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不孤——2023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

2023-08-13杨晓萌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6期
关键词:画院人物画水墨

杨晓萌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2023年7月19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画院颂厅(明德楼三层)

艺术家简介

尚可,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出版著作有《走向多元》《艺术与思想》《由解读到重构》《历史经验的诘问与观照》《陈之佛研究》《真幻之间》等。

【编者按】7月1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2023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颂厅(明德楼三层)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尚可近年来创作的作品70余件,集中呈现了尚可最新的艺术面貌和创作上的探求。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尚可是将中国传统笔墨与现实表达结合得最好的画家之一,他准确地把自己从时代和现实里获得的感受用笔墨呈现出来,作品的造型、笔墨,以及画面中多维时空的再造形成了有机的组合。画面的灰调子内涵丰富,是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深刻阐释。他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这个体系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笔墨的深厚理解,也有对现实的表现,我认为这是尚可对这个时代的贡献。

孔紫(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尚可在繁忙工作之余仍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这让我感到惊讶。多年来,尚可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人物画的艺术探索和追求,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每个阶段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面貌。在当代中国画领域,尚可的艺术是前卫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人复杂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并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视角深入社会生活,通过独特的构思、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扎实的造型能力,铺陈一位艺术家丰富的心灵悸动和感受,找寻到画面极具辩识度且不脱离国画要素的创作样式。这一点,他比我们很多国画家要走得更远。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尚可的展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独特的人物造型,其中工稳的线条刻画、大面积的水墨渲染、铺满式的构图形式,构成了一种只属于尚可自己的艺术语言,呈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尚可的艺术风格是明确的,这也是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标志。

田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作为一位优秀的当代人物画家,尚可有着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他的作品既表现了宏大的时代历史主题,也表现了当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尚可的艺术探索独树一帜,画风清晰可见。第一,在人物造型上,尚可解决了从具象到意象之间的跨度,形成了独属于尚可自己的可观、可想、可感且极具个性化的人物造型语言,这些语言既是时代的、也是当下的,是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和创新。第二,在笔墨方面,尚可通过创作捕捉到了人们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它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虚体,而是用笔墨所传达的一种生命状态。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呈现,笔墨呈现的是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人文体验,是其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生存状态,从尚可笔墨中的当下感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以神写形”“意在笔先”等理念的传承。第三,尚可对当代中国画人物的探索具有当代性,但他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相比还不一样,尚可的当代性要承接中国画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和群体的整体意向,注重一种精神的指向。在这种指向当中,尚可始终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来把握人物画的笔法、墨韵和气象。尚可对中国当代人物画的思考和探索呈现了一个当代画家的责任,即直接到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这是非常可敬、可贵的品质。第四,尚可的笔法是对传统中国人物画语言的传承和转换。尚可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转换为一种当代意识,他笔下的形象、造型均有当代的文化元素,让当代人在他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畅游,向内寻找内心所沉积的生命感。

在我看来,中国画的建设只有介入到人文的生存状态中,才能把中国画的笔墨推入到时代语境下思考和提纯。衷心祝福尚可的展览圆满成功,也祝福尚可能够以苦学派的精神,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人物画的笔墨精神,探索着人物画的时代性。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尚可是我的多年好友,在我看来,尚可是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的优秀代表,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主创人员和生力军。尚可不断地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发生在周围的人和事,作品既写实又浪漫,描绘了现代人们浪漫的生活情调。

绘画技术上,“尽精微”的艺术追求让他的作品能够直接打动人心。他的一些作品尺幅巨大且多联式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巧妙的色彩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尚可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作为一位优秀的反映时代的艺术家,尚可没有躲在象牙塔里,而是直接走进生活,用艺术来表达当下真实的社会状态。作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主将,尚可年富力强,相信未来他可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传神存照。

邢少臣(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在我看来,尚可的人物画具有“探索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特点。他的创作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将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意识,甚至是一些西方观念进行融合。作品人物造型夸張、画面构图饱满、墨色对比强烈,众多人物间的穿插安排也非常缜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尚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人物画的探索精神。此外,尚可对中国画有一种前瞻意识,在任伯年、徐悲鸿、蒋兆和开启中国人物画的复兴后,如何让人物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是其一直在进行的探索。对青年艺术家而言,尚可的探索是旗帜性的。祝愿尚可的画展成功,也祝愿尚可的人物画越来越辉煌。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展出了众多尚可的当代工笔画人物作品,呈现出了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成就。什么是当代工笔人物?如何理解当代工笔人物?尚可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和答案。在我看来,所谓的当代工笔人物主要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当代人物精神体系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在语言上完成了工笔的当代转型。我觉得尚可以他对周遭事物的体验、对身边人物的把握,准确地表达出了当代人物的精神状态。他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非常细腻、准确地呈现出了当代社会特有的人物表情,如迷茫、彷徨、沉思等,这是我们当代人固有的表情和内心世界。尚可通过作品把当代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体系化、完整性的表达。

所谓当代性不仅是在形式上完成的一个改造,更重要的是指对当代人物精神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一点上,尚可做了一个非常好、非常准确的尝试,概括来讲,尚可的图像系统构建了一个当代人物精神世界的图谱。一方面,这些表情向我们暗示了当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工笔画可谓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派”,尚可有着良好的传统工笔画人物功底,他在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对工笔人物画做了非常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把人物画的画面结构、造型、色彩、线条做了全面的转型和提升,让它从传统的风景人物转换为当代人物画体系。

尚可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它有着强烈的、标志性的个人风格,无论在任何场合下,都能一眼看得出来。他的笔墨很具有辨识度,完全独立于其他作品之外,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能表达当代人物画精神体系的艺术语言,这也是尚可对当代工笔或是对当代中国画最大的贡献。对一位艺术家来说,探索一套完整的当代工笔人物画体系是非常困难的,而尚可在这个阶段就完成了自己的体系建构,这在当代人物画领域是非常难得的。尚可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他也研究社会心理学,他准确地套住了当下时代的精神脉搏,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张立柱(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作为尚可多年的老同事、好朋友,看到此次展出的这批作品我深感震撼。首先,这一大批作品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需要艺术家无比勤奋才能完成。其次,尚可的作品貌似表现现实生活,实则是生活中的梦境,虽说画面中呈现的并非真实生活状态,却是生活的直接感受。第三,尚可通过把人物组合在一起,安放在特殊氛围里,展现当下人们一种非常规的精神面貌,他貌似游离在生活之外,实际却扎根在生活深处,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创作出了如此触动人心的作品。总之,尚可的艺术是青春的、前卫的、现代的、具有创造性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孔维克(山东画院院长):我是第一次大规模地看到尚可的这些作品,之前在不少展览上看过他的许多单张作品,已经感受到他艺术的独特面貌和笔墨风采。这一次他的系列作品在个人画展上集中展示,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第一,在画面上具有梦幻感,梦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能够在现实和浪漫间不断切换,表现了他对艺术的当代性追求。第二,在技法上他追求一种与当代性相适配的艺术语言,如中灰、淡墨的主调,大量类型化形象的排比,画面的满构图造成扑面而来的视觉张力。这种当代性的表现,比照古人的画留白较多、轻盈简洁,尚可的画虽然满但亦很空灵,使人观之视觉不感到疲惫。第三,他画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展览前言中,他提到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信息泛滥容易使人麻木,且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产生焦虑感和麻木感,他将人物的形象提炼为类型化、概念化的漠然,从而强化表现当下生活对人的重压。压力的另一种体现是人物脸上无奈的笑,同样反映了重压下人物表情的异化。另外,他还将古代、现代甚至西方的人物置于一张画上,风格协调一致。画面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感让人惊谔,给人以奇炒的回味。他画得很深入,却又表现得轻松。总之,我认为尚可的作品既是他不断探求人心、释然生活的深度思考,也呈现了他与这种思考相适配的水墨语言所进行的个性化探索。

我是在山东承办第八届全国画院作品展览的近两年工作中,走近并认识尚可的,他不仅具有艺术家那种敏感、豁达而又内敛的气质,更有对艺术的执着、对创作的刻苦精神。他作为美术组织工作者,尽心尽责、事无巨细、倾情而为,展览活动的每个环节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从对全国作者面上的发动到重点省份画院的具体考察调度,从展览的初评复评到布展时各个展厅具体作品的调整,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其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另外他还带博士,教书育人,还有大量的其他美术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等。他牺牲了休息时间,画出了这么多作品,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尚可能在组织工作和艺术创作的思路上不断切换,在人生有限的时间中双向统筹调度,多么难能可贵!尚可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們去借鉴学习,他的艺术之路也会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

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尚可的风格是一目了然的。在现代水墨的范畴内,很多水墨画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显现自己的风格和样式,因此,风格和样式对于现代水墨来说非常重要。尚可把现实生活做了碎片化的处理,即将一个真实的现实打碎而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自我存在。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处理中,人们看到画面中显现出来的不管是古与今,不管是什么职业与什么状态,以及人和物质世界中的各种所有,它们交织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构造了一个属于尚可的水墨世界。

在尚可的水墨世界中,他千方百计地用碎片化的方式来解构生活中的所有,包括人物的造型,包括人的五官中一些具体的内容,它们都在碎片化的表现中让人们看到了它的“碎”。“碎”在以往的艺术表现和批评中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字眼,是一种缺点,而缺少整体的“碎”是很多画家终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是,尚可却利用了“碎”并成全了一个不同一般的整体表现。他最终表现出来的整体,哪怕是一种荒诞的,哪怕是一种后现代方式的(他并没有去拼贴),都是用主动的构成来显现出他对现实的一种认知。因此,尚可的形式感之强,也在现代水墨的表现中表现出了在传统水墨基础上的当代的发展。他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方式以及个人风格的种种不同,正在于人们看到的现代化的多样化发展。

当然,每一位当代水墨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彼此的差异性,除了整体,往往还表现在一些非常小的方面。尚可风格所显现出来的正在于他解构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内容,让它们重新组合或拼接到一起,这种既把它碎片化,又把它做整合处理的方式,显现了他的水墨在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别的作为。因此,人们也能够看到当代水墨在发展过程中,进入到21世纪以来,以尚可为代表的这样一种风格的发展所显现出来的当代样式,它既不同于20世纪后期,也不同于21世纪初期当代艺术的发展状态。这种在学院绘画影响下的一种当代艺术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更加理性的一面,尚可的这样一种个人风格中的理性化的处理,本质上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理解。而基于现实生活的这种理性化处理,哪怕是非常碎片化的对待或者处理的方式,都能让人们看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而数字化时代中的所有对于艺术的影响、对于艺术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个时代中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

因此,所谓的尚可风格正是他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的艺术态度,在其作品中的表现都呈现出了这样一种让我们值得研究的状态,也是值得去关注的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个案。他让人们看到了当代水墨画的发展在尚可身上的这样一种特别的展现,显然,这不同于过去人们所理解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不是以往时代中所表现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画面。它实际存在的多样化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艺术以及当代水墨在新时代发展的可能性,尚可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此次展览全面立体地呈现了尚可的艺术创作成果、探索方向及表现技巧,看完这批作品我有两点感受:第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个性样式的创造是中国画创新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回望历史,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行,正是由于不断地注入审美智慧、不断地产生个性化的创造,艺术家们不断地坚持变革、融合与创新是中国画新发展的最大的推动力。尚可的作品既有对客观生活的观照,又有内心审美理想的表达,在造型、色彩、构图、笔墨语言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艺术语言方式,这很难得,大家都在追求,但真正得到的少之又少。第二,对艺术方法的创新和个性的探索是基于中国画的传统之上,尚可的作品没有脱开传统程式方法和用笔用墨的基本要求,但又有当代性观念介入,使其作品在语言上不仅彰显出东方的审美特质,同时又呈现了观念性、当代性的气息。由衷祝福尚可能够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探索,为这个时代、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作出贡献和努力。

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尚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艺术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增加了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与中国画看重留白和虚空不同,尚可借鉴了西方当代艺术追求的完整充实构图。他的作品画面饱满,他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高楼、器皿、家具、农作物等表现在画面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画家的独特个人面貌和绘画语言。尚可也是一位注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艺术家,他把目光聚焦在周围的生活里,以灰蓝色调作为覆盖式、笼罩式的色彩氛围,画面整体色调和水墨层次和谐丰富,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构建了新时代的人物群像。从此次展览中,我也有幸学习吸收了很多新东西,这让我非常满足,好的展览是应该能给人以启迪的。

陈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尚可艺术中的人物造型、笔墨都很有当代性,反映出他对中国人物画的探索。尚可作品的笔墨很新、造型很自我、画面构图很满,几乎每个空间都被人物占满,拥挤的画面恰好反映了城市中熙熙攘攘人群的都市生活景象。但与尚可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而恰恰是这种反差,让尚可笔下的都市更具吸引力,因为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有顆沉静的心。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此次尚可的作品展中90%的作品都是新作,非常令人震撼。尤其是在当代水墨人物作品中,尚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现代都市题材,由此可见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对时代变迁的关注、对当代人的关注。其中艺术家对城市乡村的变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尤其敏感。正如展览的主题“观·想的表达”,尚可希望通过“观”来达到“思”和“行”,其中“思”是未来的想象,即对城市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渴望;“行”即在当下生活里的行走,表现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和梦想的错位。

从中国画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尚可的作品呈现了他对都市和人的理解。在水墨语言构成上,他把城市里的人进行了一种形象化的符号处理,并通过人物的组合堆积体现当前时代城市人群的生活节奏。尚可对生活的思考是很深刻的,他在自己建构的多维空间里不断地反思人和生命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尚可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和当代水墨画的一次探索和贡献。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尚可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品质的艺术家,此次展览中那满墙的陌生感和诱人的神秘气息,把观者带入到了相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驻足在他的画作前,他能将你引入相关当代人的生存经验、生存境遇和情感经历的体验中。尚可的绘画有其独立的价值判断和文化立场。

同时,尚可注重艺术语言形式的探索,他一直致力于都市人物题材创作,这已将自己放在了当代水墨人物画所面临的探索课题之中。

产生于农业文明背景下的中国水墨艺术传统,没有为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创作提供直接可用的语言经验。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创作更不仅仅是题材内容的转换,面对鲜活的当代体验,艺术语言的转换与拓展,才是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本体诉求。

尚可以去中心化的、平面化的形式结构方式,以碎片化的、意象化的造型手法,突破了现实主义三维空间描绘与情节故事性的表述方式,使其艺术进入了更加自由的、更具当代性的表现空间。由此我认为,尚可的艺术已经实现了由客观再现向主观表达,由自然描摹向内心表现的根本性转变。他画中的人物没有社会属性,没有职业、年龄、性格的个性化描述,平和略带呆滞的人物造型,不适略有些惶恐的眼神,塞满于画面各处的莫名的宠物和生活小道具,加之铺天盖地的构图方式,整体透射出拥塞、困惑、陌生、茫然的都市体验。当然,画中偶尔出现的一抹暖色,还是给人带来些许温馨与希望。在我看来,尚可的当代水墨探索丰富了当代水墨的创作内容,对当代水墨创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尚可作品风格鲜明,他用一种特有的笔墨语言、线条和块面的结合、光怪陆离的平面布局,重叠出他对当今世界“浮世”的直观感受。尚可作品中的人物有闭着眼睛瞑想或入梦的,也有睁着眼睛看世界的。我在观看尚可作品时,感受到尚可或通过梦境,或通过人物表情和姿态来展现芸芸众生对世界的“在场”与无奈。此外,尚可的作品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些许忧伤,这也是他作品中难以直接言说的内心,尽管在尚可作品中那些反复重复的形象和交错重叠的块面与复线,向观者强化着一种绘画语言的“当代性”,观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丝灰色的情绪,这也许是尚可整个甲子人生经历的反射。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去面对生活、观想世界、表达情感。在我看来,尚可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对笔墨语言的多年研究和探索,从而呈现出“尚可式”的审美特征,并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让观者能够从中丰富一个对“另类”世界的体验,而这一“另类”的世界恰好就是我们的平常生活,这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就已足够。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大道不孤”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个品牌展览,其目的是为了推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的研究创作成果。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尚可近年来的新作70余件,如此大规模的展览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尚可是一位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他对艺术本体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生活的感受超越了对客观存在的理解和认识。尚可的艺术创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作品制作也很精美和完整,技巧使用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笔墨语言也极具时代感和创新性,内容本身也给予了我们精神享受和审美感想。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的个案研究展之一,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借鉴交流的平台,呈现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和思考。作为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的专业画家,尚可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良好的学院派训练,功力深厚。在个人创作方面,他以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为创作题材,大胆使用夸张的造型、协调雅致的色墨,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尚可的艺术个性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无论是用色、用墨,还是造型,他都非常讲究,绘画上也越来越有个人的语言符号。此外,他在处理大型场景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其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的《王熙弘传中医》,可以看到他在驾驭大幅创作方面的能力。未来,希望尚可在中国人物画创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所原副所长):中国画发展至今,无论人物、山水、花鸟均面临着同样问题,就是艺术创作如何体现当代文化语境。相信这一问题既是今天艺术家面临的问题,同样也该是历代的画家面临的问题,如何摆脱已有的框架,使艺术作品与时代同频,大家均在探索尝试之中。今天我们看到展览中,尚可用作品对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进行着探索,这种可贵的精神层面上的求索,给我们拓宽了创作思路,也让我们反思自身的创作问题。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尚可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的体验幻化出他所臆造的图像,他把当代所有人面对现实的共识集合在一起,直面平铺在画面中,每個人都会找到自己在现实中窘迫不适的情节。

参与社会关怀是艺术走向当代最显著的特征,尚可试图通过对每一个个体的温情关怀来安抚他们的心灵,把他们笼罩在一片温柔又冷漠的氛围之中,哄着一群并无睡意的人入眠,形成了画面的和谐又荒诞,使得他维系内心冲突下的表面平和,这种呈现耐人寻味,使得观者心灵深处微微泛起波澜,从而反思自己的境遇,实现与当下的联结。

郭宝君(北京画院副院长):通过欣赏此次展览,我对尚可的艺术作品感到震撼,画面尺幅较大,人物众多,可见尚可驾驭和控制大型画面多种因素、多个人物的能力很强,这在当代艺术家中并不多见,我非常佩服他的能力。他也有很强的造型能力,通过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又打破传统的笔墨,重新组合来表达自己对人与社会深层的灵魂拷问。尚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在画中表现了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我认为非常到位。而且他还通过整体表达了自己的想象,进而将想象呈现在画面上,使画面表现出一种非常震撼,同时又很温柔的力量,不禁令人产生遐想。总之,看完这个展览,我很喜欢尚可的艺术风格。

崔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我和尚可都是从南京来到北京的画家,当时我在南京书画院,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所以多年前就对他的艺术风格十分熟悉。今天观看他的展览,觉得他这几年的创作无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深度上都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以前他的作品以重彩为主,画面色彩绚丽梦幻,这次展览水墨味道更多、语言也更为纯粹。他以敏锐的视角触摸现实,以超现实、后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商业化、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在游离于现实和梦境之间,将都市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是中国画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成功尝试。

黄华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展览现场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了尚可近百幅水墨人物画作品,认真研读后有如下三点感受。

一、传统文心的赓续者与践行者。传统水墨不仅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亦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且互为表里。尚可所展出的水墨作品,题材广泛、人物众多、细节丰富,足见其准备此展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投入的高昂时间成本。我们不仅能够从展出作品笔迹繁复、变化精妙、刻画深入的表现方式上看到尚可真心深耕水墨,为当代水墨注入宋元的品格与气质,同时也能看到他在实践中成功完成传统文心向丹青笔墨的通感式转换;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展出的数量庞大的作品中看到一位坚守寂寞、从容不迫的探索者的身影。事实上,水墨最终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不是华丽夺目,而是朴素与安宁,画者亦复如是。二、时代生活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尚可不是一位躲进书斋的知识分子,而是有着敏感现实触角的生活观察者与记录者。展览的作品多表现芸芸众生,关注现实周遭人物的喜怒哀乐,并对寻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浪漫主义的视觉化升华。画面所呈现的一切,让我们既熟悉又亲切,疲惫、松弛,或是困乏的人物形象,不仅真实,似乎我们还能够在画面人物形象中看见自己,观照我们自身。在尚可这些既笔精墨妙又同时具有强烈表现意味的作品中,人物的欢笑似乎显得言不由衷,疲倦无力的身体形态又带有嬉戏的成分,但这些形象却很容易与公众建立起共情的关系。尚可以悲悯的人文情怀为现实写照,为今天的水墨绘画注入了人间的温度。三、当代水墨的探索者与开拓者。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不是技术差距,而是认知差距,是作品表达出来的对“现代、人性、生命”在理解层面体现出来的认知差距;另一方面,古典水墨与新水墨比较而言,新水墨应该面向未知,但是,即便是最具前瞻性与探索性的美术作品,也会与传统文化存在某种共生关系。

就尚可的水墨创作而言,其作品的主题说不上有所关于,也说不上无所关于,他的作品所呈现的一切状态都是暂时性的,景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边界都可以伴随着种种的不确定性自由穿梭,既可以看到传统方式关注静态秩序的人与物,也可以看到笔下人物的幻影移形,以及这些景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动态关系和形成的过程,我猜想尚可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呈现一种开放的视觉体验,并以系列水墨绘画呈现一种表面的连续,使作品能够与观者产生一种持久的互动。

事实上,尚可守正用奇的创作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他通过对传统艺术语言创造性的转化,以克制性的笔墨进行着他不疾不徐的绘画探索,在记录、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了不起的创造,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水墨前行注入了充沛的动力。

刘万鸣(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此次尚可画展的主题是“观·想的表达”,我理解的“观”是艺术家的绘画观念,“想”是艺术家的绘画思想,这与尚可作品的整个发展是非常贴切的。尚可在笔墨观、思想观上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并有一种单纯的平面感,在平面中寻找层次感,这是尚可笔墨构成的观念表达。他的作品笔墨技巧娴熟、思想表达深刻、人物形象各异、心理表达丰富,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处理大幅画作上的能力。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尚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笔墨语言来表达新的笔墨创造,这也是此次展览给我最大的启示。

乔宜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尚可的画展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物画,尤其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新时代发展的鲜活样本。中国画从继承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有志的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作出解答,这些解答既有大家共同的特性,又包含个人探索的特殊性。我认为尚可的写意人物画也是如此,既有时代对中国绘画的普遍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文化认同感及中华民族审美观,此外还表现出个人鲜活的艺术特性。首先,他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约束,能够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看水墨和人物画。从直观上看,这是一种跨时空感觉的空间叠加、解构重组。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是,在艺术观念上十分新颖,在艺术手法上以笔墨为手段。我经常说以笔墨为手段,构建当代中国画的视觉形式语言与文化审美意境,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与尚可达成了一种默契,即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但尚可构建的审美意境和我完全不同,他的绘画具有当代性,甚至是超前性。我认为这是尚可绘画的特点。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览之一,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旨在通过学术研究展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成果。同时,也希望展览能够吸引更多同行同道前来观摩、学习、思考,相信会有所启发。

绘画在今天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尚可的绘画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尚可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从他的绘画中,你能感受到艺术家感性表达之中的理性思考。他的创作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进行了大量主题性创作,完成画院的各项创作任务,把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的成果运用于大尺幅的主题性创作之中;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关注当下的社会之思、生活之困,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精神状态。他以一种既批判又反省的态度,带着悲悯的情怀,来“观、想并表达”当代人的生活,他使用夸张、变形、堆叠的艺术语言甚至是超现实、解构的艺术方式,把都市人物形象铺满整个画面,使用中国画的笔墨造型,利用绵密逼仄的构图、时空相织的画面、密密麻麻的人物与景观,表达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焦虑的情绪。画面灰蓝色调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当下人们内心渴望释放压力、寻求宁静的精神需求。

绘画艺术是与艺术家个体紧密相连的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因此,走进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就仿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艺术家的个性与气质,他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与情绪,甚至他自己都说不出道不明的瞬间感受,都能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尚可是安徽人,安徽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艰难的城市化转型发展。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尚可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他的生活、学习、成长经历,都离不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从尚可的展览中,你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严肃、真诚的创作态度,他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困惑、思考,在观、想的过程中渴望寻找答案,在他看似夸张、变形甚至荒诞、疏离的人物形象当中,甚至可以清晰地辨別出安徽人的典型人物特征。他不回避对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虚拟现实世界的不理解、无助、无奈,常常以灰黑色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艺术表现的语言和手法可以是多样的,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可以有不同方式,最重要的是对待艺术的真诚态度,既包括艺术家的真诚创作态度,也包括观众的真诚包容胸怀。

当然,艺术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摹,它应该有提炼、有思考、有升华,伟大的艺术总是能够照见美好心灵、引领时代风尚,给予人们前进向上的动力与希望。相信在尚可未来艺术语言探索和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思考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向着至真至善至美继续前行。

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中国国家画院自2021年起推出的展览品牌项目,至今已举办三年。“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2023年的第二个展览。尚可是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里理论与创作兼擅的学者型艺术家,在中国水墨创作领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国家画院推出此次展览,展现了尚可新时代新征程的创作风采,他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尤其是他的“梦境”系列,既表达了人们对浮躁喧哗社会的逃逸,又再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尚可对于水墨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共鸣,祝尚可的展览圆满成功,也希望他在以后的艺术生涯里再创佳绩。

裔萼(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尚可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当代的中国人物画家,他在水墨画领域,尤其是水墨人物画领域,都有着鲜明个性。前些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个展,反响特别好,观众非常喜爱,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中,尚可的画有两点非常可贵。第一点是他用画笔真正地去思考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大家能够从他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他笔下一些带有梦幻色彩的闭目养神的人,或者睁着双眼大笑的人,或者不带有特别多表情的一些群像,尚可对这些人物的塑造,都表达了当代喧嚣都市中人的一种精神面貌。第二点是他独特的水墨语言。他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人的关切。这两点我觉得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必备的条件,要对现实有关切、有观照,还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新颖的艺术语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这几点尚可都是具备的。

描绘都市中当代中国人的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都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时候,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都有表达。但是很多都是充满批判色彩地表现都市的喧嚣和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无助、無力的情感。尚可作品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关切,有焦虑,但是更多的是他有希望和阳光的表达,这一点也使人看到艺术对人心的抚慰。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平和的人,他的作品给人带来的观感,会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让人有一种疗愈的感觉。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艺术感动人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真诚,是艺术家基于无私、充分信任的敞开的内心,和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生命体验与感受的共鸣。尚可老师以平视的视角,夸张、变形、反复甚至超时空的意象拼贴组合的方式,聚焦快节奏、高负荷、多挑战复杂环境下,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与生命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梦、所苦所忧所乐……以质朴而又慧黠的方式强化了主观体验的弥漫效果,启人深思,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温度。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当代中国人物画探索面临诸多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形与意的关系问题。形与意的关系在当代表现为造型和表现的关系。传统人物画通过“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的方式,来突破形体的束缚和表达意象;而当代人物画则需要摆脱写实造型体系的羁绊,通过表现性的语言和空间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尚可的人物画正是如此。他以贴近现实的姿态,近距离观察和深刻表现将现实人物特别是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呈现出来。他有意识地削弱了人物的写实性,通过错综颠倒的形象和斑驳陆离的光晕,以近乎符号化的绘画语言和超现实主义的构图表现都市人的日常与精神状况,思考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从而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表征。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作为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墨人物画家,多年以来尚可以表现都市人物的水墨创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尚可近年来的优秀作品,他以清醒和睡眠状态中的都市人物群像作为表达对象,在梦与醒之间、城市和理想之间、都市和乡村之间、当下和未来之间,艺术家以他的水墨表达,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水墨叠合的经典人物形象与都市意象。从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和个人符号的形象中,我们发现尚可的笔墨汲取了写意水墨的技法、画理,又引入了传统工笔画的线条,用富有变化的灰蓝色调进行表现。

此外,尚可还创作了系列主题性作品,如《哈萨克阿肯弹唱会》《王熙弘传中医》《考察的视角》等,其中既有“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也有古代的先贤人物与当代都市人物之间的古今对话。在尚可的“梦境表现”系列作品中,他将都市人物群像的焦虑汇集起来,与城市之中钢筋水泥的丛林、楼房以及街道上的汽车加以叠合与交织,直接叩问都市人物在梦与醒、理想与现实不断努力奔走和挣扎的忙碌状态。尚可是一位真正关注当下、表现现实的艺术家,正如展览主题“观·想的表达”所叙述的那样,他从宏观的视角,细腻再现了都市人物的精神世界,尚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画像式地呈现给观者,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把宏大的历史现实表现出来。此次展览对尚可个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展览,同时,也是呈现当下都市水墨表达、现代水墨人物画生态的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个人展览。期待未来看到尚可更多精彩的作品。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此次展出的尚可作品展,其主题为“观·想的表达”,在我来看,“观”是视觉的,“想”是思维的,通过视觉画面激发观者的思考和感受,这可能也是尚可在艺术上的追求。艺术创作上,尚可在人物造型、色调处理、笔墨运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打破画面的时空感,并叠加色墨的交错,使画面既丰富又具有当代性。尚可在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实践探索上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期待看到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嘉宾按年龄排序,刘晶、张湫逸、吴美霖、莫佳琳、王微言参与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画院人物画水墨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水墨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泼尽水墨是生平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