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网络暴力说“不”三部门联合发布惩治网暴的指导意见

2023-08-15张馨予吴欣宇王品芝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网暴暴力证据

张馨予 吴欣宇 王品芝

一条被拼接的视频,让25岁的深圳女孩骆亭安“火”了。在视频中,她被塑造成一个三观扭曲、夸夸其谈的“白富美”形象。在“引战标签”的“加持”下,这条视频迅速在全网传播,单平台播放量就超过了百万。“那几天基本每过几分钟我的微信就会震一下,就有人跟我说看到你了。”

近年来,网络暴力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网络公害,网络的匿名性和法不责众的心理让一些人在敲击键盘时肆无忌惮。在被网络深度链接的当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全文共20条,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石经海指出,三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表明了国家坚决治理网络暴力的态度,为如何有效打击网络暴力提供了规范,也为日后公检法在打击网络暴力中如何相互配合提供了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暴力已成为一种公害

《指导意见》发布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8%的受访青年关注了《指导意见》,65.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

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研一学生王芷青感觉,近年来身边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好像现在在网络上能随便对一个人进行‘审判,就算不是很严重的暴力行为,也会对人造成伤害。”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认为,网络暴力是发生在网络公共空间,针对特定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人身侮辱、诽谤的侵权行为,具有跨平台、跨媒介传播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看到身边朋友纷纷转发过来的视频,骆亭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视频评论区,各种羞辱谩骂与指责扑面而来。

除了恶评,骆亭安还会经常收到一些目的不纯、带有骚扰性质的私信,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联系方式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挂到某交友平台上“贩卖”,“我一問才知道,原来交20元钱就可以加到我的微信。”

不只是联系方式,由于被传播的视频中曝光了大量隐私信息,这种影响蔓延到了骆亭安的现实生活,“身边很多人会刷到这个视频并转发。同事会私下议论我,我担心领导对我有看法,也害怕会给家人带来一些影响。”

调查显示,信息骚扰是受访者最常遭遇的网络暴力形式,比例为48.1%,接下来是隐私泄露(38.2%)、羞辱谩骂(31.7%)、被传谣言(24.6%)等。

“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呈现出日益加剧和增长的趋势,其不仅侵害了个人的权利,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危险。”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公害”。

在王利明看来,网络暴力主要是借助于网络实施侵权,具有三种特点:第一,此种侵权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行为,其受众具有无限性的特点,这也导致此种侵权的损害后果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特点;第二,由于网络环境对信息的传播具有一种无限放大效应,“因此,行为人在实施网络暴力之后,相关的损害后果可能会不断蔓延、发酵,损害后果可能被无限扩大”;第三,此种侵权行为侵害的主要是受害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

自诉转公诉,《指导意见》突显几大亮点

多位专家表示,全文3000余字、共20条的《指导意见》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第一个亮点是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适用法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石经海表示,《指导意见》明确了网暴行为适用哪些罪名,也明确了罪名的适用标准、哪些情况需要从重处罚、哪些情况需要重点打击,同时对防止打击的扩大化作出了限定。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等罪名定罪处罚,并且对哪些网暴行为构成哪些罪名进行细化,为定罪量刑提供了依据。而对于实施网络诽谤、侮辱等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指导意见》指出,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指导意见》还明确,对于实施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具有5种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包括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的;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发布违法或者不良信息,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

石经海认为,上述5种从重处罚的情形合适合理,切中了当前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和重点对象,对有效治理网络暴力能起到打蛇打七寸的效果。

与此同时,《指导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包括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或者违法违纪行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故意散布的,不应当认定为诽谤违法犯罪;针对他人言行发表评论、提出批评,即使观点有所偏颇、言论有所过激,只要不是肆意谩骂、恶意诋毁的,不应当认定为侮辱违法犯罪。石经海认为,这是限制刑罚权的滥用,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指导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侮辱罪、诽谤罪自诉转公诉的方式和情形进行了明确。

在刑事罪名中,侮辱罪和诽谤罪一般属于自诉案件。发生于2020年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是诽谤罪第一次由刑事自诉案件转为公诉。

《指导意见》指出,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并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进行了解释,包括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等5种情形。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恺浓指出,与网络暴力相关的侮辱罪、诽谤罪,刑事自诉其实有很大难度,尤其是在没有相关部门协助时,证据搜集的难度极大。而公诉案件由检察院负责举证,对遭受网暴的受害人而言,自诉转公诉能使其更好实现维权诉求。

此外,当被害人就网络侮辱、诽谤提起自诉,即便未转公诉,也可以在证据搜集环节得到帮助。根据《指导意见》,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经公安机关协助取证,达到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立案;无法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的,公安机关应当书面向人民法院说明情况。

调查中,88.1%的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

王芷青认为,公诉的方式体现了惩治网络暴力的力度,“网络暴力虽然很多发生在虚拟世界,但确实会影响到普通公民的生活,甚至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需要在法律层面被重视。”

骆亭安也非常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我觉得很多网络暴力受害者,可能因为诉讼流程繁琐、周期长而放弃维权,如果提起公诉的时效性更强一些,比如开设网络暴力的专门通道,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被网暴时能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指导意见》中指出,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调查中,88.7%的受访青年期待以公益诉讼方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遭到网暴后怎么办?拉黑、举报,还可寻求公安机关协助

来自福州的90后教师张魏璐,曾因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观点而被人“挂”到网上指责,她当即生气地回怼,但由于跟对方立场不同,张魏璐发现,无论与对方如何交涉,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她只好选择暂时隐忍。“在网络上会遇到很多跟你意见不合的人,要放平心态,争吵可能只会让你陷入风波之中。”

“我连维权的第一步要往哪里走都不知道。”张魏璐表示,网暴往往是个愈演愈烈的过程,等到需要维权时,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多伤害,“要花金钱、时间,这些成本都让维权变得很难”。

在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骆亭安迅速在各平台提交证据进行投诉,一些平台很快作出了反应,对视频进行了下架处理。针对不作为的平台,她选择向中央网信办投诉,“处理速度非常快,两个小时就把视频强行下架了”。

王芷青也注意到,现在很多平台都有“防暴”机制,“如果遇到网暴,我可能会先通过平台来解决,不行再寻求法律手段。”

调查显示,如果遇到网络暴力,近六成(59.8%)受访青年会拉黑、举报相关账号,55.8%的受访青年选择关闭评论与私信,回避不良信息源,46.5%的受访青年会走法律途径,起诉相关责任人,38.1%的受访青年会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35.1%的受访青年会强势回怼,以暴制暴,4.0%的受访青年什么都不做,默默忍受。

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想要维权,存在哪些难点?调查中,近七成(69.6%)的受访青年表示在网络匿名情况下,难以找到网暴者,64.2%的受访青年指出耗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极高,55.3%的受访青年认为收集证据难,52.7%的受访青年指出立案难,诉讼程序不畅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小曼说,通过网络实施的辱骂、诽谤等行为通常属于自诉案件,需要受害者自己收集证据。但在网络上,搜集证据非常困难,不少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姓名。

对此,《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还提到,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加强立案监督工作。调查中,68.1%的受访青年期待在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时,公安机关提供协助,66.1%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应该立案的及时立案。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信息会被删除或者没有办法搜集到,如果公安机关可以协助取证,一是能更迅速地掌握信息,二是能起到威慑作用。”王芷青说。

李小曼表示,法律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惩处力度,还在于惩处的及时性和不可逃避性。她认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义重大,比如明确了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保护,强调了平台的责任,也对网络暴力的行为表现、社会危害、法律救济等方面予以确认,对立案难、取证难、公诉难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破解途径,是惩治网络暴力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猜你喜欢

网暴暴力证据
反网暴的呼声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