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

2023-08-10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亚伦贝克心理治疗

潘楷文

在临床表现上,抑郁症患者具有典型的特点:首先,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都持有负面的看法。其次,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意识常常处于一种淡化状态,无法准确地感受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再次,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一种注意力缺陷的症状,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和工作。最后,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抑制和限制,缺乏积极的动力和行动力。下面从对抑郁症治疗效果最好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入手,详细解释一下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从而揭开抑郁症的心理发病机理,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抑郁症。

非理性认知的发现

在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背后,我们总能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式出现了大问题,而且这种认知模式很有特点,叫做“非理性认知”,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逻辑对不上了。说到非理性认知,一定要提到一位在心理治疗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可以说,艾利斯是第一个把人类非理性认知整得明明白白的心理学家。

1913年,艾利斯出生于匹兹堡,4岁后移居纽约。他是长子,小时候经常生病,是医院的常客,因此艾利斯很早就开始学会独立。而且,艾利斯慢慢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等到了青春期,艾利斯跟其他少男少女一样,也开始情窦初开,但他非常害羞,不敢跟女孩子聊天。而艾利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標,那就是一个月内和一百个女孩子说话。只能说,艾利斯是个“直男”,最后还是没约到女孩,但他却靠着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那个目标,而且越挫越勇。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完成了学业,并且走上了成为大师之路。可以说,艾利斯意志力非常顽强。他投身心理治疗工作近60年,诊治了15000多名饱受各种心理困扰的人,平均每个星期要会晤80名来访者,指导5个治疗团体。除此之外,他一生写了近50本书,近700篇论文。

在艾利斯看来,我们心理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情绪和情感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情绪和情感都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比如说失恋分手了,“失恋分手”这件事会让当事人非常痛苦,进而产生非常大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而在艾利斯看来,我们之所以会情绪不稳,其实并不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而是由我们怎么看这件事引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如何加工信息,导致了我们出现怎样的情绪。

之后,艾利斯把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对人类所持各种信念的考察与了解上,他惊奇地发现,人们持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信念。比如,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工作,导致项目进度推了又推。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认知,怎么定义“做好”呢?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些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他把这些众多想法和信念进行了拆分,把里面的元素一个一个地分解出来,再进行合并,就得到了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非理性信念,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而抑郁症患者,这三类典型的非理性认知几乎全中,特别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抑郁症患者,第一类的认知尤为明显。他们总是对自己有非常严厉的要求,认为自己必须成功,必须取得好成绩,必须拿到荣誉,必须赚到钱。而现实生活哪有那么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第一类非理性认知就开始起决定性作用,把他们逼上绝路,仿佛在说:“你如果不优秀,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治疗抑郁症的功臣

既然信念能决定情绪,那信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信念正是从我们经验来的,比如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50后和60后,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90后和00后,他们对财富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所谓的代沟,正是不同的经历所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所致。也就是说,非理性的信念系统也是从我们过往经历中被塑造出来的。

与阿尔伯特·艾利斯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心理治疗领域大师级的人物——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亚伦·贝克,他在探索人类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并且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2006年9月,85岁的亚伦·贝克因为其创立的认知行为疗法而获得了拉斯科医学奖,这一奖项被认为是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他也是该奖有史以来唯一获奖的心理治疗学者。

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情绪不稳,其实并不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而是由我们怎么看这件事引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如何加工信息,导致了我们出现怎样的情绪。

亚伦·贝克创立的认知行为疗法挽救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不仅让这些人摆脱了心理痛苦,还让他们重获新生。专门有科学家做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上百种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对各类心理疾病的治愈率是最高的,并且认知行为疗法遵循循证医学体系,能够让整个治疗过程可观测、可评估,可以跟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有效对接。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是迄今为止,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亚伦·贝克出生在犹太家庭,祖上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他在家里排行第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知识丰富,经常在家里举办聚会,还去大学进修了心理学课程,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亚伦·贝克的职业选择。他的母亲也很爱学习,然而,由于两个孩子的夭折,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罹患抑郁症,终生没有走出,最终死于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亚伦·贝克,他在探索人类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并且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由于两个孩子早逝,母亲非常害怕贝克也出现意外,因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种过度控制使得贝克对周围的环境有莫名的焦虑和恐惧,他害怕窒息,害怕被遗弃,害怕公开讲话,害怕高处,害怕手术,见血就会晕倒。为了克服自己的各种恐惧,贝克选择了医学院,由于母亲的悲惨经历,让他对抑郁症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

从业初期,贝克完全按照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一次出门诊时,贝克有了意外的发现:他发现有些病人总是会出现不假思索的话语和想法,比如某个学生有道题不会做,这个时候他脑子里就会蹦出一个想法:这道题要是自己做不出来而别人做出来了,那么别人的成绩就会超过自己,被别人超过了就完了。想到这里,他就开始焦躁不安。贝克把这种不假思索就蹦出来的想法,称之为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既可以用语言形式表达,也可以用畫面形式表达。上面的案例,那名学生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有些人,则会在大脑里形成象征性的图像,比如某个抑郁症患者,他总会在大脑里看见自己掉进了泥潭里,而且不断下沉,怎么挣扎都没用。自动思维很有意思,只有人们遇到某些特定场景,这种思维就像触发了开关一样,一下就跑进大脑里面。自动思维总会让人信以为真。比如,某个员工一看见领导要布置任务,总会找各种理由逃,说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自动思维,并不是事实,因为他还没有做,只是对未来的预测而已。但这名员工会真的认为自己做不到。

贝克把这种自动思维统称为“中间信念”。实际上,中间信念的本质,是我们应对周围环境的一套心理机制和策略,是我们对过去成长经验的高度抽象。而阿尔伯特·艾利斯所说的“信念”跟贝克所说的“中间信念”是一个意思。贝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特别喜欢“假设”这种中间信念,比如焦虑症患者,就特别喜欢用“如果我失败了,那我就完了”“如果孩子不听我的话,那她就完了”之类的逻辑。

人格的基石:核心信念

而亚伦·贝克比艾利斯走得更深入,他在患者众多的“中间信念”中发现,这些信念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信念,而且这个信念是嵌入在我们人格之中的,非常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贝克把这种信念称之为“核心信念”。贝克发现,众多心理疾病患者所持的消极核心信念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无价值”,具体表现为我没有价值,我是个废物,我不配活着;二是“无能力”,具体表现为我没有能力、我不够格、我没用;三是“无爱感”,具体表现为我丑陋,我不受人欢迎,我不值得被爱。

不仅如此,贝克还发现,这种“三无信念”一定会表现在关系当中,也就是“我”和“我”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我”和“世界”的关系。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世界是冷漠、敌对的,没人会来帮助自己。后来,随着贝克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发现这些核心信念,其实是岁月的“沉淀物”,是被我们早年经验塑造出来的,是对我们所经历事情的高度概括。核心信念就涉及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他人,怎么看待世界,其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情绪体验,比如羞耻感、焦虑、恐惧等。

如果说,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叶是自动想法,那树干是中间信念,而树根是核心信念。实际上,中间信念是联系自动想法和核心信念之间的桥梁,是我们为了维持着核心信念而发展出来的。核心信念可是我们活着的基石,如果塌了,那我们的自尊就没了。比如,一个孩子的核心信念是“无价值”,这个核心信念就会让他感觉很痛苦,这样他就会发展出中间信念,比如如果我很乖,学习好,那么父母就会对我好。而这样的中间信念,就会让孩子感觉舒服点,是他对抗痛苦的方式。

但是,我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就出现在中间信念这个桥梁的断裂上,比如,有些成绩很优异的学生,他们核心信念是“无爱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那么中间信念就是“如果我成绩好了,爸爸妈妈就会爱我的”。但问题来了,万一这个孩子哪天失败了,成绩不好了怎么办?那就会印证他的核心信念,他就真的不值得被爱了,这样就会让他非常痛苦。为了缓解痛苦,他只能给自己施压,拼命让自己努力,或者不停地责备自己,这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核心信念越消极,中间信念就会越僵化、越极端。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一下认知行为疗法。比如说,一位遭受高考失败打击的女生,心情持续低落,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废物,人生彻底失去了意义和希望,不再参加朋友的社交活动,最终患了抑郁症。在她走进心理治疗室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治疗师当然会先仔细询问她的生活经历、情绪和身体状态等。很快,“高考失败”这个关键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然后,正式的治疗就拉开了序幕。我们可以把它粗略地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找出认知模式的问题。治疗师会围绕“高考失败”这个问题不断地提问。比如说,为什么你觉得高考失败就是人生的末日?是因为除了高考之外,你就不可能再有别的人生选择了吗?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你会觉得高考失败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废物呢?有没有别的解释,比如自己可能并不擅长考试呢?你觉得自己因为这一次失败就把自己的全部人生定性,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吗?如果不是的话,你愿不愿意做出改变呢?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首先帮她找到自己认知模式里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把一次高考失败,和整个人生的前景对应起来,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第二步,是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治疗师会不断地追问这个女生,除了高考这件事,你的人生还包括什么内容?曾经生活里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让你觉得很有干劲,很有成就感吗?这些事情现在还能不能做?如果不能做,是什么东西阻止了你?是客观的不可阻挡的障碍,还是自己不想去做?类似的问题还有:你有没有认识高考同样失败过的人,他们后来的人生怎么样了?有没有虽然高考失败但是人生仍然精彩的案例?或者高考失败以后继续努力,最后高考成功的案例?你有没有可能像他们一样?如果不能的话,是有客观的不可阻挡的障碍,还是自己不想去做?

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在一问一答之间,让这个女生自己发掘出这样的认知,那就是——高考失败当然是一件不那么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是我的人生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努力、值得享受的东西。所以,我还可以做点什么,改变现在这种局面。在比较积极的认知建立起来之后,治疗师接下来要做第三步——用这种认知来改变行为,从而让这位女生获得全新的体验。一旦有了全新的体验,之前主导抑郁体验的认知结构就会被瓦解,全新的体验会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如此抑郁症就有可能被治愈。

这个女生已经出现了回避社交活动、茶饭不思的问题行为,而这些行为就是治疗师们要试图纠正的目标。因此,在这个步骤里,治疗师可能会和这个女生一起,循序渐进地制定一些“家庭作业”。比如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周末参加一次老朋友的聚餐,试试看能不能完成?

很多名人也曾经被抑郁症所困惑,比如布拉德·皮特、戴安娜王妃、玛丽莲· 梦露、川端康成、威廉·史密斯、憨豆先生。

同时,治疗师会要求这位女生把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记下来,下一次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一起讨论分析,做出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让问题行为越来越少,积极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和规律。根据“认知模式转变导致抑郁症”这个心理学框架,如果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能逐渐改变他的行为。而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改变,最终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帮助他走出抑郁症。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亚伦贝克心理治疗
你好,中国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阎亚伦书法作品选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月亮情歌
真爱!美34岁男子和自己的手机举行婚礼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呜嗷,怪兽登陆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