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教学实践
2023-08-12郑冉冉
郑冉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以“课本”为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环节, 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体会颇深。
一、落实时间,激发兴趣,分层要求,确保阅读到位
1、阅读课本的时间必须要保证。即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数学课本。一般做法是:课前预习,课内自学,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对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要逐步培养他们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通常要求学生做以下几件事:(1)明天学习什么内容?与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例题是否看懂?有什么困难?在弄不懂的地方标注上记号。(3)试做课后的练习题,会不会做,哪里有困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課前要重视预习,宁可少布置几道题目,也要安排学生预习。上课时,教师要避免一讲到底,应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引导他们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动笔划一划重点难点,与知识规律;下课后,应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先温习一下当天教的内容再进行动笔写作业。
2、阅读课本前要诱发学生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容易忽视。自学课本,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活动,可是由于初中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限制,往往不愿意阅读教材,以致兴趣索然,看书流于形式。对此,教师要通过设疑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阅读前,可先预先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做指引。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阅读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习的积极性就高。还可以进行分组阅读比赛,看看那些学生读得细,读得深入,读得快。也可以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困惑交流,共同提高。
3、阅读课本的指导要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指导学生阅读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要“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三种方式。采取讲解与阅读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会看懂概念,理解概念,学会看例题、习题,会读文字题和应用题及推理证明题;能读懂课本中的主要内容;还应概括出课本中的重点。
二、读思理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授于阅读方法
1、读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其实施过程为:(1)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感知。数学教材中的公式、法则、性质、定理、概念等,往往只揭示基本的推理和步骤。初读教材,要循“序”而读。沿着教材所揭示的知识发生、发展顺序追根溯源,探索每一步骤推理的依据,依着数学知识的结构,将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从整体高度加强认识。(2)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理解。数学教材中的文字,多为提示思想性文字和结论性文字,语言简炼、准确。要能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就要在逐字逐句阅读的基础上精读,要斟词酌句,注重要点,把握精髓,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现在的初中数学课本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导读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发展。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随时针对“疑难”研究探讨。(4)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读书的技巧。
在普通读的基础上,重点内容,难理解的地方,注意勾画,认真推敲课本上的内容,疑难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2、思清朝著名数学家焦循曾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确实,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有的读了漠然不知其味,有的则能吸取精华,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原因在于其有没有动脑筋思考的习惯。
学生阅读教材,往往浮光掠影,只看结论,就以为掌握了。不愿看教材中的图、有关说明、推导过程,其实知识一知半解。对此,教师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学生对教材上的每一定义、每一图形、每一文字说明、每一种解法,都要仔细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提供思维材料,养成学生寻根究底、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3、理在读、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读、思的内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还不甚清楚,都要使学生心里清楚。理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要学生学会概括概念、法则、定理、计算方法及解题规律。
4、练这里的练,是指尝试练习。学生在读、思、理的基础上,对所阅读的教材内容已基本掌握,教师要抓住时机,提供恰当的尝试练习题,以加深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效率。
总之,课本人人“会”读,方法各有不同,阅读的效果也必然大相径庭。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这对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