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课堂”促学生自然、自主、自信成长
2023-08-13曹茜梦,王励,吴玉红等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课堂建设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落地之际,学校提出打造“三自课堂”文化(自然、自主、自信)的构想,并将其作为学校发展方向和教学工作的基石,力求让学生在自然、自主的课堂中自信成长,实现学科育人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自课堂”实施以来,学校各学科通过开展课例研究的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地,努力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和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借助英语绘本资源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
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落地之际,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提出打造“三自课堂”文化(自然—自主—自信)的构想,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英语学科要实现此目标,就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此,我们尝试借助英文绘本具有画面优美、情节简单、句型反复、寓意丰富等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内涵很多,它不仅是狭义上的阅读行为,还包含阅读量和阅读频率。我们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结合学校现状,针对“三自课堂”策略中的学习支架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并制定出英语学科的“多途径利用英语绘本资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策略,即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尝试通过以下三个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绘本的阅读,帮助学生在积累阅读量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英语阅读习惯。一是“一起作业网”英文绘本阅读推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起作业网”平台,每天向学生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且符合其阅读水平的英语绘本读物。二是英语少儿趣配音。挖掘App 平台中的动漫、歌曲、英语绘本故事等资源,帮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纸质英语阅读方式;组织开展绘本配音比赛,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三是英文绘本导读课。英语教师在英文绘本课上向学生推荐英文绘本,并进行绘本故事导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绘本中的细节插图、思考绘本故事的创作目的及绘本背后的教育意义等。
提高学生的阅读频率。我们尝试通过为学生布置实践性活动作业,确保学生每周的阅读频率,使他们不断得到积累,从而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是英语绘本阅读打卡。为学生发放纸质版阅读单,要求每周至少自主阅读两本以上的绘本书(逐步增大数量),并根据阅读内容完成阅读卡的记录。阅读卡包括阅读书目、阅读时长、阅读中积累的新单词、阅读中的经典语句等内容。二是制作英文绘本手抄报、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英文绘本阅读后,教师可布置实践性活动作业:1~3 年级学生绘制英文手抄报;4~6 年级制作英文绘本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我们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平台,以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行为,从而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是课上5 分钟。每节英语课的前5 分钟,由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分享自己阅读的英语绘本故事,教师也可以在此环节对学生进行好书推荐。二是英语戏剧社团。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英语戏剧社团,阅读经典英文绘本,并分角色演绎绘本,也可以对绘本进行创编。三是午间剧场。学生通过午间剧场时间(每天中午12:40~13:20),向观众表演跟英文绘本阅读相关的节目,如戏剧表演、英文歌曲、英语趣配音、英语相声、英文诵诗等。
优质的绘本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其在英语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并能持之以恒。实践证明,在学校打造“三自课堂”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师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多途径利用小学英语绘本资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CDDB18298)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曹茜梦)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三自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提出的“三自课堂”,旨在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其中,“自然”,即: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经验、学习兴趣、发展潜力等,基于学生真实、自然的学习准备状态设计教学方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自主”,即:改变一言堂,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不仅在行为上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而且在情感上有愉快的体验,在思维上有深度的参与,让自主学习在教室里发生。“自信”,即:教学要带给学生成就感。在结果上,学生达成预期学习目标,不仅掌握预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获取新知、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最终学会学习,获得综合提升,表现越来越自信。
为了切实推动“三自”课堂建设,学校以“深度学习”为理论基础,提出“三自课堂”六大教学策略,包括情境创设策略、问题导学策略、小组合作策略、思维可视化策略、情感激励策略、教学评一致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即:通过真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坚持育人导向、生活链接、问题价值原则;要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育人元素,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素材可来自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现象、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创设的真实情境要具有问题价值,促使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问题导学策略。教师要设计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探究单、学习单,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挑战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挑战性问题任务,让大部分学生感觉具有挑战性,主要指思维层面的挑战。二是真实性。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来自真实情境的问题任务,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学科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三是连贯性。围绕单元学习目标,问题任务的设计要有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串。四是探究性。问题任务的设计要指向帮助学生经历“质疑”“探究”“归纳”“演绎”等深度学习过程。五是关联性。基于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探究单,不同课时的探究单要有进阶和知识结构关联。六是迁移性。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探究单任务的设计要适当关注高阶思维发展,要有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迁移能力的题目或者任务。
小组合作策略。即:教师根据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以确保实现深度合作;合作学习任务应注重思考性,任务要求要明确而具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留下学习过程的痕迹,并及时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小组汇报阶段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反思性汇报。
思维可视化策略。“三自课堂”更加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各学科需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外显自己的思考路径。例如,语文学科,通过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输出;数学学科,通过画图工具,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外显;英语学科,借助思维导图,实现语言运用;美术学科,通过作品展评,实现总结与回顾;音乐学科,通过多维创编,培养音乐素养;体育学科,通过学练考,展示学习成果等。
情感激励策略。即:借助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情感。课堂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评价要具体。不要用简单的“很棒”“很好”等语言评价学生,要评价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怎么棒、怎么好。二是评价要多元。聚焦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评价要及时。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四是评价要真诚。课堂评价应该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打动和激励。
教学评一致策略。即:以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为核心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一方面,以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为指导,关注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开展单元或关键课时的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改进教学设计。
(文/王励)
◎ “三自课堂”背景下的美术作业设计
美术作业是美术课程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作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作美的关键教学环节,更是真实反映学生美术学习情况的有力证据。因此,基于当前学校倡导的“三自课堂”文化背景,结合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学校美术教师充分立足学科教学的实践性,设计适宜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行为上自主参与,还能在情感上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以生活化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美术根植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再现与浓缩。美术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经意的美。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好看的线条》一课的作业设计就强调“身边”,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受线条的美,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条作画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与生活相契合的交叉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其内驱力,引导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美术、探索美术、探索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系统学习和探索美术知识的目的。
以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国教育界提倡的“因材施教”和外国教育领域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均强调了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可塑造能力都是不同的。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大众化、笼统的传统作业设计,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对此,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要,设计弹性、分层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完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提升,从而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美育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完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有疏密变化的线条》一课后,教师将作业设计为“基础层面”和“拓展层面”两个层次,以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绘制兴趣点。其中,“基础层面”的作业要求用有变化的线条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拓展层面”的作业要求创新的使用粘贴装饰法、镂空外形装饰法为画面增添趣味性。作业分层后,绘画能力、造型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拓展层面”的作业,在提升自身美术创作水平的同时,还能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绘画活动、激发创新思维。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基础层面”的作业,“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而维持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总之,美术作业设计分层化,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完成作业任务,充分体验到美术创作带来的乐趣,享受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以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获得
我校在落实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中依托“三自课堂”(自然、自主、自信)文化打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然、自主、自信中提高艺术素养。基于此,美术学科通过设计体验式作业加强学生的实际获得。例如,在教学完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色彩主题”单元后,教师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色彩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对水粉颜料的特性不熟悉及水粉调色技法欠缺,但对颜色具有浓厚兴趣的学情分析,设计了体验式作业。课前设计探究不同纸张、水粉特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充分感受滴染和水粉的特性,体验色彩融合、不同纸张、水分的多少所产生的神奇变化的乐趣。课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闯关的形式完成作业单,在到实践中探究色彩奥秘,突破色彩单元的教学难点,让深度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真实发生。
在“三自课堂”文化的打造下,美术学科的作业设计被赋予了更强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实践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自然、自主、自信地投入美术学习及创作。基于此,美术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作业设计形式,利用丰富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同感,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文/吴玉红)
◎ 语文“三自”课堂:向素养更深处漫溯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我校语文教学团队通过深度研读统编教材,开始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开始思考如何根据学段特点落实“三自”课堂教学理念,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将教科研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例研究,在习作教学、古诗词整合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开展古诗词整合教学,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品教材,析学情,让学习“自然”发生。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人文主题,以“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为语文要素,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关联性,用联系的眼光审视单元课文,以整合的思路进行单元教学,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拆分重组。将《古诗词三首》中的《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两首诗进行整合教学;将“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与《长相思》整合起来;将“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穿插到课文理解过程中,进行随文重点分析;习作放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练习之后进行,遵循由片段到整篇的习作过程。整合之后,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掌握却能够更加深入,教学重点突出,提升了教学效率。此外,我们还展开了深入的学情调研。通过设计课前预学单,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尚未理解哪些知识、学习难点在哪里等,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巧设计,用支架,让素养“自主”落地。在教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通过“起、承、升、转、合”五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中的动静结合之美。首先,引导学生将两首诗互文共读,了解两首诗的关联之处,初识古诗词的“音美”“景美”“辞美”,并引出核心问题:看到秋天的美景,王维为什么想留在山间而张继为什么愁?随后,引领学生品味《山居秋暝》中的动静结合之美,感受诗中由“山川美”到“民俗美”,再到“志趣美”这层层递进的美感,体会王维留恋其中的不仅是美景,还有民情及自己向往隐逸生活的高洁志趣。之后,教师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枫桥夜泊》一诗中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方法,在过程中提供少量的资料,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张继愁的原因。在学生了解了诗词中的情景交融之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通过资料理解王维与张继的人生经历,感受诗人的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从文化之根,品味心情之源。最后,让学生从两首诗走向更广博的中华文化,充分提升了文化自信,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了审美创造能力,让语文素养通过“自主”的课堂扎实落地。
深发掘,广拓展,让学生“自信”审美。通过《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景物的动静结合之美,更领会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之内,更应将学习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切实巩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的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不仅涉及对字、词以及诗词内容的掌握,更为学生布置了“画境”“话境”“化境”三个层次的任务。“画境”,即学生通过画笔,直观地画下诗中描绘的美景;“话境”,则是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将诗句描绘的画面生动地描写出来;“化境”,则更加开放,学生可以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用其他的诗句去诠释这两首诗的内涵,也可以通过诵读、唱诗、摄影等方式诠释这两首古诗的美。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任务去完成,真正将古诗的美内化到心里。
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计划者和执行者,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统筹备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应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此,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学习深度发生,让学生真正受益。
【本文系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小学古诗词整合教学的策略研究——以统编教材为例”(课题编号:G142)的研究成果。】
(文/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