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姻还是必需品吗

2023-08-10杨双双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婚育生育人口

文| 本刊记者 杨双双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或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近年来,中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初婚年龄不断推迟。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结婚登记数为683.3万对。这是自1986年以来结婚登记数量最低的年份,也是自2013年达到1346.9万对的最高峰后,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降。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不少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或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时代变了

“放心吧,找着呢。”在结束了与父母长达一个小时的“拉锯战”后,沈一书长舒一口气。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她,而立之年依然单身,面对代际间婚姻观的差异,沈一书坚定地认为,好的婚姻要遇到“对”的人,不能因为年龄而将就。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在2022年,男性进入婚姻平均年龄接近30岁,为29.38岁,女性接近28岁,为27.95岁。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健表示,“年轻人晚婚或不婚现象是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人员外出务工、城市家庭子女到外求学,家庭结构从紧凑型向松散型转变。“家庭离散化带来的结果是,年轻人受到来自家庭的约束变少、压力变小,更为自由化、个体化,这实际也会影响他们婚育观的转变。”宋健说。

新款婚纱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在B站,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教授梁永安的视频《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引发了近700万人的关注。梁永安认为,古代婚姻强调传宗接代,但现代人更注重婚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由集体无意识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更重视个人感受,追求个体幸福。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父权文化削弱,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中国女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人们对“大龄未婚”的歧视逐渐减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也使人们对“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认同度降低。因此,婚姻从必需品变成了可选项。

婚姻由“基石”变“顶石”

就在去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教授李婷及其团队调查了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大学生婚育观,样本覆盖22个省份26个城市,平均年龄约为20.3岁。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显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80%的大学生理想状态是生育两个孩子。

李婷解释称,这篇报告涉及两个概念,其一是理想子女数,另一个是意愿子女数(自己打算生几个)。理想子女数与意愿子女数的差异越大,表明生育阻力越大。由此看出,主动坚持终身不婚不育的人群比例不高,更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错失婚育机会造成的非自愿的不婚不育。

据全国普查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人口终身不婚率不到2%,35岁之后还处于未婚状态的比例不超过5%,终身不育率比例也很低。在大城市,不婚和不育的比例相对更高,比如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50岁人口终身不婚率为2.75%。

对此,李婷表示,当代婚姻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制度式婚姻转为个体式婚姻,以前要求每个人在婚姻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在人们更看重婚姻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同时,结婚要求的各种门槛在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追求使男女匹配难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婚姻从人生“基石”变为“顶石”。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时间的变化,也使晚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传统的社会时间强调先成家后立业,但现在,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硕博扩招,年轻人受教育年限拉长,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步入婚姻的时间也相应延迟。”李婷告诉记者。

在宋健看来,“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一个人,而且现在社会上提供的单身经济,比如懒人速食、预制菜、一人食……为单身人士提供了生活便利。”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际交往方式由以线下为主转为线上为主,社交圈收窄使得人们深度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减少。加上网络流传的负面案例,加剧了部分年轻人的恐婚心理。

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结构

“这两天,好几家幼儿园主动联系我们报名,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大为妈妈表示,今年幼儿园招生明显不“卷”了,由“一席难求”转为“抢娃”模式。这个转变折射了当下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儿数量逐渐减少。

放眼全球,中国当下面临的生育问题并非个例。从更深的时间轴来看,“结婚率下降”进一步影响未来人口结构。1987年,荷兰学者德克·范德卡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概念,用以解释生育率为何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预测在经过人口转变完成后,社会整体人口结构的走向以及个体家庭行为的变化。

“从国际上来看,婚姻推迟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核心特征。欧洲人口转变之后生育率持续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婚姻家庭制度的动摇甚至瓦解,主要是通过制定家庭政策或家庭友好型政策加以弥补。”据宋健介绍,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呈现非常明显的婚育推迟趋势。目前韩国生育率为全世界最低,总和生育率仅0.78。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结婚率的持续偏低,将进一步影响其人口结构。宋健说,在中国,目前仍是婚内生育为主,因此,结婚率下降直接导致婚内出生人口数减少,不利于生育水平提升;婚姻推迟会压缩育龄期内的生育有效时间,降低二孩及多孩生育的可能性,也会带来高龄生育风险,不利于母婴健康。

近些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77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34.9%。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鉴于此,如何应对老龄化,提振年轻人婚育意愿呢?宋健提出建议,需要针对年轻人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当措施。“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适龄婚育的理念,扭转以往‘晚婚晚育’宣传带来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通过制度化手段完善中国的生育支持体系。”

但她坦言,生育观念的改变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系统协同发力。

参加集体婚礼的花童

如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在宋健看来,人口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层面:高质量的人口和高质量的人口发展。高质量的人口指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即人口总量充裕、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合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高质量的人口发展是相对于人口增长而言的,即人口增长不等于人口发展,这涉及到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外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

“必须承认,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红利,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人口机会窗口逐渐关闭。

宋健表示,从人口系统内部来看,未来中国要打造更好的教育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延长人们的寿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用高质量的人口将人口红利过渡到人才红利。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大都以追求经济GDP为主,而把人口发展作为一个工具或辅助的变量。但在宋健看来,人口发展本身有内在规律,甚至这种规律不为外界所扰动,因此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人口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使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协调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说到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宋健坚定地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福利,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幸福!

猜你喜欢

婚育生育人口
杜撰婚育史应该被解雇吗?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未婚育女性也要防乳腺炎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