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类艺术:探索技术、空间与未来

2023-08-15臧蔓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评论家当代艺术美术馆

艺术家组合DRIFT的《羞涩之花》(Shylight)是我在阿姆斯特丹看展时偶遇的一件装置作品,从未有一件作品给我如此深的震撼。

几只金属骨架的花,罩着白纱,从高高的美术馆天花板缓缓降落。它们慢慢地张开花束,靠近抬头仰望的我。花朵逐渐下坠,在我的视线中变大,好像马上就要扑面而来撞个正着,却又在不经意间迅速上升,紧闭花苞。花朵的运动带着金属的摩擦声,却被半透明的柔软布料所包裹,有一种冲突的美。它们在上上下下中抖动,在规律的轨迹中又显出一种无规律的开合,给我带来一种难以把控的视觉冲击,我像是在观赏一种不了解的外星花或是观赏一种长得像花的外星动物,总是被其吸引又要被其吞噬,好奇里带着些许由于不了解而流露出的恐惧。

这几朵抖动的花,一直在我心里留下来。我想这种体验是作为观者和作品的一个完美的联动,体现了当代艺术中一个有趣的观赏特点:作品被展示在美术馆之后的新生价值,超出艺术家所传达的作品含义。它在新的展示空间被赋予新的故事的意义。而不论是Driftsudio的《羞涩之花》还是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的光线作品,都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当代装置艺术品的这种“美术馆意义”。

而在这类作品中,技术与空间、互动与体验的新型作品模式被广泛应用。这也就应和了当代艺术界和学术界所广泛讨论的一个新兴概念:”后人类艺术”(Posthuman Art),这类作品也成为“后人类艺术”的有效实践。

后人类艺术探索着人类和技术之间的融合,挑战传统对身体、认知和身份的理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成为当代艺术家争相使用的创作媒介。因而,超越传统媒介和表现形式的作品被陆续创作出来。

2017年,詹姆斯·特瑞尔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次“接近光”的艺术盛宴,让这位70岁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漂洋过海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他用光线投影方式进行空间造物,用科技复制重塑自然。

他说过:“我的愿望是建立一种情境,将你带入其中并观看,随之转化成为你个人的体验。”

当代艺术中的后人类艺术,突破了人类的身体限制,探索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它模糊了人工和自然之间的边界,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与科技和生物多样性关系的思考。评论家罗莎琳德·克罗克(Rosalind Krauss)的著作《雕塑的领域》(《The Sculpture in the Expanded Field》)探讨了后人类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她提出了“扩展领域”的概念,认为后人类艺术在媒介和形式上的扩展超越了传统的雕塑和绘画,重新定义了艺术创作的范畴。

再回到DRIFT所做的另一个作品《漂浮物》(《drifter》),它是一个巨大水泥浇筑质感的长方体漂浮物,它看起来很重,漂浮在美术馆的室内空间里。如果你驻足一会,会发现它一直以极其缓慢的方式运动着。这个水泥体的概念还被制作成了新的实验影片,讲述了“废土时代”,水泥体们的世界旅行。《漂浮物》系列将人们带入超现实世界,引发了观众对感知和存在的思考,也是一种对未来科技与人类生存的深度讨论,将矛头直指目前正在经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存与道德伦理的种种挑战。

DRIFT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双人组合,通过视觉手段,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探讨和挑战现实世界与未来边界。他们是问题的提出者,通过作品带给更多人思考的机会,通过类似于“疑问句”的形式,让观者在身体体验的震撼中对现象本身提出新的质疑,产生好奇并引发思考。这个新兴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脉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推动了艺术界和观众对人类身份、技术进步和生态关系的再思考。

后人类艺术在当代艺术评论界,是一个富有讨论性的议题。评论家们对后人类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解读多种多样。有些评论家认为后人类艺术展现了人类与技术、自然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身体和认知的重新定义。他们赞赏后人类艺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对未来的展望。但也有些评论家对后人类艺术持批判态度,认为其过于依赖科技和虚拟现实,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那些有温度的有情感的作品在这种潮流下,一定程度地被忽视了。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變化,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的高速改变激烈地冲击着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体系。这也是“后人类”这一概念,广泛体现在艺术与哲学领域的本质原因,因为我们社会本身正因科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这一话题的艺术性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现实冲击和唱响未来的可能性。更有意义的是,他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启示性的贡献,对于我们如何在人伦范畴内利用科技造福人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评论家约翰·普雷斯顿(John Preston)关注后人类艺术对社会和伦理议题的影响。他在其著作《后人类艺术与伦理》(《Posthuman Art and Ethics》)中讨论了后人类艺术如何引发人们对技术进步、身体政治和环境伦理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后人类艺术激发了人们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并呼吁在技术发展中保持伦理和道德的警惕。

后人类艺术在创新和突破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社会伦理冲突的问题,这些不仅是艺术界需要面对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解决这些冲突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身份和社会互动的方式,并通过建立伦理指导方针、公众参与和教育普及等途径来促进社会伦理和后人类艺术的和谐发展。

臧蔓简介

臧蔓

原名藏小曼

青年艺术家。

自由撰稿人。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工作生活于北京。

不局限于媒介的使用,

以开放的心态重构充满奇幻与未知的世界。

猜你喜欢

评论家当代艺术美术馆
当代艺术看得懂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著名诗人、评论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去美术馆游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