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实施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2023-08-13宁新宇段湘怀
宁新宇,段湘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展现出新活力。《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都作出了规定。而评价体系作为高校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反馈,既对教学具有根本的引领作用,又是学生人生发展、职业规划的重要指引,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著名教育家梶田叡一说:“任何目标志向性活动、意图计划性活动都包含着评价的机能……但倘若不进行某种评价,不依据评价结果来分析目前的活动和将要开展的活动,是很难把握住通过这种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要实现的目的的。”[1]可以这样说,要想实现《国标》中的新目标,评价体系改革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指导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将结合《国标》的精神内涵,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改革的相关问题。
一、构建衡量学生坚定政治正确的评价体系
《国标》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阵地,其开展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从各国执政党的情况来看,凡是加强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国家政权就相对稳定。如果轻视或弱化了这一工作,公众对其意识形态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认同,也就很难在社会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3]。若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没有较强的认同感,国家的政权就不会稳定,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吴琦指出:“意识形态对于一定阶级社会集团具有直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因此,一旦某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该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就要与意识形态的思想达到一致,从而使处于这种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意志、目标和行动。”[4]高校培养的是具备大量知识、专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对社会主义有价值认同,才能在日后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应构建衡量学生坚定政治正确的评价体系。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高校各专业也都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高校只在专门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评价,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何红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养成道德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涵盖并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迫切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5]因此,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高校更应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不同专业课程中。
我们或许可以考虑融入多元化思想政治评价方式,以便全面保障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一,学期考核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可以增加主观性的试题,采用论述、小论文等题型,并适度加入政治正确评价的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成绩与政治正确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将政治学习融入学生的整体政治评价之中,作为其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例如,教师可以将学习强国平台积分、成绩等作为学生政治正确的基本参考之一,将“青年大学习”、国防教育等与政治正确相关的活动的参与和学习情况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第三,高校要组织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正确的各种竞赛,例如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竞赛等,并将学生在这类竞赛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国标》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的人才[2],培养“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的人才[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使学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吴铎指出:“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6]高校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专业人才的角色,要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能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转换为有效生产力。从这一点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更要培养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匹配的人才。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却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促进《国标》目标的实现。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城市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业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掌握。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大部分内容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除了大四学年的专业实习评价,极少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评价。而学校的各种社团、竞赛活动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评价。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高校在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时,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而要构建起完善的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第一,学校要完善课程考核结构,将课程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实践成绩需要学生利用该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如项目组的形式,考查学生将专业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第二,学校可将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的最终评价标准转变为对各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因为一项活动的成功组织、活动最终成绩等都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直接关系,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成绩要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评价内容。鉴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这类实践活动成绩的比重最少也应占据结业成绩的30%。第三,专业实习评价改革要突出实践能力考核,教师在对学生参与的实习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参考标准,以学生实习期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为附加评价。
三、构建科学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水平考核评价体系
《国标》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2]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民族性强的人文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中国语言文学。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自觉母语意识的人才。目前,各高校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提出了学生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平要求,但很少提到传统文化和母语意识的培养。如山东大学出版的《汉语言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代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讲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要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7]又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研究》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是: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处理古今文字材料、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8]。既然培养目标没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自觉母语意识的培养,其评价体系自然也就不会有体现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母语意识的自觉引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在笔者所进行的调研中,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对于学生的评价一般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主,形成性评价的占比一般是20%~40%。而形成性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出勤、课后作业完成、上课互动情况等,并没有体现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母语意识的评价内容。自上世纪末以来,高校的文学社团功能逐渐弱化,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的积极性也有很大消退,这进一步导致该专业对学生传统文化与母语意识评价的弱化。在高校的大型竞赛中,有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湖南省写作大赛等项目,可这些竞赛多为各级教育部举办的竞赛,而鲜有高校举办的大型传统文化赛事。
因此,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需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承与母语意识引领的责任,在考评体系中自觉融入传承传统文化与引导母语意识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评价体系的更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到对学生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可将传统文化的知识性问题加入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考核试题中,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此外,教师可单独设置测试科目,测试内容为文化常识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观点。母语水平包括书写、口语、文字表达、文字感悟等能力,但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达、感悟能力。那书写、口语等能力是否也能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呢?如书写能力考核可以综合评价学生日常作业的文字书写、考核测试时的文字书写、课堂笔记的书写等情况,最终形成学生书写能力的成绩。口语能力考核可以根据学生普通话等级测试成绩、日常交流能力,以及辩论赛、演讲赛等最能体现学生口语才华的赛事,综合形成学生的口语能力成绩。教师要通过这样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觉的母语意识、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
评价体系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式,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问题。坚持以《国标》为中心的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是高校的基本职责,高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体系改革显得尤为迫切。笔者结合《国标》的新内涵,对这一问题仅做粗浅的探索,更深入的思考留待后来学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