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的实践路径
2023-08-15詹守美
詹守美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核心素养呢?教师应在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多读、多写教学,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经验,以促进其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一、充分认知语文课文的意义
吴忠豪教授说过,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然而纵观语文课堂,“教课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物品质等。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教师问学生:“这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了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谭老师为救学生牺牲了,谭老师具有舍己为人、大公無私的品质”等。都说“一课一得”,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语文知识,获得了什么语文能力,以上这堂课,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哪儿?因此,语文课如果将课文内容和方法规律放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位,那么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少之又少。这样的语文课就变成了语文知识教学,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见,语文阅读教学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要和单纯重视方法规律指导说再见。
丰富学生语言经验实践是语文教学的艰巨任务,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积淀文化功底,学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建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加强词句积累重视,促进语言应用能力
(一)背诵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语文感悟能力
朗读是积累语言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发现并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朗读就是给躺着的书面文字赋予生命,使它们以立体的形象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学生反复朗读和诵读,增加与文章的接触次数,从而能够直观、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节奏和写作情感。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活动的开展,反复引导学生读顺、读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从朗读过渡到情感的感悟,由情感的感悟过渡到文章情境的想象,从而实现与作者在灵魂方面的交流和语言知识的无形积累。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写作视角独特,语言清丽隽永,如“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等,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优美的画卷,学生在一遍一遍感悟中将感触最深、最有意思和最有新鲜感的语段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强化语言实践运用
要想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就要引导其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因此教师要设计新颖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边读边记忆的过程中,想象该段文字的应用场景,从而将其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中“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这样诗一样的文字,怎样最大限度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呢?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实践运用呢?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你还记得与家人月下散步(乘凉,游戏)的情景吗?先画出文中可以引用的语句,然后再写小练笔。你喜欢哪些词句呢?尝试将这些词句运用在你的小练笔当中。??‘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句话可以用吗?当然可以用。‘这时候,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么漂亮的语言,这么有新鲜感的诗句,如果不用太可惜了,所以先画出来,然后再写小练笔,注意将课文中的这些语言用上,吸收这些高质量的语言比怎样写可能更重要。”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就不一样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流着”这个词,如果教师不教给学生如何用,有的学生可能一辈子不会用。这样有意思的导向,学生表达的质量明显提高,这样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写的时候就有一种成就感,更加认识到语文学习是有用的,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吸收作者的表达经验。这么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定能强化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三)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夯实文字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定是经过多方专家和学者的推敲确定下来的,其中包含很多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情感和观念。尤其是部编版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语文教师就要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出发,从众多原生文本教学价值中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准确定位文本教学价值,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途径,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其多读、熟读,促使其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并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从而积累语言表达经验。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为例,本课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为中心,从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用对比和“明贬实褒”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一只高傲大白鹅的喜爱之情。文本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对白鹅的情感;积累文中精彩的语段和新鲜感的词语,学以致用。如文中的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文章选词最怕重复,所以作者对同样的意思用了不同的词语,而且字数相当,使文章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这样的文字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这些词语,体验情感。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白鹅吃相“三板一眼”这一环节时,“本来神气活现的狗在它的眼中却像个贼眉鼠目的小偷一样出场。”这样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必定是喜欢的。再如,“鹅老爷”“真是架子十足!”等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整个课堂情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和语言经验。因此,在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学习《白鹅》描写动物的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一写,让自己笔下的小动物也能活灵活现,不仅“活”在笔端,也“活”在读者的心里。学生将语言积累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练笔中,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性和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借助古诗词实践,获得语言运用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学段分别指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指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在短短的五字或七字中就能营造出丰富的场景、表达出充沛的感情,其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自身的经验,理解、欣赏、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储备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尝试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增强表达效果。
(一)还原诗文之景,丰富语言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且看詩中之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抓住特点表达色彩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诗句凸显出意象美。这样的描写有据可依,具体可感,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意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如读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眼前浮现的是万紫千红的春景;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顿生畅快之感;读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便心生苍凉之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这样的诗句,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描绘的意象,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久而久之, 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语言库中调用最合适的语言进行实践运用。
(二)还原诗文之人,丰富语言积累
古诗词是学习人物描写的范本。如正面描写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活了卖炭翁的外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凸显出小儿天真顽皮的动作。如何在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使学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呢?古代大思想家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诗歌大体意思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作者的生平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方面的诗词知识,也能够更好地背诵和记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寻找到与主题相符的古诗词,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若能在古诗教学中注重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相结合,长期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专题性的古诗活动,学生必然能够源源不断地从诗词中习得“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方法,并内化成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储备、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言运用经验,最终形成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注重课外阅读活动,丰富语言知识储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丰富语言经验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带领学生坚持阅读,尽量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例如,读了《我的“长生果”》后,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教师便找来这本书供学生阅读;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对与动物有关的书籍很感兴趣,教师就为学生布置阅读布封的《动物素描》任务,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籍,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优美的文段分享到班级读书交流群,或者读给身边人听。与此同时,教师腾出时间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经验,以加深记忆,并布置适量的读后感任务,让学生将获得的经验和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其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体验和积累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经验。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语言知识内化,要想让学生持续地将语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多阅读、多欣赏、多练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语言积累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