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视角下农业景观展示与设计策略研究
2023-08-11夏君
夏 君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的乡村地区仍占我国土地面积的较大比例。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推进、年轻人口流向大城市、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的发展速度仍远远滞后于城市。为追求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无规划地发展工业、旅游业,工业用地侵占农业生产用地,乡村旅游发展过于商业化、丧失原本文化底蕴等现象。
农业景观,就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农村文化以及环境地理信息结合成的一种特有的景观类型[1]。而乡村在发展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其特有的文化进行;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类型众多,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乡村、村落特色文化;土地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从亚热带至寒温带,不同气候类型的农业景观各具特色,为了推进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弘扬独特乡村文化、保护自然村落、优化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国家鼓励乡村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2]。
2 “文旅农”融合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研究现状
目前,乡村文旅发展大多数都是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农业生产类型进行,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种植设施等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如祝熙金[3]通过对福建省安溪县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及饮食文化下产生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合、利用,制定了特色“茶+旅”的融合发展战略,以休闲农家乐、观光体验茶叶园、农业种植园区等多种形式开展的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了集茶文化观光、种植加工体验、休闲娱乐、茶特色文化鉴赏、乡村美食及乡村风俗节日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陈进[4]将休闲农业概念融入乡村旅游中,围绕休闲农业“养神、养心、康养”三大特征,推出的生态田园农耕系列活动,使当地的村落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得到有力的保护与传承。朱焕焕[5]以农、文、旅三产协同共进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在对我国多省份知名观光村落进行分析、归纳、借鉴后,提出了农业风光观赏型、家庭式农耕畜牧感受型、村落民俗民风鉴赏型、特色农村生活居住体验型、农业研学亲子型等融合形式。徐达等[6]鼓励浙江湖州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将当地的文化、生态优势融入到发展规划中,大力推动绿色种植产业、种植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当地自然田园风光修复、文化消费提高等绿色融合理念的实施。
2.2 现有“文旅农”融合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2.1 场地交通不便对于以自然山水风光为基础发展“文旅农”融合的乡村,往往拥有着独特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越的纯天然山林湖泊等景观,将其与农业景观延续结合,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优势,但这种自然条件往往也存在缺点:如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极其不便利。如果没有政府投资修路建桥、规划投入旅游路线,乡村难以成为游客的优先选择。
2.2.2 部分农业景观受季节限制对于部分农业景观,尤其是以大面积种植的花卉、果实为主题设计的农业景观,往往会受到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的掣肘,天气因素导致的花期果期异常、植物结实大小等对景观效果的影响,这需要在农业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
2.2.3 农业景观设计内容单一部分以古村落作为当地特色民风民俗的文化承载的乡村,其景观的设计往往只以建筑为主体,农业景观只作为绿化部分,景观内容单一,缺乏与建筑部分相互呼应的设计;并且古村落建筑自身的修复、包装也存在粗放、缺乏管理等问题。
2.2.4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发展乡村文旅的偏远地区,只有农业景观而缺少配套设施也不行。由于这些乡村往往处于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往往需要1天或以上的时间进行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应在满足游客的文化游赏、农业景观鉴赏体验的同时,注重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3 乡村文旅视角下农业景观展示设计的理论基础及综合评价体系
以乡村文旅为目的的农业景观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和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支撑[7]。
3.1 理论基础
主要以四大理论基础为参考进行设计。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农业景观的景观要素构成进行分析,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农业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可行性、乡村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密切程度进行探析,提高农业景观的市场竞争力。农业景观美学理论:使农业景观在兼顾生产效益的同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旅游心理学理论:主要通过对旅游业市场以及游客出游心理、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提高农业景观的综合效益。
3.2 AVC综合评价体系
乡村文旅视角下农业景观的展示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丁亚萍[7]构建的AVC 综合评价体系(表1),该体系通过对农业景观的三大方面特征进行评定。
表1 AVC综合评价体系
4 乡村文旅视角下农业景观的展示设计策略
4.1 乡村生态环境展现
一方面,可以采用物质循环再利用模式,将农、林、牧、渔以及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如牧、渔业产生的动物粪便加工产生沼气,残渣再经过微生物的分解用作农、林、种植业的绿色肥料。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共生模式,通过分析动植物的生存习性特点,科学地进行组合,形成一种动物植物混合培育的模式;如部分地区特有的“稻鱼混养”模式以及南北方通用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中、水里的昆虫等为动物提供一部分的食物来源,而动物的粪便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能作为植物的养料,实现动植物共生,让游客感受到乡村自然环境的魅力。
4.2 乡村农业农耕文化展现
一方面,应当展现当地地理文化。可以把当地的地形、气候、农耕方式作为农业景观设计要素,结合当地的色彩特征、建筑风格加以展现,如多彩、富有层次感的云南哈尼梯田。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乡村文旅视角下的农业景观展示与设计在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还要展现当地的历史、民风民俗文化。可以当地种植的具有较长历史的代表性作物为主题,如展示油菜花海;或者将当地的传统技艺手段,如潍坊的风筝、西安的皮影戏制作、景德镇的陶瓷等,作为文化载体,以景观小品、场景再现等方式融入到农业景观中去。此外,还可以将村落遗址古迹、历史人物等融入农业景观设计。
4.3 农业景观塑造
在农业景观塑造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美的法则,将不同季相、不同形态特征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美,可以通过点线面结合的形式,构造梯田式、马赛克式、农田林网式和混合式农业景观,使农业景观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美和农业肌理。同时,还应巧妙运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景观营造,如土、石、作物、木材等,构成景观小品或构筑物等,还原乡村的古朴风情;此外,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协调搭配[8]。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4.3.1 农田景观设计农田景观的设计可以大致分为3类:生产类、栽培示范类、行为艺术类。第1种的景观设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利用植物本身的优势,以间种、套种、混合种植等模式形成景观,而观光旅游收入作为附加经济价值,如经营茶园、梯田、中草药园、花果园、鱼塘等;第2 种是以示范为主,展示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起到科普教育、游览观光的作用;第3 种则是一种利用作物种植产生的行为艺术,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等,将植物在农田中种植成设计好的汉字、图形、符号等大型图案,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4.3.2 道路体系构建保证各景点之间连接性,可以采用环状、网状或树状等布局方式设计道路,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以栈道、桥梁、自行车道、步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与主路相连,串联起水体、建筑、植物等各设计要素。
4.3.3 水系景观设计可以设计自然水景以及人工水景2种模式,既满足观光游览功能,又有农业灌溉生产的作用,兼具形式美与实用性。可以设置钓鱼、嬉水、眺望等节点丰富水系景观内容,并结合植物、土石和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特色景观小品进行设计。
4.3.4 建筑设计具有生产用途的建筑是农业景观的主要构筑物,如花卉果蔬种植温室、动物繁育温室、农产品加工等。同时,游客服务型建筑也必不可少,如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博物馆、科普体验馆、餐饮中心、卫生间、亭廊架等,承担了游客的餐饮、学习、休憩等功能,此外这些建筑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整体景观风格。
4.3.5 景观小品设计景观小品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性,可以是当地种植的特色作物的抽象或具象小品,也可以是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展现,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5 结语
乡村文旅视角下农业景观的展示设计,应从景观吸引力、承载力以及生命力入手,注重农业、水系、森林、地形等自然环境的肌理展现,完善相关建筑设施,弘扬乡村文化,展现村落民风民俗,提高农业生产、农产品类型、农产品经销的经济效益,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还应把空间与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环境、观光客心理等方面作为农业景观设计的指标,塑造能展现乡村生态环境、农业农耕文化并兼具美学意义的农业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