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长丰县长丰路为例

2023-08-14张琳

花卉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树池长丰县长丰

张琳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0 引言

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导致城市“千城一面”,缺乏风貌特色。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合肥从最初路网急速扩张到如今综合承载力提升,更加注重城市“里子”的精耕。

为响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城市双修要求,以“慢行为先”的交通方式、地域人文为导向的风貌设计,全民全龄无障碍街区是新时期精品道路改造的重要目标。从量的扩张,到不断完善功能、涵养气质,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不断破旧立新为城市功能和品质升级注入新动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幸福指数。

1 城市道路景观概述

1.1 城市道路景观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道路作为城市的网络骨架,并非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传统城市道路以量的扩张为主以及单一的功能定位,导致设计和建设中出现人车冲突、交通拥堵、舒适体验度差、公共活动空间缺乏、人性化缺失等诸多问题。

(1)缺乏人本意识。

长期以来,道路的交通功能占据主导地位,“以车为本”导向下城市道路的空间品质较低,忽视道路景观的营造和以人为本的出行模式,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2021 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进一步提出从人的体验和需求出发,深化研究各类公共空间的规模尺度与空间形态,营造以人为本、充满魅力的景观环境。现阶段,精品道路设计应体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组织与共享的重要载体作用,注重人本意识,打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可持续的路网系统,实现从“通行能力”到“空间品质”的转变。

(2)缺乏文脉意识。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城市的发展方式逐渐趋同,城市道路在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与交通的快捷性,导致城市的地方特色正在减弱。此外,发展中的城市往往参照借鉴先发地区发展模式,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忽略了本地区风貌特征及文化元素。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脉络,还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的精品道路设计应从整体风貌上把控,充分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提高城市辨识度,从而使道路景观与城市的文化形象相得益彰。

(3)缺乏生态意识。

道路改造提升过程中只图短期快速高效的景观效果,忽视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例如采用大规格乔木、高密度的种植形式等。大量引进未经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一味求新求异,忽视乡土树种的生态效益,导致后期树种成活率低、管理养护成本增加等现实问题。为了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大量采用景观小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了植物的生态性。此外,道路改造提升过程中忽视了对现状植物的保护,导致道路绿化大量移植或砍伐等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

1.2 精品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道路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期人们对道路和场所空间的需求也变得多元化,在精品道路建设中强调景观绿化生态性、公共空间人本性、传统文化延续性,以提高城市品位。

《合肥市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重点对道路两侧视线可及范围内的道路街面、绿化景观和道路附属设施等各项要素提出设计引导和控制要求,在品质和特色上下功夫,打造精品城市,各区相继出台精品城市建设指南、导则等。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提升绿化品质,以“园林更美好”助力“城市更美好”。注重微观落实,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增加城市绿地,实现共融共生、功能复合。

2 精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精品城市建设除了需要与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需求相吻合外,还应肩负着城市形象展示、彰显地域风貌、塑造安全开放空间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2.1 宏观整体协调一致

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较多,在道路提升改造设计时应该注重整体协调一致。城市宏观层面上,精品道路改造要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片区风貌规划,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道路微观层面上,应调研道路周边用地性质、现状概况及资源状况,确保道路景观定位与周边地块用地功能及景观功能相协调,强化道路景观与整体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融合[2],避免堆砌拼凑式设计。

2.2 安全原则保障优先

城市精品道路景观设计以生态安全、交通安全为导向,围绕人们出行的心理和行为尺度,此保证行人驻足、活动和交往的安全性。生态安全体现在以尊重自然发展,融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科学合理确定道路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优化种植设计和植物配置结构。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充分考虑速生植物生长空间;合理控制常绿、落叶比例,扩大观花、色叶或季相变化明显树种的种植比例;积极拓展绿化空间,促进绿地均衡分布;坚持节约集约,改造过程中对现状长势较好植物进行保护利用。交通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植物品种选择、空间尺度控制、配置形式等方面。道路交口、岛头植物应矮化处理防止影响安全视距;高压线下应考虑植物高度及生长速度满足净空要求及植物设计防眩光等[3]。

2.3 特色文化延续传承

精品道路设计的点睛之笔在于强调城市文化的渗透力度。提升改造以地域人文为导向,从风貌特色引导控制,对精品道路所处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展开有效分析,识别历史文化要素特征,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地方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文化元素体现在精品道路设计中。融文纳景,增加景观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建设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4]。

2.4 经济适用科学导向

经济适用性景观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达到稳定景观效果,避免重复建设。植物的选择方面,优先考虑乡土植物和管养粗放式植物,从种类、色彩和配置形式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植物。例如,工业园区附近道路主要选择抗污染强的树种,居住区附近道路主要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等。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合理配置植物,提高现代城市精品道路景观设计的经济与科学性。景观地形充分利用现状土方,尽量就近平衡,避免大填大挖。道路建设及附属设施材料以当地材料为主,满足安全耐用性,减少维护成本[5]。

3 合肥市长丰县长丰路景观改造案例分析

3.1 现状概况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经济实力前列的合肥和淮南的中心城市之间,同时接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优势得天独厚。长丰县城位于长丰县最北部的水湖镇,是合肥市北大门。

长丰路(杨公路—长淮路)位于长丰县水湖镇老城核心区,是长丰县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道路的老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亟待提升改造。根据长丰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 年),本段长丰路、长合路两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行政用地。

长丰路现状红线宽约24m,为东西走向,城市次干路,全长约1.1km;双向四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沿线两侧地块开发成熟,县政府、镇政府、县公安局、财政局均设置在长丰路,此外,改造亦涉及周边众多商铺,酒店,学校等。现状问题如下:①现状道路路权不明,互相占用;路面老旧,舒适性差,路侧及人行道乱停车现象严重,人行道缺少盲道、无障碍。②市政设施老旧,架空线路凌乱,影响市容,存在安全隐患。③景观绿化单一,不能满足精品街区对景观绿化要求。④街区缺乏文化内涵,“长丰特征”淡化。

3.2 改造策略

从特色识别出发,将长丰路打造为可充分体现长丰县精致县城的核心街区。在考虑道路交通功能和景观效果有机结合的前提下,遵循长丰县总体规划,依据淮风楚韵、精致县城的风貌定位,从提高绿化品位,丰富道路景观,增加绿化层次,充分利用道路现状,重塑高效乐享的精品街区。

3.2.1 道路功能完善、交通组织优化

现状无非机动车道,且两侧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导致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一个车道混行,交通混乱。改造后维持14m 机动车道不变,取消两侧停车位为机非混行车道,人行道点状行道树调整为2m 连续树池带。

本次利用雨污分流破除机动车道的同时,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并设置停车诱导系统,增加三级停车诱导系统,动态显示剩余停车位,诱导车辆选择合适停车场停放车辆。

3.2.2 慢行空间及通行环境优化提升

根据长丰县城特色风貌规划,长丰路为生活型道路,道路两侧道路与行人空间统筹设计,灵活布置绿化或城市家具,弱化道路红线或路侧绿带对步行空间的分割。道路两侧充分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空间,并与行道树、设施带布置相结合,提高道路用地利用效率。

根据人行道宽度差异及商业门前休憩、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合理组织空间。人行道宽度低于2.5m 不设行道树,保障行人通行;人行道宽度2.5~4m 设置单个点状树池,树池尺寸为1.2m/1.5m;人行道宽度4~9m,采用2m 宽长条形连续树池,人流量较大之处,采用凹型连续树池,设置休闲座椅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周边居民出行需求。

现状车行道与人行道间设置花岗岩侧石,侧石高差约5cm,机动车可随意上下人行道,无法保证人行空间,本次人行道改造将侧石高差抬高到18cm,做到人车分离。现状人行道陶土砖改造为花岗岩铺装,并增加文化地雕,将长丰各乡镇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及诗词刻于其上,突出文化底蕴。整体铺装呼应传统江淮民居白墙、青砖、灰瓦的色彩原型,铺装色调采用灰色系,沿街商铺台阶与人行道同步改造,到边到角。

3.2.3 景观绿化美化提升

以透绿、增彩、提质为设计策略,采取见缝插绿、破硬增绿等方式,拓展绿地面积,增加立体绿化。采用易管理养护的乡土植物,增加观花、色叶植物,丰富道路色彩。

(1)更换长势不好的行道树。现状行道树香樟大部分长势良好,在保留现状行道树香樟的基础上,更换长势不佳的僵化苗,与整体景观形象相匹配。

(2)拓展绿地面积。现状人行道缺乏绿量与色彩,改造后保留上层行道树香樟,连接现状单个树池为连续树池,3 株一组,宽度2m。树池内选用灌木金森女贞,两侧宿根花卉镶边,丰富道路色彩。并结合连续树池设置休闲座椅或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行人需求。

(3)增加街头绿地。长丰路与吴山路交口、长丰路与长淮路交口景观单一,改造后交口增加花灌木+花境+景石,打造层次丰富、色彩缤纷的公共空间。

(4)增加立体绿化。围墙栏杆增加爬藤月季,对围墙及围墙内环境进行软质遮掩。围墙柱体重新粉刷,栏杆除锈刷漆养护。

3.2.4 城市家具兼具功能性与文化底蕴

长丰县地处江淮平原腹地,古属楚国封地,楚文化特色浓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片区“淮风楚韵”文化风貌定位,提取江淮民居建筑元素以及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凤纹、云雷纹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对市政附属设施等进行美化提升,注重细节,统一风格,展现了长丰的历史底蕴。全要素城市家具系统设计融入路灯、树池盖板、栏杆、花箱、休闲座椅、垃圾箱、配电柜遮蔽罩等市政设施,棕咖色金属与石材的拼接融合,沉稳大气,坚固耐用。

(1)路灯:灯头采用淮风民居线条造型,杆底采用云雷纹元素镂空装饰,简约大气。

(2)树池盖板、配电柜遮蔽罩:融合江淮民居建筑轮廓与云雷纹元素,整体镂空设计,线条简洁,坚固美观。

(3)栏杆:设人非护栏与树池隔离带护栏,立面造型采用江淮民居元素,立柱采用云雷纹纹样,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4)花箱:融合江淮民居建筑轮廓与云雷纹元素,花箱正立面镶嵌文化石刻,展现了长丰的历史底蕴。

(5)条形座统、树池座椅:金属与木材相结合,兼具休憩功能、美化功能,增强城市道路的人性化及艺术感。

(6)垃圾箱:提取江淮民居元素,高低错落如同民居建筑,简约大气。

4 结语

精品城市提升改造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现代城市建设多方面要求,从道路功能安全、生态系统营造、地域文化特色、人本意识体现、经济适用科学等角度入手,探索精品道路提升改造的策略。对于设计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在设计中,不断加专业间融合,以推动精品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树池长丰县长丰
浅谈城市行道树树池破坏与保护
雪山上的白凤凰
雪山上的白凤凰
加强树池覆盖管理
广州市越秀区行道树树池的种类与优劣势分析
长丰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调查
行道树树池形式的适用性研究——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趣味数独等4则
趣味数独等5则
趣味数独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