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暲的红色信仰
2023-08-11朱万红朱慧琳
朱万红 朱慧琳
在新中国开国将帅英雄谱中,有一位将军因身份特别而为人称道。他非行伍出身,从未领兵打仗,却是开国中将;他年幼受洗入教,后来却倾心革命,由一名基督教徒转变为共产主义信仰者。他就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的傅连暲同志。傅连暲的一生,从信奉上帝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从同情革命到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革命,从历经波折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受处分遭迫害而依然对共产主义信仰矢志不渝。其信仰蜕变的心路历程,时至今日依然激荡人心。
同情革命的基督教徒
1894年,傅连暲出生于汀州城(今福建长汀),父母以出卖苦力为生。为了生计,全家都加入了基督教,这在当地称之为“吃教”,就是穷苦人为了得到一些资助而入教。目睹贫苦人民伤病无告的痛苦,傅连暲自小立志学医。他白天学习、早晚给外国人挤牛奶做杂务,如此半工半读由中小学升入英国教会创办的亚盛顿医专学习。
1916年,傅连暲从亚盛顿医专毕业,受聘为汀州八县的行脚医生;四年后转到亚盛顿医专任教,兼任福音医院医生和省立男中、女子师范学校的校医,成为汀州一带名医。事业的成功,使傅连暲不但有着优厚的薪俸、拥有一套住宅,而且在汀州绅商民众中赢得名望。但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未使傅连暲失去同情心和正义感。他同情穷苦人民,仇恨帝国主义和地主豪绅。1925年,轰轰烈烈的五卅爱国运动浪潮席卷至汀州,傅连暲激于民族义愤,毅然签名通电全国,谴责英、日帝国主义,并组织汀州百姓举行示威游行;福音医院的英籍院长、医生慑于群众公愤而逃离,汀州百姓遂推举傅连暲为院长。
此后,傅连暲不但为百姓行医治病,而且日益关心起国家前途命运来。他在关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次偶然的机会,傅连暲结识了闽西共产党员邓子恢,邓子恢把自己主办的一份《岩声》报和瞿秋白写的《新社会观》一书赠给傅连暲。《新社会观》收集的23篇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译文章,对傅连暲影响很大,给予他共产主义启蒙。傅连暲曾回忆说:“我读了一本书,即瞿秋白所著之《新社会观》,它给了我一极深刻的印象,使我更懂得革命的人生观,因此更加同情革命,并进而直接参加革命。”
1927年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并领导起义军南下广东,意欲夺取沿海口岸,取得共产国际援助再进行北伐。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傅连暲密切关注这支革命队伍的进展情况,当得知起义军将转入汀州时,他立即奔走动员全城医生,准备集中于福音医院接治起义军的伤病员。所以,起义部队进驻汀州城后,300多名伤病员得到精心救治。傅连暲后来与法国记者谈起这支队伍时说:“共产党努力于解放穷苦和被压迫者去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同情他们,爱护他们。”据傅连暲回忆,在伤病员中还有陈赓和徐特立两位同志。陈赓在会昌战斗中左腿负伤,伤势已经非常严重,但他依然笑声爽朗,神采奕奕。徐特立身体虚弱,行军途中患着重病,到福音医院时正发着高烧;在交谈中得知徐特立已是天命之年,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却焕发着干革命的无穷活力。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傅连暲“也有一种新的强烈的愿望,在心中产生”。起义部队在汀州期间,傅连暲多次参加群众集会,聆听郭沫若等人的讲演,特別是与党的领导人周恩来的一次交谈,对他思想刺激很深。傅连暲曾表述他行医治病的原则是人道主义精神,周恩来温和地与傅连暲交流看法:“人道主义也要为革命!给同胞治病,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给强盗和刽子手治病,就是对同胞的残忍。”周恩来话语温和却极为深刻有力,傅连暲第一次被这种见解所震撼,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
革命的人道主义者
与共产党人接触,傅连暲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直接促使他投身革命的是毛泽东,傅连暲与毛泽东发生交集是在1929年。这年3月,红四军下井冈山首次进入闽西时进驻汀州城,傅连暲依然竭尽心力救治伤病员,还为全军将士接种预防天花的牛痘。红四军在长汀开展工作期间,毛泽东经常到福音医院看望红军伤病员。傅连暲在与毛泽东接触交流中,对党的革命宗旨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对于福音医院和傅连暲的工作非常赞赏,傅连暲也被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所以,他提出把福音医院改为红军医院的想法,并表达参加红军的愿望。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傅连暲暂时不改医院名称、也不改基督信仰,可利用这个身份和名义向教会争取钱财,对革命对红军更为有利。此后,傅连暲开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名望,为党和红军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如不断收治红军的小批伤病员,与敌人周旋,保证了红军住院人员的安全;又应毛泽东要求,以福音医院的名义订了上海的《申报》《新闻日报》和广州的《工商日报》《超然报》等报纸,以便于毛泽东分析国内外形势而作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又借助福音医院的条件,为红军培训医生和护理,对红军和根据地卫生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还利用福音医院与外界的合法联系筹集医药经费,采办药品器械,甚至建立了一条从苏区到上海秘密采购药品的运输线。
1932年10月,毛泽东因病再次来到福音医院,在这里休养了近四个月。在这期间,傅连暲给毛泽东细心诊断,确定了较长时间的治疗方案,并把他安排到名叫老古井的疗养所休养。这几个月,毛泽东与傅连暲有了更长时间更为深入的交流。毛泽东不仅知道了傅连暲从医的经历,还了解到他为革命牺牲了侄子傅维彬和堂弟傅连标,更了解到他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傅连暲曾坦言“在大革命以前,曾经觉得人生很苦恼,觉得医业很枯燥”,在接触共产党人后变化很大,“当我置身于病床之侧,面对病人的时候,我会感觉我责任的重大和我所从事的业务的神圣”。傅连暲说,毛泽东还帮助他分析了个人历史和思想,教导他要提高阶级觉悟,“要反对帝国主义,还要反对国内的统治阶级,我们才有出路”。毛泽东对于革命的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个人信仰等问题的深刻见解,在傅连暲心中扎下了根。傅连暲后来回忆说,这是他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最多、最深刻的时期之一。他在《在毛主席教导下》一书中深情写道:“与其说毛主席是来我们医院中休养的,还不如说是毛主席来帮助我们工作的;与其说是我护理了毛主席,还不如说是毛主席在政治思想上护理了我。毛主席真是我前进的引路人!”
在毛泽东的教导下,傅连暲不但信仰发生了改变,而且对于医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说:“医学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为了帮助人类同疾病作斗争。这一神圣使命只有在人民作主的社会里才能实现。”所以,1933年2月中旬,毛泽东在离开长汀回瑞金之前,与傅连暲谈了改编福音医院的问题。傅连唪欣然应允,决定把福音医院改成名副其实的红色医院,并搬迁到瑞金去,成立中央红色医院。
创建中央红色医院事宜商定之后,瑞金派出170名运输员,整整搬了两个星期,把医院搬迁到瑞金朱坊。傅连暲说:“医院里的东西,从仪器到药柜,从床铺到桌椅,不论是原来医院中的财产,还是我个人购买的东西,我决定全部搬走,献给革命。”傅连暲学生钟有煌也曾回忆说:“除了地皮、房子搬不动外,连手术室、诊疗室和药房的玻璃门窗、百叶窗都卸下一并搬到瑞金来了。”从此,傅连暲放弃优裕待遇优越生活,带着老母亲、妻子和几个孩子,举家搬迁到瑞金,彻底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对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红色中华》报专门刊登《红匾送给他们,捐助巨产的傅院长》一文进行报道,表彰他为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称赞他是苏区“第一模范”。
中央红色医院正式成立时,毛泽东专程赶来祝贺,且温和而严肃地对傅连暲说:“这个医院的任务很重,你要当好这个院长,首先得有一个观点: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除了给红军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傅连暲牢记毛泽东的教诲,牢记“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行医原则,带领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苏区的卫生事业建设,既给红军伤病员和老百姓看病,又教育引导苏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逐渐转变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者和真正的红色医务战士,并凭借着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赢得了崇高声誉,被苏区百姓尊称为“红色华佗”。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由一个基督教徒转变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其标志事件就是经受革命考验和组织检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从1927年开始计算傅连暲的革命历史,到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傅连暲经历了十多年的革命考验。
在1931年之前,汀州区域仍是拉锯的游击区域,傅连暲以基督教徒和医生的身份更有利于为党为革命事业开展秘密工作,所以,根据毛泽东等同志的意见,组织暂时未吸收他入党。到了瑞金后,毛泽民曾准备介绍他入党,但因牵扯到“肃反”问题而未能实现。傅连暲在瑞金担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时,正当全身心投入到苏维埃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却遭受到无端的猜忌和打击。在一些“左”倾路线者眼中,一个基督徒,有地位,生活优裕,为什么跑到红军队伍中来?“左”倾路线者给他扣上了一顶AB团的帽子,不但调查他身边的人,而且对他进行关押审讯,甚至要执行枪决。在危急关头,傅连暲趁机找到毛泽东反映情况,毛泽东当然坚信傅连暲的清白。但由于当时“左”倾领导者发起的反“罗明路线”斗争,其实质就是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因此,毛泽东也遭到打击,无权过问此事。但是,毛泽东指示傅连暲去找张闻天反映情况,后来王稼祥也为他写了证明信,在他们三人的保护下,傅连暲幸免于难,重新回到他热爱的治病救人的岗位。
革命道路时常是曲折坎坷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直接恶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战略转移。曲折的革命道路对于个人来说,就像是一块磨刀石,傅连暲就在这样的磨砺中愈挫愈勇、愈挫愈坚。1934年10月10日,在安顿好家属之后,傅连暲跟随部队踏上漫漫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傅连暲两次经历生死。一次是在湘南落马坠入深河之中,差点淹死;一次是在夹金山因缺氧而不省人事。但是,傅连暲说“我的信仰毫未动摇”。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傅连暲担任朱德的保健医生,随左路军行动。因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傅连暲跟随部队经过艰难跋涉,才于1936年12月到达陕北。刚到延安,党中央就对傅连暲委以重任,令他组建起中央苏维埃医院,并担任院长;后来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总卫生处,也任命傅连暲为处长。
经过革命洗礼和生死考验,傅连暲在政治上迅速成熟,由此迎来了他革命人生的新起点。1938年夏天,毛泽东同傅连暲的一次谈话中,提到傅连暲入党的问题。毛泽东首先表达了个人意见,认为傅连暲符合党员条件,可以入党,随后指示他去找负责党的组织工作的陈云同志谈话。谈话之后,陈云安排傅连暲到党的干部训练班去听党课。这年9月7日,傅连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了由基督教徒身份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傅连暲后来回忆这一难忘的时刻说:“我获得了最宝贵的政治生命!那年我已经44岁了,就好像重新获得了青春一样,全身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兴趣。我感到,跟着党走,活到一百岁也是年轻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年纪大。在我的面前,摆开了一条广阔的光明大道,目标就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要朝这个目标,年复一年地向前跑,永不停止。”傅连暲的信仰蜕变曾引起国外人士关注,一位法国记者曾采访傅连暲,并把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发表在《救国时报》上,感召了很多不同信仰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傅连暲入党后,不仅担任医疗行政职务,还担任党组织的职务,为党的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他还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央军委总卫生部的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將军衔。
傅连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医生,他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精神,坚持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共产党员,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哪怕是遭受多次错误处分,哪怕是在“文革”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也丝毫没有改变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他被迫害去世十年后的1978年,党和人民为他公开平反昭雪,给予公正定论:“……傅连暲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责任编辑:李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