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科学家为863计划“走后门”
2023-08-13
37年前,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这就是开启新中国科技腾飞历程的863计划。863计划是怎样出台的?其中饱含着科技工作者与国家领导人怎样的奉献与求索、使命与担当?
平生第一次“走后门”
1986年3月5日,82岁高龄的邓小平久久凝视着一份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建议书。建议书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执笔,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合签名。
建议书提出:“我们4位科学院学部委员关注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
“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3年为改善美国同苏联的军备竞赛中的守势,强力推动出台的计划,其实质是以军备发展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进而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抢占战略制高点。
美国这个极富野心的大动作一出笼,立即在全世界掀起了狂澜。各个国家纷纷制定多个“计划”,这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全面升级。而此时的中国科技界,却依旧令人不安地悄无声息。
1986年年初,国防科工委召开国防科技计划会议,就此事展开了讨论。因为意见无法统一,无法形成实质性的方案。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两弹一星”元勋的陈芳允经过长谈之后,达成了让人振奋的共识:中国不能再沉寂下去了!如何促成高层决策,启动中国的高科技进程?王大珩激动地说:“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同志写封信吧!”
1986年3月,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完成。在对建议书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后,4位科学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了让建议书尽快进入领导人视线,王大珩等人没有通过正式渠道,按部就班地一级一级往上呈报,而是走了生平难得的一个“后门”:请邓小平的女婿,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的张宏,将信直接呈交给了邓小平同志。
想不到中央能批100亿元专款
两天之后,即3月5日,邓小平就在建议上作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3月8日,国务院便召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建议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最后决定,由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牵头组织讨论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
经费问题,无疑是最棘手的问题。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国务委员张劲夫在约谈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后,终于问到了这个最关键又最敏感的问题。沉默了许久后,王淦昌才艰难地说了一句:“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给2个亿就行。”
此时的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邓小平和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而中国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约2000亿元。
为了把经费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1986年3月到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7次会议,组织124位专家分成12个小组,进行了反复的探讨与论证。最后,通过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扩大会议,批准了《纲要》,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的科技计划。
1986年11月18日,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因为4位科学家上书的时间和邓小平指示的时间都是1986年3月,所以该计划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15年投放约110億元人民币,培育出了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不仅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成果的大量转化,让“高科技”渗透进了每一个寻常百姓家庭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63计划承载了中国几代科学家的激情与梦想,也让曾经辉煌的古老中国在21世纪终于再次在世界科技领域获得了瞩目与荣光。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