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服务模式探析

2023-08-10马雍李享

北京档案 2023年7期
关键词:智慧化服务模式

马雍 李享

摘要: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剧院”理念的发展,新时期对艺术档案的智慧化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该文以国家大剧院智慧档案建设项目为例,对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对内+对外”服务模式展开探讨与分析,旨在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挖掘艺术档案数据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为艺术生产、艺术普及和艺术交流等工作服务。

关键词:艺术档案 智慧化 共享应用 服务模式

艺术档案是在文艺创作、演出、艺术教育与研究、文化交流等工作或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国内外在高新技术应用与智慧服务方面的实践较为丰富,对于智慧档案的理论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1-4],但研究领域分布不均衡。艺术档案的智慧化共享应用服务尚在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较大研究和实践空白有待填补。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其艺术档案是剧院文艺创作的真实记录,更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助力国家文化艺术传承,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艺术档案对“一院三址”(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运营的服务效能,国家大剧院自2021年起分批次开启智慧档案建设项目。该项目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挖掘艺术档案的数字化成果,聚焦国家大剧院信息化建设,充分盘活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源,对艺术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进行全流程升级改造。针对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传播文化价值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内涵与意义

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是基于智慧化管理的数据共享应用,重点关注“艺术档案+科技”的新型利用与展示模式,通过有效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分散异构的艺术档案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档案数据之间的有机关联与深度融合,满足档案利用者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异地、实时共享,能够为艺术生产创作、艺术普及教育、艺术文化交流等提供高效、准确、安全的数据支撑。在艺术档案的展示和呈现方面,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艺术档案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展示。艺术档案数字化为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信息资源展示、传播和共享应用提供了基础。

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影响广泛:在社会层面,能够为面向公众的艺术普及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全国各大艺术机构与院团,能够更好地为其艺术生产创作保驾护航;对于各专业院校,能够促进学术研讨,便于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由此可见,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可以同时发挥艺术档案独有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层次需求。

二、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对内”模式——“用户型智慧服务”

以国家大剧院智慧档案项目建设为例,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划分,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服务模式,即面向剧院员工、演职人员的“用户型智慧服务”与面向社会公众的“资源型智慧服务”。其中,“用户型智慧服务”更多是服务于剧院内部艺术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即通过与院内现有多个工作平台对接,融入语音识别、图像搜索、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在充分满足资源利用者个性化检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异地、全时段共享,为“一院三址”下的剧目创作、剧目复排等各项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精准、便捷、安全的信息服务。

(一)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信息时代,艺术档案智慧化的程度不仅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信息资源科学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繁杂的艺术档案种类等,极大地降低了艺术档案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人员的沟通成本。“用户型智慧服务”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在明确服务对象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将分散异构的艺术档案数据有机整合,使得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相互关联,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满足资源异地共享需求。

国家大剧院基于艺术档案智慧化整体建设架构搭建了艺术档案借阅平台。该平台通过灵活的接口设计和服务,借助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技术,可全面实现与国家大剧院综合管理平台、国家大剧院媒体资产库和台湖舞美数字平台的互联互通,确保艺术档案资源的异地共享。

(二)嵌入多态检索,满足用户个性需求

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主要以语义检索为主,检索途径单一,速度慢,容易错误捕捉用户所输入语句背后的真正意图。艺术档案种类多样,包含文字、照片、图谱、音视频等不同类型,简单的检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借阅需求的多样性。开展“用户型智慧服务”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未来,在艺术档案数据库中,我们将语音、文字、图像等各种模块集中起来,综合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便用户更快速、更精准地找到所需内容,获得更好的检索体验。

国家大剧院所搭建的艺术档案借阅平台,除了能够进行传统的语义检索之外,还将为用户提供语音检索、图像检索、旋律检索等多种智能化检索功能。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增加艺术档案的应用场景,實现多语种识别、录音文件识别、语音流异步识别的功能。通过图像搜索引擎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可对照片档案进行图像特征值计算与提取,逐步生成图像特征库、人物数据库等,借此实现演出剧照查询、图片相似性检索比对等功能。在图像搜索的结果中,通过关键词、标签等关联艺术档案信息,可以实现图像搜索和文字搜索的融合。此外,通过对图片信息和档案库中打点视频的信息进行逐帧比对,可以检索到图片对应所处的视频段落,实现从静态图片到动态视频的检索功能。通过引入旋律检索技术,针对剧院丰富的歌剧、音乐、戏曲作品,可以实现听歌识曲(音频指纹)、哼唱识别(主旋律匹配)、歌曲相似(翻唱识别、音色识别)、歌声ASR(歌词搜索)等智能应用。

(三)推行在线借阅,确保资源安全共享

长久以来,艺术档案的借阅方式一直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烦琐的借阅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利用者的时间成本,极大地影响了档案利用效率。由于借阅人员对馆藏档案并不熟悉,导致借阅需求模糊笼统,这也增加了档案部门的工作难度。无效借阅使得数据安全风险上升,同时不利于对档案本身的保护。“用户型智慧服务”能够为剧院内部人员提供更为便捷、准确、高效的利用服务,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在线审批、确权共享、流程可追溯,并对用户的借阅数据及借阅习惯保存分析,实施更加个性化的精准推送服务。

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借阅平台正是采用上述服务模式,与国家大剧院综合管理平台和艺术档案管理平台互联互通,结合用户职级和档案数据密级开放受控机制,在用户权限、数据权限上进行统一控制。该平台根据档案的珍贵程度,对不同职级的用户开放不同级别的档案利用权限,实现在线借阅、在线审批、在线下载,满足“一院三址”下档案资源异地实时共享。同时,针对在线预览和下载的艺术档案添加水印,进一步确保了档案数据使用安全。

三、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对外”模式——“资源型智慧服务”

“资源型智慧服务”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种服务模式,旨在利用艺术档案推进文化服务,是贯彻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力举措。此模式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和三维重建等先进技术,对现有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相互关联和可视化呈现,全面提升艺术档案信息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交互性,从而实现数字文化的有效传播,提升资源服务效能,让社会公众在资源共享的环境下感受文化的浸润。国家大剧院智慧档案建设项目通过搭建艺术档案数字展示大屏实现资源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服务。

(一)通過可视数据展现档案信息价值

传统的艺术档案展示一般以艺术档案原件或复制品的陈列展出为主,配以一定的说明文字和图片,系统地介绍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内容。此种展陈方式受空间的制约,无法实时更新展陈内容,很难为当今社会公众提供更直观、更多样的信息资源服务。而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资源型智慧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模式,就是针对档案信息开展可视化服务,具体包括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5]

以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数字展示大屏为例,其将逾13万件馆藏艺术档案数据以文字、图表、动画等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进行分区域展示。展示内容涵盖不同艺术档案类别、归档部门、艺术门类、演出地点的历年档案总量变化、档案工作进度、档案借阅等数据及剧院六大平台(表演艺术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平台、综合艺术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所对应的资源信息。其中,“主题原创艺术平台”版块更是将剧院百部剧目的所有档案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关联,形成剧目创作时间轴,最大限度发挥了艺术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

(二)通过知识图谱助力数字文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随之产生的艺术档案海量激增。由于艺术档案工作起步较晚,各艺术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含量有限,彼此关联性不强,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知识服务需求。艺术档案相关知识图谱的构建已逐渐成为艺术档案“资源型智慧服务”的重要趋势。通过前沿科技手段,对海量、异构、动态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类整理、相互关联与融合,可以打破长期以来艺术档案“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系统化、个性化的知识共享服务,最大限度推广数字文化。

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数字展示大屏以时间轴的方式对百部院藏剧目艺术档案信息进行展示,将一个剧目的每一演出轮次按照创作阶段、制作阶段、排演阶段和宣传总结四部分,集中呈现文字、照片、视频等各类艺术档案,使公众能够了解剧目的完整创作历程。同时,剧目信息与艺术家信息相互关联,可以从一部作品检索到参演的各位艺术家,也能够从一位艺术家查询到其参演的全部作品。通过三维还原的形式,数字展示大屏还可以展示与艺术家相关联的各类实物档案,形成一个围绕院藏剧目和艺术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维度结构的知识图谱。

(三)通过人机交互提升资源服务效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尽管艺术档案的共享服务模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对社会公众而言,更多的还是被动地接受各类资源信息,自身参与感较低,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趣味性更是少之又少。“资源型智慧服务”模式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手段,完整、逼真地呈现艺术档案的原貌,还原艺术档案所记录的精彩瞬间,让社会公众融入虚拟艺术场景,近距离体验、交互式欣赏、沉浸式感受一部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的始末,极大地提升了资源服务效能,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

国家大剧院智慧档案建设项目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基于现有科学技术提升资源服务效能,充分利用馆藏艺术档案资源,打造丰富的艺术档案展示场景,为社会公众提供可以人机交互的智慧化服务。目前,国家大剧院已将部分舞美服装、道具等艺术档案进行三维全景制作,借助AR、冰屏等技术,搭建了“永不落幕的舞台——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VR云剧场,举办了“舞·影——国家大剧院舞蹈影像艺术展”,使公众可以在虚实结合或虚拟环境下获得“剧中人”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强化知识获得。

四、结语

信息时代,艺术档案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艺术档案插上科技的翅膀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面对用户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面对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渴望,只有借助科技的力量创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档案的资源优势,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本文以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智慧化建设项目为例,深入分析了艺术档案智慧化共享应用的两种服务模式,即“用户型智慧服务”和“资源型智慧服务”,并针对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策略、技术应用等内容做了相应探讨与阐释,为新形势下艺术档案的智慧服务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

*本文为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智慧化管理与共享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X-68)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郭鑫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档案建设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15(11):10-12.

[2]檀竹茂.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范式的转换——以青岛市智慧档案馆为例[J].档案,2014(3):15-17.

[3]ZACHARY KEYSER.Microsoft implementing AI in creating archive of Ben- Gurions handwritten works[EB/OL].(2019-11-06)[2023-04-05].https://www.jpost. com/Israel-News/Microsoft-implementing-AI-in-creat? ing- archive- of- Ben- Gurions- handwritten- works-607013.

[4]EXTREME TECH.How AI Is Bringing the Vati? can Secret Archives into the Light of Day[EB/OL].(2018-05-01)[2023-05-09].https://www.extremetech.com/ex? treme/268551-how-ai-is-bringing-the-vatican-secretarchives-into-the-light-of-day.

[5]刘永,档案信息服务工程之可视服务[J].档案管理,2012(4):4-8.

作者单位:国家大剧院

猜你喜欢

智慧化服务模式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