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2023-08-15张天华庹春贵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张天华,庹春贵

(1.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2.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是人才的塑造场,也是文化的传播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红色文化是广大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崇高品质的体现,具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地位和作用。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教学模式,横向上涉及各育人方位,纵向上兼顾各育人环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需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需要。

一、红色文化及其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积淀、融合、凝聚而成的,记载了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承载着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凝聚了党的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革命时期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创造并丰富发展,以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表现出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常通过物质、精神、制度等形态呈现出来,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的传播。

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都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天下情怀;体现了不畏牺牲、不惧强暴、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不怕艰难险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伟大奋斗精神;展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党的领导,争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精神;凸显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伟大创造精神;呈现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伟大团结精神。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内容和素材,是“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1],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的优质育人资源。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价值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校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本质上是以文育人,这里的“文”特指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育人指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并在红色文化的熏陶、教化中逐步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完善。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具有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和弘扬的现实价值。

1.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强调思政课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也要重视实践活动育人。

“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是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2]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离不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以红色文物、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建筑等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让红色旧址成为教室、烈士英雄成为教师、革命史实成为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教学资源选择,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象化、生动化、科学化。不仅为理论教学主渠道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同时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场所,为实践活动主阵地、网络媒介新课堂提供了多个教学情景、多种教学方式选择,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3]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了中国革命文化,契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

高校依据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分析,传播弘扬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更为庞大,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更为多样,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更为广阔,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

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力,使学生真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当代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培育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个人品格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实现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应遵循的原则

任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针对的对象与情况、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借助的方式和手段、达成的任务和目标都有所不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要以契合育人目标为前提,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育人实践,挖掘利用恰当的红色文化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一)契合育人目标

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红色文化要坚持育人导向,符合育人实际。“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为国育人,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就要求红色文化要契合育人目标、贴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认知。首先,深入挖掘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实际需求、喜好倾向;最后,融通现实,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选择恰当的红色文化。

(二)坚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该地特有的红色文化为高校育人创造便利条件。红色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不同的育人信息。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要在了解红色历史,深入挖掘分析高校所在地特有的红色资源及本校办学历史、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根据社会需求、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从中选取恰当的红色育人榜样、育人事例、育人场所,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红育人”。

(三)注重育人实践

实践原则既是达到融入目的的基本遵循,又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朱熹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要以“真用”为落脚点,确保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方面,红色文化要切实融入高校育人过程;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红色文化达到实践育人效果。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不是一个封闭的单项运动,而是不断循环的螺旋结构,出发点是实践,落脚点也是实践,“以红育人”离不开实践。

(四)强调方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始终需要创新的领域。时空条件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在变化、教育对象素质与思想活动也在变化,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之间新矛盾日益突出,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做到因时而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因事而化,更迭变换教育手段;因势而新,始终契合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发展同向。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根本,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育人资源串联;以育人主体为关键,推进红色文化主动契合课程内容、育人目标、教学方法,加强红色文化育人队伍建设,实现育人主体协同、目标齐同;以实践为根本方法,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方式手段,开创多样化育人渠道,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联动育人。

(一)内容为本,聚焦育人资源

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前提是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提高保护红色文物技术手段,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汇总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在我国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5],红色文化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要实现“以红育人”,首先应开发具有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搭建囊括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据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素材,打破资源壁垒,实现红色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二,搭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拓红色文化线上学习平台。一方面,加强校地合作,形成类似于“浙里红”红色教育基地、“红村”研学基地的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红色主题教学场所。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模式进行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形成专人专讲的红色文化线上线下教育模式,以学生原汁原味学,教师真情真意讲,做到全员全程悟。

(二)主体多元,聚合育人队伍

传承红色基因,育人主体要多元化,聚合育人队伍,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而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广泛性,是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者、领导者、后勤服务人员、党团委以及受教育者等在内的多主体要素协力育人。第一,明确育人责任,增强红色育人观念。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党委共青团委等组织、受教育者及其同伴群体,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育人成效,需明确自身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认真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实践,共同做好“以红育人”工作。第二,强化受教育者红色文化认同,突出自我教育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6]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四史”,自觉接收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深化爱国主义情怀,领会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多手段并用,贯穿育人全过程

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宏观层面指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微观层面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时段,强调以显性的红色文化课程教育实现理论育人,将隐性的红色实践活动、文化环境建设做到润物无声。不同阶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不同,高校应针对学生群体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红色文化教育,确保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培养侧重点,防止育人实践断层。在新生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中渗透红色文化,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坚定远大理想,坚定道德意志;在专业培育过程中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养成;在毕业阶段的实习、确定职业方向、就业跟踪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侧重道德实践。此外,还可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创办地方特色校本红色读物,实现教书育人;创办红色文化走廊,放置革命英烈雕像,校报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根据节假日,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清明节,举办不同主题的红色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以“党建+红色文化”模式在党员、团员培训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组织育人,切切实实地做到全程“以红育人”。

(四)三方联动,共建育人全方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7]要实现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达成“以红育人”目标,必须营造课内课外同向,校内校外共育,线上线下协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内课外同向共建。“发扬红色传统,营造全方位育人的红色氛围,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下大力度。”[8]理论研究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变一家“独奏”为众人“合奏”,在思政课内与思政课外共同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机制。课内发挥好高校思政课作用,课外有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首要条件同样是教师。课内课外同向共建,一方面要求高校完善教师红色文化育人培训机制,组建专业的红色文化育人培训队伍,提高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强调高校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还要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深入掌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和专业课程,成为“红色育人之师”。

第二,以学校建设为主战场,校内校外联动育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域,要以学校建设为主战场,配合家庭环境、社会实践,渲染红色氛围,提高育人实效。首先,做好课程建设和校园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开设红色文化相关课程,结合当地红色读本、红色宣传手册,加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校园物质环境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实践活动开展中体现红色文化,搭建红色校园。其次,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作用。家庭层面,将红色传统融入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潜隐作用,营造红色的家庭氛围;社会层面,注重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多样化的社会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红色社会环境,辅助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第三,以网络媒体为新平台,线上线下协力推进。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新环境,已经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线上推进强调建立网络阵地,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首要的是打造一支网络红色文化教师队伍。首先,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红色文化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能掌握各类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其次,网络红色文化教育要突出学生主动作为。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媒介的功能和特点,采取相应的育人策略,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辐射度、影响力。最后,加强学校网络新媒体的红色建设。通过网络报道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去除网络“噪音”“杂音”。虚拟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虚拟的来源,线上教育离不开线下活动的配合。高校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加强社会红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红色旅游业开发力度,推进红色产业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统筹好线上线下,以网络媒体搭建育人新平台,联合社会、政府,构建和谐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以多方合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的立体格局。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创造性转变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加强红色育人队伍建设;开拓新型育人途径,以理论教学“主渠道”联合网络教育“新平台”、实践教学“主阵地”,打造全过程红色育人格局;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营造全方位红色育人体系;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结合红色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