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市粮食供应与管理工作

2023-08-10史会景

北京档案 2023年7期
关键词:北京市粮食

史会景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城市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已成为影响政权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粮食危机,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初步建立国营粮食机构、开展粮食征收、加强粮食储运、开辟零售阵地以及集中力量打击投机行为等措施,平抑了粮价,保证了首都军需民食的粮食供应,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成功应对并有效缓解了粮食紧张局势。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前后 北京市 粮食 供应管理

Abstr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grain in Beijing be? came prominent,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ti? cal regime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of China. Confronting the se? vere food crisis, the Beijing Municipal Party Com? 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stabilized the grain prices by establishing state-owned grain institutions, purchasing grain, strengthening the in? frastructure of grai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pening up retail channels, and cracking down on speculation. These measures not only ensured the supply of grain for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 in Beijing but also consolidated the new state power, leading to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easing the food tension.

Keywo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Grain; Supply management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1],勾画了新中国建设的蓝图。伴随着革命进程的疾速推进,中国共产党很快发现自己在刚刚迈入的主阵地——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即以粮食等物资供应为中心的财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公开宣称:“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2]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新生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对此,本文以北京市为考察中心,借助北京市档案馆相关档案、北京地方志、《人民日报》报刊资料及公开出版的党史文献资料,对1949年至1952年北京市的粮食供应与管理工作做一梳理和归纳。

一、空前紧张的粮食供应

解放前夕的北平[3],由于长期遭受战争破坏和国民党统治摧残,经济濒于崩溃,工厂停工,商业萧条,物价飞涨,粮食、煤炭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生活极其艰苦。人民解放军围城期间,彭真强调“如果没有饭吃,无论其他方面如纪律等怎样好,群众也不会满意”[4],要求重点研究粮食配售和粮价稳定问题。解放后的北平是一座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典型的消费型城市,粮食的产需、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不法资本家企图从经济上搞垮党的领导,乘城市粮食匮乏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破坏人粮平衡,多次刮起粮价上涨风,使整个市场不断处于剧烈动荡之中。粮食极为短缺、粮价剧烈波动几度引发城市居民的恐慌。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城市人口增加、粮食储运设施落后以及粮食市场秩序混乱,成为造成北京市粮食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灾害频发,产粮区粮食减产

1949年前后,全国水旱灾害频仍,京粮的主要来源地华北、江淮一带遭遇水旱灾害,致大面积良田和粮食受损。除此之外,京郊在麦收时,水、旱、雹、风四灾齐至,以水灾较重。1949年7—9月3个月内降雨达839毫米,春旱秋涝,是近50年来最严重的雨涝年。据统计,该年北京市受灾土地342237亩(占全郊耕地1099925亩的31%)。其中,重灾2204866亩,轻灾237372亩,受灾人口123520人,受灾作物主要是玉米、高梁、豆、谷。通县、大兴、顺义三县即达195万亩,粮食大量減产。重灾的十三区、十四区不少村已吃光籽种。典型如南宫村,69户290人,1673亩地涝1500亩(占92%),仅5户有些粮。外来灾民因冻饿致病而死,因生活无法自杀者5人。[5]灾区农民的生活无着落,形势相当严峻。

(二)城市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加大

随着城市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建政和济民等工作的全面开展,解放后的北平需要由国家供应粮食的军政人员以及救济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多,粮食的需求量猛增。当时在粮食收购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掌握的粮源非常有限,使粮食的供求矛盾更加尖锐。截至1949年底,北京市总人口为2030986人,除农民外全市人数为1676084人,全市生活无着落的人口数为173938人。[6]到195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48.80万人,比1949年增加45.7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23万人。[7]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激增,给新生政权带来了巨大压力。基于这种情况,要维护首都北京的稳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首要是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粮食问题。

(三)基础设施落后,粮食储运受阻

在粮食储运方面,北平解放之初也遭遇了不少新问题。一是北平市仓储系统有待健全,制度尚需完善,存在比较多的漏洞。1949年2月,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民食调配委员会所属的永定门、西直门、广安门等仓库,占地面积229亩,可储存粮食8.5万吨。其中仓房15幢,容量为1.5万吨;铁路专用线3条,全长1660米,一次可接卸粮食90车。[8]但由于仓房多土木结构,设施简陋,仓储粮食数量有限,80%左右的粮食存放于露天,受着风吹、雨淋、日晒的威胁,存粮蚀耗程度大,储粮安全没有保障。随着粮食调入量增加,储粮场所十分紧张,原有粮库不能满足储粮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尚未畅通,地区间的余粮调剂有时也不能及时奏效。1949年下半年,因各地水灾,收成不佳,仰赖西北、东北各地来粮接济,而西北各地始而受车皮滞涩,继而发现瘟疫。防疫后,运输上仍不十分通畅,其他如东北禁粮出境,平汉、京浦等地因粮价及产量关系,均不能大量输入,直至年终,尚未能有好转,因之各粮栈均无法活动,影响本年度业务之进行。[9]小米的供应商“因遭受以往匪帮一切的变更币制及军事行动,私商受到无数的破坏,以致存粮耗尽,外地不能输入,民食问题非常严重”[10]。因此,储运条件的落后,使区际间粮食的存储和调剂出现困难。

(四)粮食市场秩序混乱,投机行为猖獗

北平解放之初,由于全国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工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物资还不充裕,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大都由私营商店经营,不法资本家乘城市粮食匮乏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多次刮起粮价上涨风。1949年4月19日,市场上每袋面粉售价为1.8万元(旧人民币),至4月30日涨到2.8万元。11月10日,京津各贸易公司减少了粮食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北京各粮食公司面粉在市场每次限售5袋,于是,奸商趁机哄抬,11日和12日粮价大为波动。大米10日每斤价为580元,11日700元,12日1000元;通粉10日每袋12500元,11日23500元,12日25000元;小麦10日每斤400元,11日480元,12日640元……粮价随意抬价拒售,群众及工商业者均为恐慌。[11]此轮粮价上涨,形势十分严峻。1950年春节期间,由于担心物价的波动,北京市粮食公司特在小市场加以供应粮食,虽起到了稳定物价的一定作用,终因粮种不全,仍给了不法商人可乘之机,使天坛粉涨到每袋16万元,超出原材料价格将近一倍。[12]9月至10月,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个别商人,残存着不合理的类似取巧行为,就是在卖方是货样不符,在买方是买货不取,这两项含有联系性的不正确的行为,相互为用,时常发现,各执片面理由,强调争辩”[13],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全市人心不安。

二、北京市粮食供应与管理的系列举措

面对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党和政府能否有效地加以解决,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首都社会的稳定和新生人民政权的执政地位。1949年11月1日和5日,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先后主持召开中财委第一和第二次常务会议,讨论如何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管理等具体办法。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北京市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积极开展城市的粮食供应与管理工作。

(一)初步建立国营粮食机构

面对粮食短缺、粮价飞涨的严峻形势,北京市政府重视加强国家粮食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保证军需民食。1949年2月,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粮食接管组接管国民党政府在北平的粮食机构。3月15日,北平市贸易公司粮食分公司成立。其中,部分解放区进城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前的北平地下工作者以及被接管的原国民党政府粮食机构留用人员成为北平市国营粮食队伍的主体,多数人后来成为各级领导骨干。同年12月,北京市设立零售公司,负责管辖粮食公司所属零售机构及业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国营粮食商业逐渐发展壮大,占领了批发阵地,取得了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粮食供应的主渠道。当时,分布于全市的粮食零售网点共有1647个,其中零售公司领导的国营粮店118个,合作社营粮店211个,私营粮店1318个(包括代加工点)。[14]1950年4月,中国粮食公司成立,华北粮食公司撤销。华北粮食公司北京分公司改称中国粮食公司北京市公司。国营粮食公司主要是以批发为主,其任务是在进行粮食吞吐的同时,参与市场经营和管理,支持发展粮食零售业务,减少私商中间盘剥,做好对市民的粮食供应等。1952年11月,原贸易部中国粮食公司北京市公司与原财政部粮食管理总局北京供应局合并,改称为北京市粮食公司。

北京市国营粮食管理机构的初步建立,有利于掌握和控制粮食来源,从而保证市场供给,使粮价不至于受市场环境的变动发生剧烈的变化,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有序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粮食征收,掌握更多的粮源

粮食征收是城市粮食供给中的关键和紧迫问题。为了保证城市粮食供给,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掌握更多的粮源。其中,政府把郊區每年的夏季征收工作作为重要环节。一方面,重视宣传与动员工作,争取更多的农民按照政府有关方针、政策规定,足额交公粮,将富余的粮食按公平交易的原则卖给国家。另一方面,组织干部下乡助征,为交粮农民创造便利条件,以保证粮食检斤检质和晒干入库等各环节的工作顺利进行。如南苑区“在工作进行上首先是训练了干部,并召开了农代会,进行动员,贯彻政策等工作,征收当中从登记土地至征粮入库始终贯彻了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众的方针,并在村内利用各种形式如群众会、小组会、党团会、农会会员会,贯彻了新区农业税暂行办法,动员教育了群众,合理地进行了评减”[15]。与此同时,为增加粮食货源,团结私营粮商,1949年北京市政府即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在面粉原料不足的情况下,还组织一部分私商分三路到外地采购小麦,一路去津浦线,一路去平汉线,一路去平绥线。1949年2月至12月,从前门西站、永定门、西直门、广安门4个来粮车站输入的粮食总量中约有50%左右是由私商运来的,[16]为增加北京市的粮食库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粮食储运建设,确保粮食储运安全

面对粮食储运之困难,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制定并逐步落实了粮食储存和运输政策。1950年3月和4月,政务院先后发出《关于统一国家公粮收支、保管、调度的决定》《关于加强公粮保管工作的指示》,提倡科学保管粮食的方法,进行检查粮库和存粮的工作。为了解决储粮场所不足的问题,增加存粮,保证供应,粮食公司重视加强仓储建设和管理,临时租用场地和新建粮库。1950年至1951年,先后在天坛公园南部、广安门火车站北货场、马甸、史家花园等地临时租用场地共290亩,可容量8.2万吨。1952年,新建东郊粮库,占地228亩,容量6.25万吨。1952年11月,原中央财政部粮食管理总局北京供应局所属丰台、大红门、安定门3个粮库合并到粮食公司统一管理。这3个粮库的总面积为253亩,容量为4.9万吨,其中仓房22幢仓容量为2.65万吨。[17]为确保粮食安全储存,减少损耗,北京市粮食仓储系统的广大职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储藏粮食的条件和水平,大力处理高水分粮,不定期检查仓库,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條“晾晒、烘干、整理”的6字处理方针。

此外,由于北平郊区农村生产的粮食较少,城市供应所需的粮食主要依靠冀中区、冀东区、东北区、西北区或绥蒙区、华中区、华东区等地调入,大多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至京。1949年11月,为充裕华北粮源,保证京津等地粮食供应,东北粮食总公司与华北粮食公司签订供粮合同。11月16—24日8天内,经由北宁线运入关内的粮食达1319辆车,约合39570吨;经由京绥线运入京津地区的粮食达290辆车,约合8700吨。两项共计48270吨,其中以高粱米和小米为主,大米、小麦次之。[18]据统计,1949年2—12月,北京西站、永定门、广安门、西直门4个铁路车站共输入粮食10.41亿斤,其中国家粮食部门输入4.65亿斤,占44%,加上合作社等部门的输入,已占输入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输入品种看,小麦占24.6%,小米占17.3%,玉米占18%,红粮占30%,大米很少,仅占0.85%。[19] 1950年,北京市积极贯彻全国财经统一政策,又从东北、西北和华中各地调运粮食5.6亿多斤。这些粮食对加强国营企业的领导地位,稳定北京粮食市场,保证供应起了重要作用。

(四)开辟零售阵地,实行自由购销政策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全市很多市民家中已断炊。面对紧张的粮食局势,在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北平市政府实行在国营商业领导下自由购销的政策,逐步解决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从2月开始,为确实保证产业工人及一般公私营企业、机关、学校职工暨中等学校以上住宿生以及一般劳动市民食粮之最低需要,免受粮价波动影响,[20]北平市粮食公司根据上级指示实行重点配售。每人每月供给40斤,其中细粮四分之一,粗粮四分之三;职工家属每人每月35斤,计细粮10斤,粗粮25斤。6月,北平市粮食公司在12个城区共建了33个粮食零售店。11月,为减少商人由中间剥削,使粮食公司粮食能直接供应市民,北京市继续增加粮食零售店。零售对象以劳动人民及贫苦人民为主,购粮数量以每人每天一斤计算(不论粗、细粮),每五天购买一次。[21]在此基础上,12月,北京市政府即普遍向市民发放购粮证,每人每月可凭证购买粮食30斤。

1950年3月,全国实行财经统一后,国营粮食公司已在粮食市场占主导地位,不但粮食批发价以国营公司的牌价为准,零售价格也围绕批发价格逐步稳定下来。1950年,北京市由国家直接供应市场的粮食,占全市总销量的64%,基本保证广大市民能够按国营零售牌价买到粮食。此外,北京市政府增设粮食零售店,其粮食由粮食分公司供给。供应对象大约三分之二为市民,三分之一为机关、团体、学校、合作社员。每个零售店平均每日售出5000斤粮食,全部每日需粮100万斤左右。[22]截至1952年,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的细粮销售占总销售的70.55%。

(五)集中力量打击投机行为,平抑粮价

为了掌握市场领导权,控制粮价涨势,安定人民生活,北京市政府除了多种形式逐步扩大零售阵地外,还与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不法粮商进行坚决的斗争。从1949年5月底起,北平市一律停止加工代销业务,并同时迅速筹建国营零售网点,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经营的粮食零售网点。截至12月,零售粮食的合作社已发展到211个,社员增加到32万多人,在平抑粮价、保障粮食供应方面起到显著作用。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活动,对猖狂的投机奸商给予逮捕,并没收其全部物资,狠狠地打击了投机商的气焰。1950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布告并颁布《北京市粮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取缔非法商业行为暂行办法》。市粮食部门根据《北京市粮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暂时规则》及有关规定,在经营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区别购粮对象、购货手册等,使北京市的粮食交易活动日趋规范,国营粮食部门逐步控制了粮食批发阵地。此外,“三反”“五反”运动的展开,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本质。到1952年,不法粮商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的行为有所收敛,北京市粮食公司的粮食批发量,占整个北京粮食市场批发交易量的90%以上。

截至1952年,北京市国营公司掌握了大部分主粮,行政方面加强了对私商的业务指导,并合理地掌握了产销差价,因此全年供求甚为正常,但个别粮因产地货缺,需要量大,又因国营公司没有供应,曾一度发生过供求脱节,但脱节情况为时不久,经行政采取适当措施,很快得到解决。[23]可见,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北京市的粮食价格日趋稳定,粮食供应得到保障。

三、北京市粮食供应与管理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粮食短缺、粮价飞涨、物价不稳的情况下,中共北京市委为保障城市粮食供给,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稳定粮食价格,整顿粮食市场,从而改善了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秩序,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夯实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保证了粮食供应,初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物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对粮食供应和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领导,开展粮食征收以获取粮源,打击市场投机行为以稳定粮价,使市民从长期粮价飞涨的惶恐中解脱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当时民众生活困苦、失业众多等社会现实,北京市政府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关注失业工人、城市贫民、外来灾民等群体,积极成立冬令救济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况,每个被救济者可领到救济粮或生产补助粮二十五斤至四十五斤不等。”[24]这不仅使得贫困群体逐渐摆脱了食不果腹的苦日子,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了新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供应对抗美援朝的胜利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需要,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明确提出“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25],并将其作为1951年的财经方针。面对保证志愿军和稳定后方粮食市场的双重任务,北京市政府号召“必须贡献一切力量,积极支援前线,以争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26]。随后,各界纷纷响应,以各种方式参加捐献活动。譬如,1951年6月14日,市妇联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三大号召(爱国公约运动、捐献飞机大炮、优抚工作),召集北京市各界妇女代表1300余人举行集会,通过一项决议,号召全市妇女为“北京妇女号”飞机捐献。13个单位和270人当场捐献9000万元、2000余斤小米……[27]北京各界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夯实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粮食部门不仅积极扶植粮食加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帮助酿酒业解决原料不足问题,而且也为支援农业生产,赈灾渡荒做出了贡献。如1949年,为扶植酿酒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北京市粮食部门帮助华北酒业公司解决原料(红高粱)120万斤,使其在原料供应困难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生产发展特产商品、出口换汇。再如,1950年,北京市粮食部门通过北京4个粮栈,向京东、京南地区灾民出售价格较低的粗粮6142万斤,解决了136万灾民3个月的口粮。[28]这为争取粮食局势的持续稳定,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之,尽管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城市粮食问题空前严重,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有效缓解了粮食紧张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国粮食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0.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10.

[3]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本文在行文中以当时的实际名称为准。

[4]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年)[M].北京:中國档案出版社,2001:47.

[5]关于郊区生产救灾防旱工作情况报告,档号: 009-001-00091,北京市档案馆藏。

[6]1949年北京市失业人口估计,档号:001-009- 00047,北京市档案馆藏。

[7]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综合卷人口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1.

[8][16][17]北京市粮食局.北京粮食工作4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86-187,23,187.

[9][10]北京市工商局关于本市米面粮业情况调查报告及有关文件,档号:022-010-00179,北京市档案馆藏。

[11][22]市府关于处理粮价问题的报告和粮食市场等调查材料,档号:009-002-00306,北京市档案馆藏。

[12]北京市粮食公司1950年业务、储运工作总结,档号:145-001-00030,北京市档案馆藏。

[13]北京市粮食交易所拟定市场公约和处理违约办法的请示及商业局指示,档号:022-010-000136,北京市档案馆藏。

[14][19]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商业卷粮油商业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66,45.

[15]北京市南苑区人民委员会关于农业、救灾、民主建政工作的总结、报告和意见,档号:037-001-00008,北京市档案馆藏。

[18]近五万吨粮食运抵京津地区[N].人民日报, 1949-11-26(001).

[20]北京市粮食重点配售办法及有关文件,档号: 004-016-00013,北京市档案馆藏。

[21]保证劳动人民生活打击奸商京市扩大粮食零售西北交通将恢复大量粮食可来京[N].人民日报, 1949-11-13(001).

[23]北京市粮食交易所1952年度工作总结,档号: 022-010-00447,北京市档案馆藏。

[24]京冬令救济委员会拨粮五十五万余斤扶助贫苦市民生产[N].人民日报,1949-12-11(002).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29.

[26]北京工商界抗美援朝大会写信给彭真市长保证做好抗美援朝工作[N].人民日报,1951-4-12(001).

[27][28]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3,10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猜你喜欢

北京市粮食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我的粮食梦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