,期待父母尽快恢复健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正常起来。人到中年,父母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气啊……”
互给自由是彼此的爱
80、90、00后都是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一代,如今,他们父母的年龄也到了面临养老的阶段。由于年龄层次不同,每个家庭的情况和个人性格不同,针对养老问题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90年出生的陈艺与她60后的父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有了新型的方案。
陈艺今年33岁,心态十分阳光乐观,也是个很能“折腾”的女孩。她是学大提琴演奏的,从小到大为了追求艺术梦想,父母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支持她。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陈艺初入社会,才发现这个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除非继续深造。可是陈艺的家境一般,父母好不容易供她到大学毕业了,自己还不能赚钱回馈父母,陈艺实在不能允许自己继续依靠父母。她想,既然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老老实实在单位上班的路线,那就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陈艺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非常尊重女儿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虽然父母也希望女儿能找个安稳的工作,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他们觉得,女儿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她想怎么活,是她的权利和自由。
陈艺毕业后去了北京,先到一家琴行工作,专门现场演奏展示大提琴音色并为购买的客户提供教授课程的服务。一开始,陈艺和别人合租房子,后来觉得不方便,她又自己租了一套更远一些、更小一些的房子。她有一个原则,即使有的时候业绩不好,工资特别低仅能保证底薪,她也一定坚持自立,不跟父母要钱。陈艺说,自己念的艺术院校本来就学费高,父母供自己到大学毕业已经是很不容易,她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继续再要父母一分钱,给父母增添负担。陈艺毕业的十年之内,也是父母退休后身体还算硬朗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阶段,他们达成了一致,互相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选择,父母不干涉孩子的职业和婚姻选择,孩子也不干涉父母退休生活的自由,父母想去哪玩就去哪玩。陈艺推销大提琴业绩好时,还会征求父母意见,出钱给父母报旅行团。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是两代人彼此牵挂又各有自由,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让周围人觉得很潇洒。在父母的支持下,陈艺攒了一些钱,又选择到法国游学深造,探索不一样的人生。
2023年,陈艺33岁了,在法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陈艺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但父母老了,年过六旬后渐渐力不从心,孩子不在身边,他们只能互为彼此的依靠,身体抱恙也从来不跟陈艺说,怕她在国外分心,影响事业和心情。
陈艺的父亲陈老师说,他和老伴很理解女儿的选择,希望她充分享受自己的选择和人生。在他看来,自己以前还能为孩子尽些心力,现在年龄大了,不给孩子添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有一次,老伴急性肠炎发作,他自己有点懵,刚把视频电话拨通就挂掉了,怕孩子在法国因为时差被惊醒,为他们担忧,最后是请老邻居帮忙一起把老伴送到了医院。那几天,陈艺只要打来视频电话,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连线,孩子工作忙也没有多想,后来老伴痊愈了,才跟孩子说了实情。但是这件事,却让陈艺在之后只要联系不上父母就特别焦虑。陈老师说,自己和老伴不想让孩子挂心,毕竟陈艺还未婚,如果父母需要照顾,会迫使她放下现在的一切回来照顾。老伴住院时,同病房临床的老人就是孩子一直在请假照顾,后来孩子不得已,辞职了。眼看着别人家孩子受的苦,陈老师老两口不想让女儿受这份拖累。他们除了更加爱惜身体,也开始提前打听养老社区和养老院,寻找适合自己家情况的养老模式。
陈老师夫妇俩的想法,让很多老同事和老同学不理解,觉得他们还没有到七十岁,不需要这么早考虑养老问题,何况也不是没有子女。但是陈老师夫妇俩认为,就是应该提早安排养老,才能让女儿不会措手不及放下一切来应对困境。他们打听到,小区就有社区养老,老人们可以在家里住,一日三餐到社区食堂吃,白天到养老社区活动,社区课堂有书法、唱歌、舞蹈、摄影等课程。身体不舒服时,社区养老机构会提供家庭医生,如果需要到医院,可安排车辆和陪诊员。目前,这种模式最适合陈老师夫妇俩,收费也不高,生活完全可以自主安排,适合生活自理,偶尔需要帮助,身体还算硬朗的老年人。女儿也比较接受父母的这种养老模式。陈老师说,等他们年过七旬,需要人照顾时,可能会选择比较高端的新型养老院,女儿则表示需要她时,她一定会回来照顾父母。
一退休就住进高端养老社区
据了解,目前辽宁的沈阳市和大连市开设了数个高端新型养老院。对于养老方式,不只老年人面临选择,很多中年人也开始提前研究规划,因为这些高端养老院与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养老院很不一样。
张女士55岁退休后就住进了高端养老院,这令她的老同学、老同事震惊不已。張女士却很平静,她对记者说,自己的情况比较适合提早进养老院。
退休前,张女士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高管,可以说是一名热爱工作的女强人。因为对工作太过投入,忽略了家庭,丈夫因此与她离了婚,唯一的儿子在面临跟爸爸还是跟妈妈生活时,选择了爸爸,因为确实是爸爸一直照顾着儿子的生活。儿子上大学后,前夫重新组建了家庭,张女士尝试与儿子多些亲近,可是,努力了几次,儿子跟她竟然还没有跟继母关系好。这让张女士很伤心也很自责。儿子长大了,除了努力工作,还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张女士也不好再多打扰儿子的生活。
本来,退休后,张女士可以再就业,很多企业向她投来橄榄枝,但是张女士的健康状况不佳,也想到自己打拼半辈子也算衣食无忧,她选择放下工作,享受生活。一开始,张女士特意聘请了一位住家保姆,照顾她的生活和一日三餐,帮助她调理身体。但是,保姆的服务却并不能让张女士满意。保姆不是不注意卫生,就是不懂养生,糊弄对付,还嫌张女士挑剔。换了四五个保姆之后,张女士彻底打消了请保姆照顾生活的念头。
这时,儿子从上海难得主动打来电话给张女士,电话中,儿子说自己要结婚,但是女方家长要求必须在上海买房,这可难坏了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前夫越过层层阻力给儿子凑了一部分钱,但还是杯水车薪。张女士对儿子一向内疚,儿子第一次主动找她帮忙,思考了一个晚上,她作出了一个近乎悲壮的决定:把沈阳浑南的房子卖了,加上多年积蓄,给儿子凑够上海房子的首付款。
想法出来后,张女士自己也惊呆了。自己的生活没有退路了,但是为了弥补过去多年对儿子成长的缺席,她觉得一切都值得。与此同时,她想起之前参与的一个高端养老项目,那家养老机构里的设施堪比五星级会所,有游泳、健身,还有各种专业学习的教室,配餐也是每天按照营养科学搭配,地点在她一直喜欢的大连海边。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这个年纪没必要再买房,住这样的高端养老机构不但解决了住房的问题,还能每天与人交流,要不自己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身体不舒服时,养老机构有专业的医生,随时可以监测身体的不适,总比一个人在家生病了没人管要好。而且在这样的养老机构,她的生活是自由的,她可以随时在身体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与新伙伴、老同学、老同事出去聚会、旅游,生活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费用也是张女士的退休工资能够承担得起的。
就这样,张女士住进了养老院,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并不是最年轻最“异类”的,像她这种情况的也有好几个。很快,张女士和养老院的好几个同龄人结成了好伙伴。张女士说,目前看一切很适应,不用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以后的生活可以随时调整,自己年纪还不大,可能过几年有孙辈了,自己的身体要是吃得消,儿子儿媳也愿意的话,她会离开目前的舒适区,为下一代尽尽心。
张女士年轻时就喜欢冒险,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她说没准过个几年,还会出现更新潮更完善的养老模式,她都愿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