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教学的解题研究
2023-08-11徐守军
徐守军
古有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开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结合自身辅导竞赛的经历,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清新如许,学生心有灵犀?竞赛试题难度上高于高考,却离不开高考,技巧性强,但大多数时候最后落叶归根,追本溯源,都可以回归到高考试题的常规解法中,细细体会,让思维可视化,还可以拨开云雾,看透实质,使得问题原形毕现.本文以一道2018年浙江预赛试题为例予以探析.
2.2 知识关联可视化
由上述解法可以看出,解法一的核心是使用了极化恒等式,这是泛函分析中的一个概念:设(X,(·,·))是内积空间,则对任意x,y∈X,有(x,y)=14\[‖x+y‖2-‖x-y‖2+i‖x+iy‖2-i‖x-iy‖2\].在实数域内,等式右边后面两项为零,欧式空间中,内积可诱导出向量的“长度”当知识储备不完善,方法技巧不熟悉的情况下,极化恒等式是比较难想到,是否有更加普遍的解法可以解决问题.一般地,涉及到内积,必定涉及到两个向量的模长与夹角的余弦值,与余弦定理有紧密的联系,求取值范围方法甚多,不等式、线性规划都是不容忽略的手段.
2.3 题目探源可视化
在201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題:在矩形ABCD中,AB=2,AD=1,边DC上(包含点D、C)的动点P与CB延长线上(包含点B)的动点Q满足|DP|=|BQ|,则向量PA与向量PQ的数量积的最小值.
对于这种问题,涉及到平面上矩形内部求内积的动点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常用的方法,建系设点,利用函数的观点求最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本文中的这道预赛题就会有新的体会,可以给出下列解法:
如图4,以A为原点,AB方向为x轴,垂直AB方向y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依题意可知,P到AB的距离不小于3,S△PAB=12PA·PB·sin∠APB.
设PA=a,PB=b,∠APB=θ,则S△PAB=12abcosθtanθ.
∴abcosθ=2Stanθ.要使PA·PB的最小,则abcosθ要最小,则S△PAB尽可能小,θ要尽可能大.
由于底边长AB已定,则AB边上的高尽可能小,最小值为3.
∴P在y=3这条直线上,且位于AB的中垂线上即可.解得P的坐标为(5,3).
到此,问题的本质就清晰可见.就是平面上动点到定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后只转变成θ一个变量进行讨论,使得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3.教学反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题的基本能力和要领.正如罗增儒老师所说:“对题目的结构,不仅注重外形上的分析,而且注重内容上的理解,能从一个孤立静止的数学形式中找出关联活动的数学内容.方法是对内容的理解,方法寓于概念之中.”数学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能力,也考查学生的思维,而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思想方法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上不仅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与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挖掘,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把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注意从内容的联系上寻找解题思路,才能使思维的高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