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化
2023-08-13左玉叶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
左玉叶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
朱永新教授曾说:“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养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宜的路径。”近年来,“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课外阅读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效果不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结合人教版最新系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化策略,旨在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借助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了政策调整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影响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一些可行性的优化策略。
阅读量减少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这也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阅读量相应被减少。由于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量减少,教师也不再强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随之减少。
阅读内容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大多来自课本推荐或者是少儿读物。而这些阅读内容往往只涉及一种文体或是一种主题,缺乏多样性。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明显,而阅读内容单一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枯燥和乏味,不利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指导不足 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限制,许多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然而,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由于教学压力的加大,往往难以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指导,也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有效评价和反馈,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激发阅读兴趣。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快乐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阅读情感。因此,营造阅读氛围是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书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介绍了昆虫的生活方式和栖息环境。教师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关于昆虫的书籍,如《昆虫记》等,以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小动物的生态和生命。其次,可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包括安静、明亮的阅读角落、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讲述了作者春节时感受到的老北京的风俗,展现了春节的节日特点。在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后,教师为他们布置收集各个地区不同的春节文化的作业,引导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最后,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组织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讲述了当代社会如何探索雷锋精神。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清理环境等公益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参与公益活动的乐趣。
总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结合以上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完善课外阅读指导机制 为了解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课外阅读指导机制,指派专门的教师或者阅读导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主题和情感。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的主题和情感,从而加深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借由爬山虎生长旺盛这一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题“生命的顽强与宝贵”,感受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文本结构,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体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的联系。
三是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分享。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这篇课文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阐述白杨所具备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四是家长陪伴阅读。家长可以给予学生阅读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独立阅读,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增强亲子关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学习中,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这篇描写风筝、纸船的故事,并一起动手制作,感受实际制作过程的快乐,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丰富阅读内容 为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广度,语文教师应尝试从阅读内容入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对此,学校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纳入课外阅读范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一是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荐。人教版最新系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册教材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推荐。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有两篇课文是《翠鸟》和《燕子》,主要介绍了翠鸟和燕子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基于教材内容,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推荐类似的阅读材料,如自然科普读物、动物故事等。
二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匹配材料。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讲述了青蛙狭隘的眼界,文章语言简单易懂,适合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而且涉及了学生们常见的生物现象,也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为他们推荐具有一定阅读难度的课外阅读资料。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人教版最新系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故事、科普知识、名人传记等多种类型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介绍了特殊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有关历史文化的文章,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当时的文化繁荣。
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偏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然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和家长的时间和精力受到限制,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设立读书角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意愿。
一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通过阅读推广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分享会,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有趣书籍;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名人进行读书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完《草原》一课后,可以组织开展一次“草原”阅读分享会,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这篇课文时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与草原相关的有趣事物,如草原上生长的动植物、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等。通过这样的分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热爱。
二是设立读书角。通过在校园中设立读书角,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有阅读氛围的场所,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进行阅读和思考。同时,还可以通过添置丰富多彩的图书和杂志等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课后了解到人类通过蝙蝠发明了雷达,校园中就设立一个以“自然与科学发明”为主题的读书角。在这个读书角中,可以放置一些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图书、杂志等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读书角中设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互动活动,如写读后感、画插图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和价值。除此之外,可以组织速读比赛、阅读理解比赛、朗读比赛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三是创建课外阅读互评活动。开展课外阅读互评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以课外名著阅读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的活动。开展“探索名著世界”的活动,明确活动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之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从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名著中选择一本适合的书籍,如《小王子》《格林童话》等,请学生完成阅读。阅读完成后,再开展如下课程活动:第一,互评分享。每个小组在完成阅读后,组织一次互评分享活动。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喜欢的情节、角色等。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如“你最喜欢的角色是谁?为什么?”“你觉得书中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第二,个人总结。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互评分享后,写一篇个人总结,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感受和思考。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你认为书中的主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你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第三,作品展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组织开展作品展示活动,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如口头演讲、绘画、剧本表演等,然后请同学进行评分和评价。
建立阅读评价体系 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评价活动促进阅读评价。开展阅读评价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阅读分享会、小组阅读、朗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从而增强阅读自信心和阅读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猴王出世》一课的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分享自己对猴王形象的理解,也可以联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外貌特征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描述,从而提升对这一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欣赏。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不能减教学质量,要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做出相应改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从完善课外阅读指导机制、丰富阅读内容、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建立阅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则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资源的“多”,让学生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和消化课外书籍的能力。同时,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提供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