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对狂犬病毒的灭活效果
2023-08-11曲晓蒙张志刚
曲晓蒙,张志刚
(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0 引言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其头部为半球形,末端常为平端,形态呈典型的子弹状,长约130~240 nm,直径65~80 nm[1],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它是一种高神经营养及高度可变病毒,发病期通常会持续数月,病毒感染周边神经进而上升到背根神经节,一旦感染到脊髓,病毒迅速扩散至大脑,引发致命性脑炎,最终杀死宿主。该病毒易被日光、紫外线、甲醛、新洁尔灭、50%~70%酒精等灭活,病毒悬液经56 ℃ 30~60 min或100 ℃ 2 min即灭活,病毒于-70 ℃或冻干后置0 ℃~4 ℃中可保持活力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1]。
紫外线杀菌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 (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及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效果。根据国际紫外线协会(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Association)报道,在254 nm的光照下,40 mJ/cm2的剂量至少可以杀死99.99%的任何病原微生物[2-3]。紫外线杀菌消毒不会取代清洁消毒,而是对其他经过验证的消毒方法的一种补充。为确认紫外线对狂犬病毒的灭活效果,于2022年3月30日—2022年5月10日在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狂犬5C车间进行实验,以期为狂犬病疫苗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然而胡塞尔始终认为:“这个共同的、客观的世界是被设想的,它是被我与他人所意识到的,但它不是被我体验到的,因为它隐含着对没有真正被体验到的和无法真正被体验到的、而是被他人体验到周围世界。”(转引自耿宁2011:10)这决定了交互主体性语境下,译者无法像作者本人那样领会原作的完整意义,读者同样也无法完整领会译作。在翻译的实际操作层面,所谓爱的共同体和译者三级交互是终极目标,只是理论上的存在,但译者交互隐形所强调的主体交互正是限制译者过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无形尺度。据此,我们进一步探究译者交互隐形对译本呈现的尺度价值,继而提出译者交互隐形梯升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敬业拼搏的天脊人,坚持精致生产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市场深耕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流动风控的关键地位不动摇,精精致致做产品,规规范范做市场,真真切切做服务,打造天脊品牌,坚定品质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农民增产丰收助力加油。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狂犬病毒悬液。狂犬病病毒固定毒(PM株)购自于法国巴斯德,由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狂犬5C车间保存培养,接种于MRC-5细胞,经培养、收获制成狂犬病毒悬液,初始病毒悬液滴度为7.31 gLD50/mL。
2.2.1 病毒载体的制备
净化设备层流传递窗为中科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安装于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狂犬5C车间,符合《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的要求,紫外线辐照强度≥70 μw/cm2。
2 实验方法
2.1 杀菌紫外线强度确认
需获得测试病毒并进行培养、扩增,以得到充足的病毒量。制备狂犬病毒悬液,确认初始病毒悬液的滴度,在生物安全柜下将其稀释至>31 g LD50/mL,抽取稀释后的病毒液1 mL均匀涂布于φ 9 cm玻璃平皿内,此病毒载体需现制现用,按照上述方法配置阳性对照,要求阳性对照病毒滴度>31 g LD50/mL,制备完成后,置于生物安全柜内风干(此试验连续进行3次测试,测试用量共配置9皿,其中试验用6皿,对照3皿)。
2.2 病毒灭活试验
试验动物选择SPF级的小鼠。KM小鼠为2022年4月11日购自于斯贝福(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级别为SPF级,规格为11~13 g♀,合格证编号:110324221101842963,小鼠数量共432只。
在杀菌过程中,紫外线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影响杀菌效果及速度。因此,需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确认,以确保杀菌的有效性。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紫外线强度计或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来测量紫外线强度。测量前,将紫外线灯管清洁干净,以免灯管表面的污垢及灰尘影响紫外线透过率。将紫外线强度计或指示卡置于紫外线辐射下,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记录下测得的数值。为了确保杀菌的有效性,紫外线强度通常应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病毒及细菌,要求紫外线强度达到30 μW/cm2以上,辐照时间为15~30 min。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细菌及病毒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在确定紫外线强度标准时,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试验人员用在效期内的紫外线强度指示卡对层流传递窗的紫外线强度进行检测,指示卡颜色深于或与标准色块一致。
2.2.2 测试方法及布点图
将病毒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灭活处理,灭活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紫外线辐照等。待玻璃平皿内的病毒液风干后,立即按照布点图在层流传递窗内放置含病毒载体的玻璃培养皿,关闭传递窗门,15 min紫外线消毒完成后,取出平皿,立即添加1 mL病毒培养液于平皿内进行复溶,收集至样品管中。待玻璃平皿内的病毒液风干后,阳性对照中立即添加1 mL病毒培养液于平皿内进行复溶,并完成收集。将供试品与阳性对照进行检测。
图1 实验布点图
2.2.3 动物法检测
经过灭活处理后的病毒需要进行检测,以确认其是否失去传染性。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感染细胞、动物等或采用特定的检测试剂及方法。供试品、对照组分别注射48只小鼠,注射量为0.03 mL/只,注射方式为脑腔注射。小鼠接种后饲养14 d。注射后第3 d开始逐日逐只观察,观察至第14 d。第14 d有麻痹、瘫痪等狂犬病症状的动物按死亡计算。前3 d内死亡动物不计。
3 结果
3.1 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结果
① 1 mL初始病毒液+9 mL病毒培养液→10 mL。
如图2所示,采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确认此次试验中紫外线辐照强度≥70 μw/cm2。
图2 紫外线强度指示卡
3.2 病毒悬液稀释过程
初始病毒悬液滴度为7.31 g LD50/mL。
初始病毒悬液稀释至>31 g LD50/mL:
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是一种用于检测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工具。它通常由一个小卡片和一个特殊的化学试剂组成,化学试剂能够在不同紫外线辐射强度下发生变色反应。使用时,将指示卡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化学试剂变色程度及颜色,判断紫外线辐射的强度范围。
供试品无动物死亡,阳性对照组有动物死亡。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适当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使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至少达到7∶3以上,着重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③ 3 mL②+27 mL病毒培养液→30 mL。
[23]阿兰·罗伯-格里耶:《自然本性、人本主义、悲剧》,《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3.3 动物法检测结果
② 1 mL①+9 mL病毒培养液→10 mL。
第一次测试结果见表1。
在服务体系方面,恒轮德国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约500名员工、30个服务基地及超过40 000个专门用于售后服务的备品备件。“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能力、优秀的服务可靠性和持久性,与我们的用户达成一种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通过努力已经取得的成果。”恒轮机床(常州)有限公司服务副经理吕虎林先生说道。
表1 第一次测试结果
第二次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第二次测试结果
第三次测试结果见表3。
1.2 材料及设备 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3shape,丹麦),3shape 模型扫描仪 (3shape, 丹麦),IPS E-max Press铸瓷系统(Ivoclar,列支敦士登),加聚型硅橡胶印模材(DMG,德国),超硬石膏(贺利氏,美国)。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充分发挥其教学优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深入探索和思考。数学教学方式和游戏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小学数学质量,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表3 第三次测试结果
4 讨论
由于我国商业化规模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多采用大容量生物反应器开展全病毒培养活动,病毒浓度较高,一旦发生泄漏将引发重大生物安全事故[4],因此应从生产车间风险评估、人员机构、设施设备、检测验证、体系建设及生物安保等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合理有效地控制病毒泄漏,减少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包括高温高压蒸汽穿透灭活、甲醛熏蒸、汽化过氧化氢(VHP)熏蒸、化学试剂等,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毒灭活。有效灭活涉及病毒的传播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因此探讨紫外线对狂犬病毒的灭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化规模狂犬疫苗生产车间常需要从外界传递物品进入生产活动区域,部分物品不能进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为防止狂犬病毒泄漏,将物品安全传递至有毒区成为了关键。部分生产车间会使用传递窗,狂犬病毒从有毒区一侧进入传递窗,但再次打开无毒区一侧的传递窗门时,紫外线未能对病毒进行有效消杀,易造成有毒一侧携带狂犬病毒的空气进入无毒一侧,导致病毒泄漏,引发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证明,紫外线对狂犬病毒有灭活作用,辐照强度≥70 μw/cm2的紫外线照射下作用15 min能彻底杀灭狂犬病毒,为使用紫外传递窗杀灭病毒及狂犬病疫苗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