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3-08-12马红光

科技风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课程教学

摘 要: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目标和内容片面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僵化等,对教学效果形成了制约,亟须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它是师生在“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中完成教学,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作用,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融合式教学模式;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Ma Hongguang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Abstract: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include the lag of teaching ideas,oneside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s,relatively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rigi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which restrict the teaching effect.It urgently needs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l.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It i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lete teaching in th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of "subjectobjectsubject".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dual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which highlights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deas.This teach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y reasonably design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s,and comprehensively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Course teaching;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Intersubjectivity

課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学专业而言,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课程教学效果深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特点的变化,从主体间性角度构建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融合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滞后,忽视个性差异。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在主动的、支配的地位,是掌握话语权的权威,学生则处在被动的、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其与教师之间存在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关系。学生本应是学习的主体,但这种关系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需求、个性化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另外,教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陷入“自我中心化”,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张力。网络和自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带来的是多向度的信息共享和去中心化,人人皆有可能是中心,这就突显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客体化状态与之形成了冲突,容易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内化,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的科学认知。这种忽视学生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教学有悖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学目标和内容片面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应实现四重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此对照,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往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疏于更高层级的思维方法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单一的目标设定也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按教材章节顺序组织的陈述讲解教学中,学生缺少深度学习的机会,缺少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缺少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价值、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提升能力的机会。这是一种平面化的而非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有碍于多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效率。习惯主体性教学的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是将其客体化,将其看作自身完成教学任务的客观对象,对学生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在课程教学中仍然只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线性的讲授法,甚至是照本宣科的说教,未能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听众。社会学概论课程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更谈不上生动和创造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学生缺乏有效的参与,获得的学习支持比较少,学习体验不佳,投入度不足,学习效率比较低。

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僵化,考核手段单一,难以发挥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缺少过程性综合评价和多元化考核,采用的主要是在学期末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试卷考试的方式。这种做法容易促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内化明显不够,收获有限。同时,这种单一的方式也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甚至会掣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单主体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主客二元关系和孤立主体观的超越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更加契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环境。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从对传统主客二分哲学思想的扬弃中发展出的一种理论范式。主体间性的概念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即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的单子的宇宙”[1]。每个人作为主体与其他人共同存在于同一共同体内,你我共在,相互作用,单一的主体观应由主体间性来取代。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继承发展了这一主体间性思想,提出“此在”“共在”,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彼此存在、互动、交往的联系,是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共同认识[2]。哈贝马斯从交往理性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主体间性理论,“当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相互进行沟通时,他们就具备了主体间性关系”[3]。在这种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交往关系中,关键的是实现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提供(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达到与另一个的默契”[4]。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对话可达至相互理解。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在性、协调性、共识性和统一性。其兼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本体论意义上,强调任何主体都是处于与不同主体共在的关系中;在认识论意义上,强调不同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可理解性和沟通性;在方法论意义上,它提供了理解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方式,蕴含着理解、民主、平等、尊重等沟通理念。

融合式教学是在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时空中,教师运用相关资源、信息化环境与工具、数据与反思等因素进行的教学[5]。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是师生在主—客—主的关系结构中通过平等的沟通互动进行的一种交往实践活动,突出教师主体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在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等要素组成的教学场域中,形成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结构,师生处于平等的关系中,尊重彼此的主体性,注重发挥彼此的主体性作用,促成“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有效沟通中共同完成教学。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方法选取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对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具体而言,其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交互主体性,学生不再被视为客体,而是作为自主的主体参与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征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作用,实现由单向给予式教学向双向交互主体教学转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其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将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一维目标拓展为多维目标。课程教学要实现知识目标,毫无疑问,这是基础,但是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此。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设计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目标,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在这种目标导向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深入,从而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突出互动和沟通。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双主体,彼此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场域中具有共在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采取的互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设有教师问、学生答的环节,还设有学生问、教师答的环节,也就是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提问,教師给予解答。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利,通过多种交互平台,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给予及时的关注。除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回答。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定向互动,另一种是群体互动,也就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以小组方式进行互动时,分组遵循多样性、动态性的原则,为保证人人参与,充分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最好是在6人以内。鉴于教师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满意度有重要影响[6],对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7],教师需要对互动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行合理组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教学任务,引导各小组学生围绕教学任务进行探究式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度的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从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并从自身的角度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真正将所学内化。

其四,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教师在讲解社会学概论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题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辩论等多种方法,同时采取启发式、引导式、反思式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意愿,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教学效率亦会随之提升。另外,也需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协作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和意义建构[8],学习效果与交流协作之间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10]。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协作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相互探讨中会受到同伴多样性思路的启发,进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五,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兼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比较便利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期中的过程性数据和学期末的总结性数据,并进行学情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行为表现等给出适当的评价。除了有教师发起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可以使传统的单一性、静态性的教学评价转变为多元化、动态性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以及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结语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长期运用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教学理念滞后、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评价方式僵化等。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对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主体,学生也处在主体的位置,注重发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性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的凸显可以更好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教学目标被设计为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多维目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都有极大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学效果将得到切实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56.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1.

[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5.

[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3.

[5]王月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内涵、实施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6):1925.

[6]Wu J H,Tennyson R D,Hsia T L.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0,55(01):155164.

[7]Deci E L.Largescale School Reform as Viewed From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9,7(02):244252.

[8]Delialioglu Omer.Student Engagement 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with Lecturebased and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2,15(03):310322.

[9]李华,魏一通.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習行为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5866.

[10]Kent C,Laslo E,Rafaeli S.Interactivity in Online Discuss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6,97(06):116128.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会学概论》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G22056)

作者简介:马红光(1981—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社会学。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课程教学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