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京杭大运河的东关大桥

2023-08-14刘维嘉

北京纪事 2023年8期
关键词:北运河东关浮桥

刘维嘉

《北京的桥》是一首京腔韵味十足,倍感亲切,非常好听的歌曲,但歌词里却落下了我要说的桥。我说的桥也是北京的,而且是三千里大运河北端最重要的桥,也是北京东长安街延长线唯一的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桥梁,这就是东关大桥。60多年来,我们这些在北运河河畔长大的同龄人,目睹了这座大桥和运河两岸的日新月异。

东浮桥

北运河是海河的支流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上游是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流淌。干流从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以后向南流经河北香河,到天津汇入海河。

这条河曾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东征时,用这条河运输粮草和军用物资。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都是从通州上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当年建设北京城和皇城更离不开这条河。

自古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北运河通州段除了有过东浮桥等三个浮桥,再也没有其他过河的公路桥。千百年來,两岸的百姓过河主要靠人工撑船摆渡,乘坐渡船往返。

辽金时代,曾经在通州城东门外的北运河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到了汛期就被大水冲毁了,此后只好继续用摆渡。明代初期,大将军徐达镇守北平,为加强帝都与外界联系,增强北部边防,方便军队出行,他下令在通州城东门外的北运河上建造了一座木桥。那时,通州城北关处同时有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三条河流汇入运河,到了雨季河水泛滥,木桥就被冲毁了。尽管复建了多次,还是无法避免桥被冲毁的结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北平布政史司周伟建议用数十艘旧漕船顺河编联在一起,上面还要铺上木板,建成了船桥。船桥建成后,浮在北运河水面上,方便了百姓和军队的通行,人们把它称呼为“浮桥”。浮桥是一种水上设施,与摆渡、木桥、石桥等桥梁不同,属于一种临时设施,但它也是桥梁的一种。这种组装方便、拆卸简单的浮桥分里桥、外桥,形成了在水面上可以浮动的通道,方便了人马车辆安全通行。浮桥建成后,专门有士兵和船夫看守。

后来,为了让浮桥更稳固,就用铁索和木桩子把浮桥固定在河面上,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这个浮桥因位于通州城东门外,所以被称呼为“东浮桥”。

桥西的涵洞

昔日,在东关大桥西桥头的南侧,有个一人多高的拱形涵洞,是县城主路新华大街下水道的出口。从前的通州城四面环水,东边是北运河,西边有通惠河支脉,南边有玉带河,北边有通惠河,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护城河。

过去的通惠河,从今筛子庄桥往南并在现西门商业大厦路口分为两个支脉,一支自西向东流入县城,经万寿宫、闸桥往东流入运河,是一条在县城中部穿城的河道。另一支继续往南汇入东西走向的玉带河。因此,县城里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会存水,这些雨水除了流入周边的河里,还流入县城内的诸多水塘。

清末漕运停止以后,这条穿城河道断流,河道逐渐变成了臭水沟,两岸布满了垃圾。

1952年到1955年,人民政府对这条河道进行了治理,先是清理了河岸、河道的垃圾,然后清理河道的淤泥。在此基础上,用拆城墙的城砖把穿城河道改造成砖拱排水孔道,用拆城墙的土填平筑路,先是建了东段,后来又建了西段,分两期工程建成了新华大街。这条大街东起东大街南口外(斜对面是东关菜站),与东边的东关大街相接;西到通惠河支脉(如今的通惠南路)与西边的北苑相连。路面是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是柏油路面,1955年实现全线通车。新华大街建成后,成为县城的主路,也是唯一一条最宽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车道分隔的道路,既解决了臭水沟污染环境的问题,还有效改善了县城的交通条件。之后,通惠河的两条支脉也在20世纪80年代盖板,建成了通惠南路(与通惠北路相连)和玉带河大街。

新华大街下面的这条排水孔道经东关大街直通北运河边,出口处就是这个涵洞。那时的河西岸高出东岸数米,从河东老远就能看到这个涵洞。涵洞口设有闸门,涵洞上方有控制闸门起落的装置,新华大街和道路两侧的生活污水和雨水都从涵洞流入北运河。赶上北运河涨大水的时候,为避免河水倒灌,涵洞的闸门就要暂时关闭。那时,从涵洞里流入河道的水没有什么异味儿,水是清凌凌的。

东关大桥

通州古城始建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是个土城。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初年军事将领、燕山侯孙兴祖率军重修通州城,夯筑城墙,外砌城砖,设有四个城门,东门称“通运”,西称“朝天”,南称“迎薰”,北称“凝萃”。

通州城的东门外是北运河,按照东门“通运”这个名字的含义,应该包含着通行没有阻碍的意思吧。可实际上,除了北运河南北往来的船只比较畅通,出了东门再往东边各地,就相对困难了。最早有摆渡,翻船造成伤亡的事屡屡发生。有过浮桥还因阻碍漕船通行被迁移到北皇木厂那边。新中国建立前,东门外的运河上还没有一个安全便利的过河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老百姓过河,建造了一个木桥,因在土坝漕运码头附近,被定名为土坝桥。这个木桥的桥面铺着荆条、土和砂石,距离河面比较低,还没有护栏,曾经被大水冲毁漂走。后来,县里成立了桥梁修建队,每到汛期,就拆除这个木桥,百姓过河仍然靠摆渡,过了汛期再重新建桥。作家马永深曾经采访过当年修建桥梁的任姓老工人,听过他的详细介绍。我的中学同学,家住东关一带的王文忠也说过这个事。

1967年,为了改善通县东部区域进京交通环境,就把这个木桥拆除,建成9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桥梁,全长130多米,宽8米,高9米,两侧的护栏十分简单。因在通县旧城东门外,被定名为东关大桥。

1989年10月,东关大桥被拆除重新建设,并于1990年6月竣工通车。大桥下由33根灌注桩支撑,上为T梁,桥长150多米,共10孔,桥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3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桥梁,桥两侧采用了波浪形彩色水泥护栏。在大桥下,河道在东边,河面宽有70多米,河道西边的草地宽45米,再往西还有水泥石头砌的护坡。

此后,东关大桥又经过1999年和2006年的两次改扩建。1999年改扩建的东关大桥,两侧采用了汉白玉护栏,护栏上边有100多个石狮子。特别是2006年11月改扩建后的东关大桥,桥梁长330米,桥面宽度近40米,其中主桥长230米,引桥长100米。桥梁主桥是五跨连续箱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在人行道和分隔带安置了各种管线。在装饰上通过仿青铜式的表面处理以及护栏上浮雕的处理,显得古色古香,充满诗意。

桥下西侧的河边建有仿古护栏,护栏上雕刻着古诗。轻音乐从隐藏在草地内造型各异的音箱中飘出,在河岸回荡。护栏西边是宽敞的木质栈道,往南通向大运河森林公园,往北通往大光楼。

在大桥两侧护栏上分别有8根很高的方形立柱,立柱從上到下分为四段,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顶端上方是空心的,四面都有圆孔,里边放着一个淡黄色的石球。在这8根立柱上悬挂着9根又长又粗的大铁链子,呈圆弧形垂在护栏外。

70多年来,北运河通州段的河道经过多次疏通挖掘,清理淤泥,调直拓宽,河面宽度比过去增加了两倍,达到了现在的宽度和深度。东关大桥也在几次改扩建中,由原来的位置向南挪移了数十米,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现在的大桥,桥南有玉带河大桥,是北京首个不等高三塔矮塔斜拉桥;桥北有如水中莲荷的千荷泻露桥;桥东边与通胡大街相连,再往东直达宋梁路;桥西边和新华东街相接,再往西直达天安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东关大桥逐渐被城市所包裹,由城外进入城里。这个大桥地处东长安街延长线,横跨北运河,是长安街延长线上唯一的跨河大桥,还是北京市区通往河东新城以及东六环、京哈、京沈高速的重要通道。更让通州老城区与河东新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旅游季节,河面上的大小船只载着观光的人们从东关大桥下穿来穿去,尽情观赏运河两岸的诗情画意。夜晚,东关大桥桥上桥下那些层次分明、美轮美奂的彩灯亮起,让大桥熠熠生辉。此时,桥上的车辆闪动着白色和红色的灯光,宛如梭子一般在桥上来来往往,穿梭不停,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彩虹。东关大桥的历史气息和时代气息十足,每天都吸引着不少人拍照打卡,录制小视频,发布到抖音、微信朋友圈和互联网。

有一年的国庆节,东关大桥这里十分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欣赏大桥和北运河上的夜景,庆祝祖国生日。那天,桥上挂满了红灯笼。彩灯映照下的东关大桥、沿岸树木和水面相辉映,如星河璀璨。五颜六色的水帘从桥上数不清的管子里喷射出来,把所有的桥洞都变成了水帘洞。许多人纷纷拍照,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光阴划过千百年,那些存在于历史记忆中的摆渡、浮桥、木桥等,均已被如今现代化的桥梁所代替,脱胎换骨后的样子,早已不是光有实用的单一属性了。这些艺术性、实用性、坚固性完美结合的大桥,凝聚着桥梁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对激励后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北运河通州段,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公路桥、观光桥、步行桥、闸桥和铁路桥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横跨两岸,流光溢彩倒映在河面上,给平静的河面增添了动感和灵性。运河河底也通上了公路隧道和城铁隧道,与跨河大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

昔日的摆渡、浮船、木桥等虽说已经远去,但至今仍然让北运河两岸的百姓念念不忘。令人欣慰的是,它们已经被载入通州的多部志书和史册。就让古老的记忆,带着温情守候在运河人的心里吧,并随着历史长河的眼神,繁衍出羡慕的波澜漂向人们牵挂的远方。

东关大桥的变迁史,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情感,承载着通州一路走来的风景和希望,值得我们书写和永久铭记。

猜你喜欢

北运河东关浮桥
家乡的那座浮桥
我家的“忍者神龟”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北运河水环境保洁设备及配套设施研究
煤矿开采对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东关取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
清代亚东关署理税务司巴尔在藏事迹研究
冀中廊坊市北运河雨污水资源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