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群文联读教学模式探究

2023-08-10谭莲林

教育界·A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摘要】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以及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与课外文章,组织群文联读活动,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群文联读;高阶思维;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谭莲林(198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2]。

然而,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研究来看,部分初中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这些初中生存在阅读时间短、阅读方法差、阅读兴趣低、快餐式阅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何将教材内容与课外文章整合进行群文教学,让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充分、有深度地阅读。

一、研读文本,确定议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体裁是游记。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最独具匠心之处,在于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章融合了人文知识与地理知识、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况,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比起一般的游记,这篇文章更着力表现的是景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这样全景式的呈现和突出历史文化内涵的写法有何深意。

与此同时,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第一,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第二,感知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第三,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考虑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确定了在教授本文时可以出示以下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1.采用以物观景的写法,有何妙处;2.在描写自然风景的时候,加入大量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二、精挑细选,定文拟题

大量阅读同类型、同主题、同作者或者写作手法类似的作品,找准议论的切入点,是教师成功进行课内外文本整合教学的前提。

在确定开展群文联读教学后,笔者大量阅读了同类型、同主题、同作者和写作手法类似的作品,并最终选择了徐迟的《黄山记》作为群文联读的范文。徐迟的《黄山记》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记叙”了它施展无穷神力,创造黄山盛景的“过程”,写出了黄山的奇险。随后,徐迟对比了古人登山之难与自己登山之易,引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感慨,这与《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一滴水”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与《一滴水经过丽江》不同的是,《黄山记》更侧重描写自然风光。由此,笔者根据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注重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确定了本次群文联读教学活动的主题:以物观景,和谐共生。

三、集体讨论,形成观点

(一)导学先行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习两篇如此长的文章,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深度阅读。基于《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的要求以及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以为,良好的导学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补充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文章的背景资料;最后,要以问题为导向,协助学生熟读课文,完成相应的文字性总结。

笔者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学案时,基于学生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游记这一学情,设计了一项作业:熟读文章,勾画文章关键内容,完成表格(表格内容如表1)。

为填写这个表格,学生需要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这可以为群文联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研讨

熟悉文章内容,是进行讨论的基础。笔者执教本课时,让学生结合导学案,按照“‘我来到(地点),看到了(景物),感受到了(特点)”的格式自由发言,说一说自主学习所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明确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观景感受。

在确定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进入教学的核心环节—讨论环节。这个环节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合作研讨文本内容,细品以物观景的构思之妙,体悟作者寄寓的情思之深,随后与笔者共同讨论两篇文章的特点。

【师生讨论实例】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将这两篇课文放到一起让大家学习吗?

生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体裁相同,且两篇文章都没有从人的视角来写景,而是用“一滴水”和“大自然”代替了“我”。

师:聪明!这样的写法,我们叫做以物观景。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2:我觉得这样写很有新意,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3:我觉得这样写可以自由穿梭时空,比如这一滴水,来自几百年前,本来是在天上的一片云,然后落到玉龙雪山山顶,化为水后流到山脚,还能钻入地下,转上大水车,跳到一朵花上,它见证了丽江的历史发展。

生2:我很赞同生3说的,在《黄山记》里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黄山的源起,黄山景物的生成过程。作者借着“大自然”的视角,从整体到局部介绍了黄山的美景。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问题有理有据,透彻深入,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还有哪位同学有新发现?

生4:我觉得用“一滴水”来写,是结合了丽江本身的特点,玉龙雪山上的雪,是水的另外一种形态,而后面的玉龙潭、玉河等,也都跟水有关。我去丽江旅游过,古城里面好多河流。

师:确实如此,当年老师去丽江的时候,也很惊讶。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经这样评价丽江:“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作者阿来自己也曾说:“丽江很好,写丽江的文章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丽江的精髓。丽江的精髓是水!从玉龙雪山上的冰雪,到黑龙潭这些水体,乃至古城中淙淙流淌的河水,水是丽江之美的载体和精魄。”

生4:老师,我记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也有人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我觉得像黄山这样的山,也只能这样写,这样能够凸显黄山的举世无双。

师:说得真好!也就是说,用以物观景手法可以写很多人不能看到的风光。但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这两篇文章在写景的同时,加入了人的活动,写了很多人文景观,这样写有何好处?

生5:这会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样,可以全方位呈现景物的美。

生6:我觉得作者这样做,不仅表达了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还表达了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喜欢。

生7:我觉得这样写使景物有了灵魂,如果我要去一个地方旅游,吸引我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当地的历史文化。

师:是的,不管是人还是事物,其内涵都很重要。那么,大家觉得丽江和黄山到底美在哪里呢?(笔者顺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节选片段和《黄山记》的节选片段)

生8:我从这段话看到了古城建筑没有改变山水的原貌,人们依托自然而生活。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丽江真正吸引人的,是人与自然在这里可以和谐共生,各美其美。

生9:我想说说我读《黄山记》的感受。“大自然”创造了黄山盛景,却又封了山,让人们望而止步。此后,人们在没有破坏黄山原有的美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自然,将与世隔绝的黄山带到世人面前,让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它的美,我觉得这是在赞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万难,努力创造新生活,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写道:“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阿来化身“一滴水”,徐迟化身“大自然”,不仅带我们领略了丽江和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让我们看到了丽江和黄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告诉我们,一个地方最美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三)课堂总结

在上述讨论活动中,学生逐渐认识到,一篇好的游记,不仅要写出所见之景的外在形态,还要注重景物的深刻内涵。徐迟曾提到,游记要包括政治经济情况,历史地理背景,社会风土人情,最好还要有人有事。阿来也在《强国课堂》中表示,文学是无所不包的,它跟历史、政治、经济、思想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的美,不仅是自然之美,还有人性、人情、社会之美,文学应该展现出更加多面、丰富、深邃的东西。

关于笔者出示的两个议题,学生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以物观景,既生动、形象、有趣,又能通古贯今,作者可以自由地展示观景视角,还能描写物本身的特点;加入人文景观,既能全方位地呈现景物的美,展现景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能丰富文章内容,便于作者抒发多样的情思,使文章更有深度。笔者亦由此生成了本课的板书,如图1。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谈阅读教学设计时表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概括能力、文章思路辨析能力、艺术手法欣赏能力、质疑与发现能力、比较阅读能力、口头或书面的阐释能力,还要关注对学生纵横联想、收集资料、读中学写能力的训练。[3]所以,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于是,在课堂最后,笔者建议学生自选家乡的美景,在课后仿照《一滴水经过丽江》《黄山记》两篇文章,采用以物观景的方式写一篇游记。这一学习任务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结语

要让阅读教学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文本开展教学[4]。回顾此次课堂从教学设计到顺利实施的过程,以及学生课后的学习反馈,笔者以为,将课文与课外文章整合,确定相关的议题后组织群文联读教学,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阅读时间不够的问题,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锻炼学生比较文本内容、迁移运用知识、对比分析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智嘉.乡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余映潮.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4]王君.更美語文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