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理论下的养老生活空间设计研究
2023-08-14赵鹏飞刘晴
赵鹏飞 刘晴
摘要:文章从多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多感官以及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老年群体需求,为老龄化社区养老活动空间设计提供空间设计策略。结合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交叉学科理论,提出养老生活空间设计的多感官干预新思路,提供对于养老生活空间优化设计的可行性策略。从多感理论视角着手,分析老年群体需求,通过多感官以及情感体验的角度提升养老生活空间的舒适性及情感体验度。
关键词:多感理论 老龄化社区 养老空间 老年需求 感官体验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3-0086-0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ensory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and provides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space design of elderly activities in aging communities.Combined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such as sociology,behavior,and psychology,a new idea of multisensory intervention in the design of elderly living space is proposed,and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elderly living space is provided.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ensory theory,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group are analyzed,and the comfort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elderly living space are improv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Keywords:Polysensory theory Aging community Pension space Needs of old age Sensory experience Emotional experience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逐渐进入老龄化,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特征之一。随着我国老年群体人数不断增加,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的变化所产生的养老需求以及养老问题逐渐暴露,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养老需求以及养老问题逐渐暴露,老年群体作为对象人群,本身具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群特征,但整体老年群体并不具有典型性,不同年龄区间、健康水平、地域、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导致老年群体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性,使得针对老年群体的设计研究更需精准化。文章围绕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在身体机能方面的退化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变,使得老年群体在对外界的感知出现各种障碍及心理的不适,多感理论将老年群体包括感官、情感、思维等各种体验方式进行结合,对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多角度的精准化分析。
一、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中国老龄化进程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在我国老龄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期的背景下,老年群体作为对象人群,本身具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群特征,但整体老年群体并不具有典型性,不同年龄区间、地域、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导致老年群体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性。将老年群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经济能力、教育程度几方面出发,结合老年人自身对于生活方式中的生命关注、纽带关注以及自由关注,对养老活动空间设计提供设计对象人群特征。
二、多感理论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多感理论包括了将研究对象的感官、情感、思维等各种体验方式进行交互的一种人性化设计。其中以“感官”是指能受外界刺激的特化器官与分布在生物身体上的感官神经,是生物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由眼、耳、舌、鼻以及皮肤受到刺激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还包括温觉、疼痛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
多感理论涉及生理以及心理学,现已渗透到了多个领域,包括景观、建筑以及产品设计等,在环境场景中加入多感理论可使设计中对设计对象群体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使得设计结果更加人性化,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及体验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荷兰开发出一种人工化的设计场所“Snoezelen”,旨在通过多感官环境的布置放松及刺激神经器官,利用光线以及设置于五种感官相关的设备进行环境刺激。国内近年来只有极少数养老机构引入多感官环境进行疗愈干预,如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在内设有专门的多感官环境活动室,让老年人在其中进行互动,在无障碍的空间设计基础上,对多感官进行良性刺激及疗愈,增加空间辨识度及相应特性,如图1所示。
國外对于养老问题的研究,从对于养老模式的探究开始进入到对于老年群体自身,而对于老年群体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利用社会环境的干预对老年人群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实现了一定阶段的心理功能康复。在这个环境下,国内多感理论主要适用在以恢复老人健康为目的的环境景观上,而在老人情感体验方面的康复型空间营造得不够,见表1。目前多感官环境的干扰出现即时效果、持久性不好,长期效果不好的现象。因此将多感官干预环境融入日常生活空间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多感官环境干预元素进行分散与日常化布置,都有利于延长多感官环境干预的作用时长。
在理论研究方面,多针对年轻人为主,对于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关注较少,且为对老年群体的感官体验及其他综合体验研究不足,老年人对于养老空间的五感资源感知较为匮乏,老年人的感官刺激需求考虑不全面,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多感理论除多感官刺激方法外,还有兼顾情感性,融入文化增加情感上的归属感。现有多感理论应用多以多感官环境室为主,但干预机制存在即时效果、连续性差,长期影响欠佳的情况。因此将多感官干预环境融入养老生活空间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多感官干预元素进行分散化、日常化布置,有利于延长多感官环境干预的作用时长。
本文尝试将多感理论引入养老机构环境设计,通过多干环境进行疗愈干预,让老年人在无障碍的空间设计基础上,对多感官进行良性刺激及疗愈,增加空间辨识度及相应特性,解决提出养老活动空间的多感官干预新思路,实现对于养老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关怀。
三、养老空间及设施现存问题
2020年,80岁以上人口占2.54%,高龄比重的增加也使得养老空间的需求量及使用年限增加。社区软硬件建设现状并不符合现阶段老年群体需求趋势,养老空间及设施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老年群体感官体验视角关注较少,安全性成为痛点之一,以及从老年群体生理及心理角度出发的舒适性以及可达性设计。
(一)空间设施安全性差
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退化使得空间的设计要着重考虑适老化,大量养老空间对于适老化的不规范,针对老年群体的触觉、视觉以及听觉体验设计不全面,空间环境仍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如地面铺装材料防滑性、对于灯光环境的防眩光处理以及道路尺度等方面的设计,空间要考虑老年人因使用轮椅等辅助设备所需的特殊尺度,如图2。
(二)空间环境舒适性低
对于老年群体的调研显示,62%的老年人选择绿地为主要活动空间,但景观观赏性不高,空间设施使用率低,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及社交需求;在视觉体验方面,环境灯光照度及色彩易产生不适;对于老年群体的心理舒适性以及趣味性考虑不全面,缺乏装饰性;室内活动空间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缺乏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以及活动空间的微气候环境,通风程度以及温度的适宜性可影响老年人的舒适性。
(三)空间地域文化融入不足
现有养老空间缺少情感化设计,忽视养老空间的文化性、地域性等要素的融入。老年群体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多有念旧情感,对于所生活的环境拥有自己的独特历史记忆,并且对于所处地区的文化具有一定偏爱,养老空间作为在空间中加入其地域文化可使得环境具有熟悉感。
四、老年群体多感需求
(一)视觉需求
人们对于外界感知最快的途径是视觉,伴随年龄的增加,感官功能的退化是设计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视觉感知体现在低视觉能力与无视觉能力两个方面,空间设计中针对低视觉能力以注重空间色彩及光线为主,以及空间设施摆放带来的视觉舒适度。
视觉需求中针对光线的需求体现在老年人对于光线明暗适应能力下降,在照度低的环境中会降低对于空间内物体的辨识度,但对于强光十分敏感,容易产生眩光以及短暂性失明。因此在室内空间内灯光需针对老年人明暗适应考虑如何对于室内外光照进行改变;而在空间色彩上,颜色偏好上则集中在橙色、绿色、红色和黄色上,老年人由于其本身年龄增加而产生的眼部内水晶体浑浊、变黄,对于色彩区分产生的敏感性下降,在空间设计上利用色彩刺激来加强空间的色彩识别性,使用空间内色调的对比以达到增加不同空间的辨识度。在视觉舒适度方面通过EDA生理监测模块测定老年人的视觉舒适距离,老年人的视觉舒适性随着距离的远近成平均下降趋势,距离越近自身的舒适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听觉需求
与视觉变化情况趋于一致,老年群体的听力下降,使其会出现重听、耳背等问题,而由于身体功能的退化,入睡困难则是在生活中较为突出的一项障碍,低频率的噪音对于老年群体睡眠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多数老年群体具有失眠的情况,而空间内的噪音也是造成此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如表3。因此,老年人倾向于静谧且围合感较强的社交及起居空间,而在景观设计中,也可通过接收自然的声音进行心灵疗愈,如日本“Shiru-ku Road”公園,公园内设置可以收集自然声音的装置,从听筒中可以听到竹子所发出的声音,也可以趴在地上听地表物种所发出的声音,游客可以随时聆听。在空间设计中,通过室内陈设以及材料的选择上,降噪则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触觉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肌肉受到刺激后所回馈的反应能力也逐渐下降,老年人可通过触觉刺激感知空间内的温度、材质、物体,分析其触觉需求,促进老年人对于空间的记忆力以及识别力,加强空间的安全性。
在空间设计中,不能依靠老年群体自身对于空间的识别感知能力,而是要在功能性以及视觉效果加强空间本身的识别性,通过材料、色彩以及装置等方面,在硬件及软件设施上增加触觉记忆。比如盲道就是应用最多的通过触觉记忆以及区分功能性的设施,包括空间所用的铺装设施、景观植物触感等。年龄的增长所带来记忆力以及认知能力的衰退,在触觉体验的角度上利用空间的差异性特征加强空间的识别性,燕园在入户处设置二十四节气的地面铺装以及专属的配套花园来加强不同空间的差异,特征明确。由于肌肉骨骼系统的退化则需要增强空间安全性,行动吃力、反应迟钝、步幅缓慢导致对于危险环境的避险能力逐渐降低,因此养老活动空间中铺装材料、空间尺寸、台阶扶手等方面进行适老化设计。燕园的设计中设置鹅卵石步道,在散步的同时进行脚底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的功能。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以及疾病的多发,轮椅的使用群体较多,在门的设计中进行加宽并且设置双猫眼,适应站立不便的老人使用。
老年人的触觉感知虽不如视觉感知灵敏,其却是接受外界真实体验的感官。由于触觉感知的差异性,不同材质、温度营造的空间特性可提高老年人对于空间的记忆性及识别性,同时在老年人可触摸的设施及活动的环境中进行无障碍设计,营造舒适、安全的触觉体验。
(四)嗅觉需求
衰老作为嗅觉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研究发现,在65-80岁的美国人口中,约有一半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嗅觉丧失情况,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上升至75%。嗅觉与脑功能以及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嗅觉减退也是帕金森的早期症状之一,在养老空间中,利用气味刺激,设计差异化的气味场景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嗅觉恢复。在燕园的五觉疗养花园引入芳香疗法,疗养花园中设置70%的自然景观,多为疗愈性植物,利用植物芳香刺激德尔塔脑波(DELTA),塞他脑波(THETA),阿尔法脑波(ALPHA),塞塔脑波对于触发深层记忆强化记忆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德尔塔脑波则与人的睡眠有着直接的关联,刺激阿尔法脑波则可以缓解焦虑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通过植物香味缓解老年人的压力并且具有降低血压的功能,在空间内作为辅助功能。
(五)情感体验需求
老龄化对于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老年人在生活中因为生活环境的转变常会感到孤单、压抑的情感状况,但体质和体能的不断衰退、疾病的日益高发、社会职能和家庭角色的转变,多多少少都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孤独感以及焦虑感被放大。
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时期,呈现出老年需求多元化、行为特征多元化以及人群背景多元化多个特征,空间环境及功能也需在此特征下进行多元化设计。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列昂季耶夫提出活动理论,通过在空间中增加互动体验,增加老年人在环境中的参与度,为适应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空间功能也需多元化,比如寿康之家·燕园设置“怡乐生产”模块,让老年人进行园艺活动,提供了老年人可以参加种植栽培的活动空间,增加了老年人的参与感,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对于空间尺度的特殊需求,种植池进行抬高,使得即使是乘坐轮椅也可以进入活动,加入了操作动态学和参与动态学的理论,参与感强的园艺活动给老年人之间提供了交流和劳动的场所,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空间,让老年人改善“外来者”的心态,从观赏者变成设计者,增加对于空间的归属感以及自身的成就感。老年人记忆障碍多发,为此设置了“记忆小镇”,还原老年人年轻时所用过的物品,设计环形道路,为老人营造了温暖、熟悉的空间记忆。
因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生活方式要保持中年期模式,将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减少失落感,而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则需要空间设计部分在设计中注重情感关怀以及社交需求,复合空间带来的集体社交以及个人的独立空间都需注意到;而降低空间陌生感则可通过融入地域特色增加空间的归属感,带来安全感。
(六)感官需求模型
通过对于老年人自身感官与感知逻辑的分析,自身感官作为解决问题的源头,人的自身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于人脑发生信息传递作用,当老年群体因身体机能出现衰退,传递功能出现问题时则产生隐形需求,通过多感理论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以多感为导向的设计,而空间的辅助设计以及多感理论则服务于这种隐性需求,从而促进记忆能力、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如图3所示。
五、多感理论下的养老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一)基于视觉需求提升空间舒适性及识别性
对于空间辨识度、明暗适应以及视觉舒适距离进行改善,通过色彩、光线以及视觉舒适性三方面出发。针对老年群体的视觉需求,在空间设计中可利用不同颜色的设施及材料来改善人所接收到的视觉体验,根据视觉感官进行空间内装置、材质、灯光等方面的选择,结合色彩心理学强化功能以及色彩认知符号。当人处于低饱和度、中等偏冷或较暗等视觉感知状态时会产生一定的高反应度;而人到老年时期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敏感性与行为表现力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空间灯光及色彩环境进行體现。在设计中可进行以下改进:
配置防眩光灯光系统,调整不同空间所需光照亮度,见表4所示,室内使用暖色调光源,提高室内照度标准,夜间照明使用漫射以及间接照明,室内各个空间避免眩光;设计差异化且易识别的空间标志标识色彩,差异化的色彩识别系统可使老年群体对于不同功能的空间增强记忆性,强化色彩对于空间划分的辅助功能,而易识别的色彩标识可使老年群体方便且准确获取信息;通过色彩进行环境对于老年群体的心理调节能力,例如起居空间内暖色调可带来安静、舒适的体验,卫生间可使用浅色为主,带来整洁、轻快的视觉体验,避免使用红色、黑色等颜色加重空间的沉重感。
(二)基于听觉需求进行空间降噪设计
设计中利用降噪材料以及初步选址时避免周边环境带来的噪音,基于老年群体的听觉特点营造良好的声学环境是设计的一个重点。建筑之初在选址时选择地形平整且无障碍的地段,尽量避免选择交通主干道和车流量较大的地段,降低周边环境产生的车辆噪声,提供安全颐养的养老生活空间;根据其睡眠条件的不足,选择隔音功能的门窗,或在原有基础上使用隔音材料。另外,选择适宜的装修材质,不但要保证安全舒适,还要增加防水性能和便于维护。空间装修材质应多采用吸音材料,空间装饰材料可多使用吸声材料,如岩棉板、矿棉板等。
(三)基于嗅觉需求引入芳香疗法
利用芳香疗法换改善老年人忧郁及焦虑情绪,良好的绿色生态养老空间可以通过植物气味输出使得自身感官获得主动的嗅觉体验,包括瓜果蔬菜,此外还可以通过外界条件的帮助。日本学者菊川博之通过芳香疗法,进行了对需要护理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压力,情感以及意识活动等的研究,通过量化情绪为老年人提供积极情绪的活动环境,并进而通过芳香治疗加以干预。如种植植物,利用可活动的花盆、花器、园艺活动器具和组合式的设备,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爱好对庭园的构造进行重组和修改。
(四)基于觸觉需求提升空间安全性
在养老空间的材料、公共设施、动线设计和空间功能的设计中融合触觉感知功能,针对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的特点,从多感理论入手进行适老化设计。
符合老年人的居住体验需求,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实现身体与心理上的健康,比如在环境中的步道及坡道设计,包括在硬件的设备方面提供无障碍设置,地面铺装选用安全性较高的材料,如表5,考虑到部分老人的需要,在扶手的设置方面使用高强度的,具有颗粒性抗滑性的材料,使之能够增强手握的安全性,也可以增加安全性;为适应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空间环境的形式偏重于私密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这些空间需动线连贯,使老人在活动时既有自己可独处的环境,又有互动交流的场所,使老人在空间内可获得舒适性、安全性与领域性,在空间内使用可绿篱、景墙等遮挡物以及玻璃、隔断墙体都可作为边界形式,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与界限,也可通过地形、道路、水体等要素来划分空间;根据人类工程学以及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轨迹,注意空间大小和尺寸的稳定性,墙面及顶面的空间设置都要灵活处理,在不违反安全与实用性原则的前提下,针对老人在各个年龄段的生活需要,特别针对特殊照顾的老人需要设置轮椅空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场地多重可识别系统的研究,对老年人的知识和记忆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五)基于情感体验进行空间多元化及细部设计
1.注重空间多元化设计
空间上遵循功能配置及体验上的丰富性,空间功能多元化,避免单一功能设置,不同类型活动区共用缓冲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对于相似的空间需求进行集中,如文娱及互动活动,提升空间的活动性和多元性,如图4。通过运用多元性原则尊重老人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情况下为老年人提供更舒适宜居的养老活动空间。在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感体验的角度进行问题及需求分析,将多感官进行结合,形成多感官、多手段、多途径的整体设计,也可针对其中某一感官体验进行改良设计。
2.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将空间细部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对于公共活动空间以及起居空间进行个性化设计,在空间装饰要素与陈设上增加“居家性”,增加老年人对空间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空间内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可降低环境带来的陌生感,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孤独感以及焦虑感被放大。应用空间的场所精神,将记忆转化为物体以及空间属性,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与生活以及历史记忆相结合的景观以及空间设计。
结语
在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时,从设计的角度进行对于养老问题进行改善,将老年群体作为设计对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于老年群体的生理及心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在多感理论的角度下进行多感官、多手段、多途径的整体设计,实现对于养老空间的优化设计,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关怀,为更高品质的养老环境及服务提供设计指引。
参考文献
[1]王柳,刘卓.高龄用户感官无障碍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2):177-184.
[2]赵宝静,奚文沁,吴秋晴,王睿.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J].上海城市规划,2020(02):14-19.
[3]贾岚,马云林.养老环境室内色彩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01):69-71.
[4]付瑶,王梓通,惠荣,马欣怡.养老机构居住空间老年人视觉舒适距离及颜色偏好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2):338-345.
[5]伊文静,邸贵玉.五感体验理念在养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7):110-111.
[6]李田,张晓凡.多感理论与养老社区康复环境的设计[J].艺海,2019(08):100-102.
[7]韩涵,胡旭婧,陈文,江莹,李鹏.失智老人多感官环境营造设计研究及实践——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多感官环境活动室[J].华中建筑,2020,38(10):54-57.
[8]严诗琴. 基于五感体验下的养老社区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9.
[9]李书彬,王琰,郑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老年教育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1):51-53+57.
[10]贾敏,李佳靖.我国养老设施空间“适老化”的现状问题与设计建议[J].住区,2018(01):32-41.
[11]马欣怡,杜守帅.全年龄段视角下老旧社区康养空间适老化更新模式研究[J].设计,2022,35(09):100-102.
[12]胡宏伟,时媛媛,张薇娜.需求与制度安排:城市化战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定位与发展[J].人口与发展,2011,17(06):54-64.
[13]李雪."探析环境艺术中的情感设计." [J].美与时代(城市版).04(2018):87-88.
[14]张洁,祁素萍.基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养老院康复景观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No.276(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