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真挚
2023-08-15凌小雅
凌小雅
文题呈现
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令自己难忘的时刻,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注意写出“那一刻”的细节;(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
1.审题要突出重点。
半命题作文一般有两个写作重点,题目展示出了一个,即将填入的是另一个。就像眼前这篇,题目里的“那一刻”意味着不能大面积铺展开来,必须抓住“那一刻”这一节点展开叙写。但“那一刻”是很短暂的时间,写作时,可渲染出当时的心境,可回到之前生发感慨,也可由眼前激励之后的生活。这样,才能让“那一刻”显得有分量,而不是蜻蜓点水。
2.构思要紧贴自己生活。
题目“ 的那一刻”可填入的内容其实很多,并且有一定的共性,即能够带来较大的情感或思想上的震动。但要想表达出较强烈的感受,就必须紧贴自己的生活。
3.抓住细节展开描写。
一篇作文要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借助细节描写展开叙写。对本题而言,写作时要落笔于“那一刻”,落笔点越小,就越需要借助细节。
初作亮相
读懂孤独的那一刻
多年后的一天,当我看到杜小康放鸭的那一刻,如同回望儿时的自己。①
儿时,是妈妈照看我,但总因工作太忙,忙到没时间陪我,便将我安置在书店里。②
偌大的书店确实有很多书,只是我更需要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而不是看书来打发时间。但是,我必须待到妈妈来接我回家。③
我换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看,眼前看书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直到书店快关门了,妈妈才姗姗来迟。每每这时,我都会激动地扑上去大喊一声:“妈——”,因为我一整天都没说话。④
长大后,妈妈总是对我说,人要学会孤独,并对我常去找朋友玩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是童年的阴影根深蒂固还是我真的不会独处?这个问题缠绕了我很久。每当我有事做时,便不会感到孤独,可是儿时在书店,明明有看不完的书,为什么还是感觉孤零零的?或许是腻了,烦了,已无法再静心去读了,孤独便趁机占满了我的心吧。⑤
或许多年前我便知道,这孤独无法摆脱,它随时会来,但我得学会尽可能地把它挡在心外。
此刻,文字里是杜小康,文字外是儿时的自己;文字里从无助走向成熟,文字外从沉重走向释然。
读懂孤独的那一刻,我终于拥抱了儿时的自己……
①用细节描绘当时的场景,抓住“孤独”与“那一刻”这两个关键词。
②对导致妈妈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应加入细节展开描述,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
③此处应加入细致的心理描写,既是表现孤独的有力证据,又能紧扣题目。
④此处应增加一段对“孤独”的深度解读,可从心理描写入手,将“孤独”具体化。
⑤这一部分开始叩问自己的心,但没有作进一步的剖析。修改时,可抓住心理描写铺展开,就怎样感受孤独,更细腻地与自己对话。
修改建议
作文通过记叙自己儿时被妈妈“寄存”在书店的遭遇,表达了小作者内心的孤独,但由于文中缺少大量的细节描写,导致情感表达不够真挚,无法令人感同身受。修改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升:
1.对场景的描述要到位。场景本身可以烘托出气氛,渲染出氛围,当气氛、氛围变得浓郁时,感情自然也就融入了。
2.心理描写不可少。心理描写在写作中最容易泼洒感情,且理直气壮、无需遮掩。修改时,可将心里的各种小念头、各种纠结、各种不解,泼墨般倾吐出来,让字里行间流淌出“孤独”的感觉。
升格展示
读懂孤独的那一刻
◎王笃行
多年后的一天,看到杜小康放鸭子的那一刻,我如同在回望儿时的自己:三岁多的小孩,蜷缩在书架下,虽捧着一本书,却不曾看过一眼,只盯着来来往往移动的人影,整个人笼罩在孤独中。
儿时,由于爸爸工作忙,经常是由妈妈照看我的。那段时间,她也很忙,所以就想将我“寄存”到书店里,用阅读来减轻我独处的寂寞。又或许是因为妈妈自己喜欢读书吧,便觉得将书——无限多的书——堆放在一个孩子面前是最大的恩赐。我也因此成了书店里最独特的“小书迷”——每天自己背着吃的喝的,几乎是从开门到关门,一直在书店待着。
偌大的书店里确实有很多书,只是年幼的我没有妈妈期盼中那么高的情趣——可以一个人在书店里放飞自己的想象。
那时我还小,三四岁左右,我需要的是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无论是捉迷藏还是丢沙包,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而不是呆呆地看一排又一排的书脊。我常常费尽全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抽出一本书,坐下,翻阅。不知过了多久,我开始累了,或者说是厌了。可天色尚早,我知道,我是傍晚才能回家的。通常,妈妈会给我准备好面包和水,从早晨到傍晚,我只能一直待在书店。
等待妈妈的时间里,我换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看,来书店看书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直到书店快关门了,妈妈才姗姗来迟。此时,我会激动地扑上去大喊一声“妈——”,因为我一天都没有说话,那声“妈”是我从进入书店到她前来接我时吐出的第一个字。
现在想来,妈妈那时或许是为了让我摆脱一个人在家的孤独,热衷于读书的她能想到的唯一的法子必然是去书店看书。可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一整天一言不发地坐在书店,换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送走一批又一批来看书的人,这才是我最大的孤独啊!
长大后,妈妈也总是对我说,人要学会独处,那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可我却体会不到。
到底是童年的阴影太根深蒂固还是我真的不会独处?我只知道,独处时,特别是干完了什么事情后,心里常会猛地一沉,深感孤独,却又不知孤独从何而来。每每这时,我便拿起一个玩偶,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用着不同的腔调,心里便觉得轻松了许多。这,也是因为生活里常伴我的只有孤独吧?只是,它们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当我有事干时,便不会感到孤独,可是儿时在书店,明明有看不完的书,为什么还会孤独呢?或许是腻了,烦了,已无法静心去读了,孤独便趁机注满了我的心?
或许多年前我便知道,这孤独无法摆脱,它随时会来,但我得学会尽可能把它挡在心外。
此刻,文字里是杜小康,文字外是儿时的自己;文字里的他从无助走向成熟,文字外的我从沉重走向释然。
读懂孤独的那一刻,我终于拥抱了儿时的自己……
【陕西合阳县城关中学】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语言很有画面感。“三岁多的小孩,蜷缩在书架下,虽捧着一本书,却不曾看过一眼,只盯着来来往往移动的人影,整个人笼罩在孤独中”,仅一句就勾勒出一个内心极为孤独的小孩子,只是看一眼,都令人无比疼惜。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使升格后的作文画面感十足。
此外,升格文还加入了多处细节描写、情景刻画以及大量的心灵独白,将儿时的“我”的孤独写得有声有色,读后让人感同身受,以至于想真真切切地去抱抱那個小孩,给他安慰。事实上读罢全文,你会发现,在读懂孤独的那一刻,小作者也彻底走出了儿时的孤独。
作文感情饱满,直击读者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