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里院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以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3-08-12宋国恺
焦 杨 宋国恺
不同于南部滨海建筑华丽的形象和精细的构造,里院建筑商住混杂,内部居住单元狭小,外部造型简单,因此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乱搭乱建、随意拆除的现象严重。但作为中西建筑融合的典型,里院建筑同样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特点。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人们逐渐意识到里院建筑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
《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于2023 年将遗留的里院建筑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杜绝里院建设性破坏现象继续发生。历史古迹的研究、保护和再利用大部分都经历了从单体建筑到街区的过程,单体建筑保护是街区复兴的基础。但是对于街区复兴来说,单靠对建筑的保护并不能满足区域振兴的条件,国家支持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的最终的目标是文化传承与增强区域社会活力。
因此,需要在区域内部形成完整的社会链,以保护历史遗产特征为目的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以复兴历史街区为目的对街区进行重构和规划,进而对街区的功能要素提出更明确的指向性,即在进行保护时,一定要同时考虑目前和今后该区域的人口组成、交通网络、土地开发以及社会结构等问题[1]。
1 里院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1.1 街区现状与规划
现存的里院建筑主要集中在青岛市北区四方路、上海路、武定路、馆陶路和长山路等片区,里院建筑保护规划范围如图1 所示。
图1 里院建筑保护规划范围示意图(来源:作者改绘)
其中,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四方路片区)的里院建筑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为完整,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政府对于里院的开发和改造计划最早从四方路片区开始。以四方路片区为例,里院建筑作为以往人们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片区内建筑仍以商住混合建筑为主。目前,政府部门在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入文化体验、创意零售、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公寓住宿以及产业办公等6 大业态,旨在重现百年青岛“华商云集之地”的“烟火气”[2]。但是,已经基本完工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依然门可罗雀,因此对里院的更新与复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街区保护利用问题与矛盾
里院文化及建筑遗产的保护政策已经逐步完善,修缮工作也在稳步进行,由于现存的里院建筑大多损坏严重、结构破败、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关于遗留建筑的统计及现状分析的工作量极大。针对目前的状况,政府采取渐进式的微更新策略,一些保存状况较好、相对集中的里院建筑群已经脱离了破败不堪的杂乱现象,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街区还原了旧时风貌。然而建筑的还原并不代表文化的认同,里院在招商引资、新业态引入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零零散散的人流量隐藏着城市快速复兴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剖析其内在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里院复兴的困境,使其真正成为青岛特色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1 街区立面不连续
里院建筑是工人和农民重要的生活场所,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居住需求,以往修建的里院建筑居住单元狭小,构造简单,是典型的现代居住单元模式。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高层建筑大量涌现,而无计划的大拆大建打乱了里院原有的集中模式,里院形制的模块不再连续,无法形成完整流畅的街区立面[3]。
1.2.2 修复难度大
由于里院建筑在建造时多为普通民居,最初的建造图纸大多已丢失,相关历史资料不完整,再加上20 世纪90 年代不合理的拆建,导致建筑空间、立面和街区尺度等都有较大的改动,修缮方案难以确定。同时,里院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青岛潮湿的环境和长期缺乏养护导致木质构件腐烂严重,结构修复难度大。
一些居民在修缮过程中尝试采用更经济的方式,对建筑立面改动较大,例如将木质门窗改为铝合金推拉窗,填补拱形门洞作为储物空间,墙体风化、屋面黏土瓦破损后使用不同材料随意修补等,都对建筑造成较大的破坏。另外,里院建筑数量众多,修缮成本高,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里院建筑的修复工作。
1.2.3 常住人口少
一个地区的繁荣不仅仅依靠对外的吸引力,内部的消费带动更为重要。无论是四方路片区还是馆陶路片区,占地面积都非常大,但是破败的建筑、狭小的居住空间以及短期内无法改善的居住环境,迫使大部分年轻人离开这片土地,缺少人的养护,建筑更加破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里院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
1994 年青岛行政中心东迁,以市政府、五四广场轴线为核心,周围辐射建成一系列大型购物中心和综合体,室内主题街区以多元场景和体验感取代了中山路、台东商业街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核心。
新生代的消费群体对商业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同质化竞争不免带来审美疲劳,历史街区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反而能带来新鲜感和归属感,街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能给城市带来更多活力。里院复兴是对现代商业模式的挑战,也能在探索城市有机更新道路上提供新的借鉴与动力,而有针对性的复兴方案是激活历史街区的关键。
2.1 特色民居修旧如故,街区新建筑风格统一
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其建筑特色是街区复兴的天然优势。在整个街区的规划上应保持街区建筑风格的统一,保护沿街建筑及院墙的立面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的统一性、连续性和景观视线的完整性,保持原有街道的宽度,控制两侧的建筑高度、形式和色彩等要素,延续街区原有的整体空间关系,恢复历史街巷的尺度空间特点[4]。
在单体建筑的修缮和建设方面,从街区现存建筑中提取的建筑元素将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改造的重要切入点,应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改造更新。在对基地内现有建筑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与整理后,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建筑保护与修缮措施,其中适合改造修复的高价值建筑院落成为所在沿街立面形式、空间格局和色彩材质的基本参照。
对于院落内保存尚好且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和观赏性的Y 形传统木柱、环形外廊、屋顶形制以及木构件等建筑元素需要进行保留与修缮,而对于结构破败、建筑图纸丢失、难以还原建筑原貌甚至需要推倒重建的单体建筑,已无法通过修缮来达到建筑改造的目的,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建筑形式。例如,若重建建筑位于整条街区的中央,为保证街区的视觉连续性,则重建建筑应以整条街区风貌为依据,以外立面设计为重点,确定合适的建筑高度保证街区的天际线完整。
内部空间可采用灵活的设计方式,在保证城市第5 立面和谐的基础上,采用与街区建筑不同的空间形式,为新业态入驻提供更多可能性。修缮更新过程中,在拆除地块、院落小巷和景观广场等节点区域时,新建筑的引入可以为旧市井注入时代活力。在保持街区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同时,提炼历史文化符号,营造特色功能空间,融合当代与历史元素,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和材料科技呈现里院的特色价值和更新发展,避免单一风貌带来的视觉疲劳,为人们增添传统风貌下的新鲜感。
2.2 复兴本土文化,保留“烟火气”
马斯洛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 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求都属于低级需求,只需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
“烟火气”之所以能带给人亲切感和归属感,恰恰是因为“烟火气”代表了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记忆里街区的味道、故事和情感带给人的寄托是里院复兴的潜在力量。建筑大师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指出,赌城映射出的社会代表了人最原始的欲望、自由、追求,赌城的诚实和它的人情味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修缮完成的大鲍岛街区虽然变得干净整洁,但“烟火气”不在,记忆中的符号消失殆尽,里院建筑也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盒子,与普通人的距离拉大,缺少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自然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
大部分里院建筑已经搬空,只有少部分院落还有一两户人居住。与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他们继续过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里院复兴并不是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是改善生活环境,同时保留原汁原味的里院气息,因此在还原建筑原貌时,街区的符号尤为重要。要了解人们的兴趣和记忆,向通俗文化学习,合理回归各种标志物和广告牌,重建聚集人气的小型公共空间。让里院重聚“烟火气”更好的方式是接受里院的不完美,接纳形形色色的通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里院重新成为人们熟悉的“烟火气”十足的家。
2.3 完善配套设施,引入新型业态
建筑和街区的复兴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变化,更是社会活力的强化,发展商业街区是应对多中心化、复兴老城区中心商业的主要手段。里院内建筑大部分为商住混合建筑,1 层用来商业经营,作为部分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楼上为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居住场所[5]。里院典型平面如图2 所示。里院的居住单元以1~2个房间为主,出于对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个人私密空间在家庭中逐渐上升到更高的地位,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状况,因此要在相同的空间内进行功能转换。
图2 里院典型平面(来源:作者自绘)
为保证原住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习惯,新规划仍要以商住混合模式为主。据调查,未修缮的里院建筑原住居民多为老人及外来务工人员,且人口较少。作为受国家保护的历史保护区,里院占地面积广,片区内建筑遗产占比高,大规模的居民搬迁、集中重新规划整个片区的功能无疑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需要在微更新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常住人口,提升片区内的人气和活力。其中,人才公寓、养老中心、民宿和青年创业中心等模式更适合里院空间。目前,广兴里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成为青岛的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而四方路片区也将打造成与广兴里配套的工业设计街区,并引进文旅产业。片区内升级配套的住宅、公寓能够为设计创新中心和青年工作室的人员提供住所,而且里院特色民宿也促进了本土经济的发展,为里院文化提供更好的宣传[6]。
此外,需要丰富片区内业态,完善并提升片区内配套设施质量。与香港中路商圈相比,四方路片区没有大型商超,办公、娱乐设施少,对青年群体缺乏吸引力,消费层级薄弱。里院修缮前便有很多便民的开放式商铺,因此商业街是里院转型可采用的较好方式,具体实施措施如下:规划小商铺街区,解决原住居民的生计问题;增设以娱乐为主的商业街,吸引青年客流,聚集活力;吸引知名品牌入驻,利用品牌效应带动消费等。
3 结语
行走在里院街区,真正能唤起“老青岛人”记忆的是老街的单纯浪漫和不修边幅,是曾经的里院生活,而这种里院文化正是青岛的根和魂。以里院建筑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城市规划人员应在微更新过程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修缮计划和方案。里院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只有精神的延续才能为里院文脉传承提供更坚实的媒介,因此里院更新策略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提高人与里院的联系,从而增强青年一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