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
2023-08-15艾航
艾航
名家引路
一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杨绛《老王》
●阅读心得
《老王》一文中,老王的身体有残疾,作者毫不避讳,“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对世人的恶意中伤,作者本来可以避而不谈或者用一种隐晦的说法来表达,但她仍以犀利的笔锋给读者呈现出一个被社会抛弃、被世人嫌弃的底层劳动者形象。然后写老王给她家送冰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在临死前一天还送来香油和鸡蛋等事件,先抑后扬,使老王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二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心得
文段中,“抑”的部分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平庸的外貌,通过来访者的心理落差,突出托尔斯泰的矮小普通。作者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长相。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托尔斯泰的眼睛上,突出描写其目光犀利,有全方位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崇敬之情。文段“抑”的同时又在为“扬”做准备,正因为前面的“抑”,使后面的“扬”显得更有力度和内涵。
三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心得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先写了阿长的外貌“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搬弄是非,以及粗俗的生活习惯。这些“抑”的部分,主要是为了表现幼时“我”对长妈妈的很多不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为后面的“敬意”蓄势。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是本文浓墨重彩的部分。“我”拿到书,“全体都震悚起来”,书的模样至今清晰可见,使我生发了“新的敬意”。此时,读者也随之对阿长产生了敬意。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地表达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写作借鉴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直接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升起,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那么,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抑处落笔,下笔有度。
“抑”是曲笔的起势,要认真观察,选好“抑”的内容,比如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事作风等。下笔有度,是指要把握好贬抑的度,不可突破底线。“抑”要适度,“扬”才有高度。
2.从抑到扬,过渡自然。
行文中,要在“抑”和“扬”之间进行过渡,设计好转变的机缘。这种过渡可以是人物际遇、认知变化、感情波动等。如果转变过于突兀,就会显得不自然。
3.形成反差,扬出风采。
在欲扬先抑中,“抑”是形,“扬”是神。“扬”的内容主要指人物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思想情感;常用方法有叙述典型、撷取细节、抒情议论等。“扬”应出彩,但须符合情理,不可随意拔高。
文似看山不喜平。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能使文章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差,通过反差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