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化学习”的探究与思考
2023-08-10唐冬梅杨春盛
唐冬梅 杨春盛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且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力争使学生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切实落实生本理念的教学要求,逐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其终身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成为教师的关注点。本文以部分教师尝试的“问题化学习”方式为切入点,阐述了问题化学习的含义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化学习的意义,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化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问题化学习的举措,以期对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有一定借鉴意義。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06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2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开展新时期的初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初中数学学科亦是如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灵活应用所学来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进一步强化生本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师开始应用“问题化学习”方式来开展教学,试图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化学习”与初中数学“问题化学习”的含义
所谓“问题化学习”与我们传统认知的问题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有效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导,而是学生作为学习者自主地发现或者提出问题作为学习的开端,用一系列的问题来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掌握技能与方法,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完全一致。由此可见,“问题化学习”实际上是在问题化教学上的一种突破,它不仅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解答,还要求学生不断突破和发展自我。这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智慧技能以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化学习”,则是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以数学教材中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或者提出的问题为起点,同时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最大变化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实际上就是应用数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问题化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而从新课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建议来看,它也强调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开展“问题化学习”十分符合这方面要求。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数学更具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较为广泛的应用性,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但初中生好奇心较强,凡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应用“问题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钻研的欲望,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接受式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而在“问题化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和探究等活动,这能够减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经历的是灌输式教学法。在此模式下,很多学生虽然听懂了教师的讲授,但并未真正消化和吸收,所以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或者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而通过“问题化学习”,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把积累的经验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融合,在吸收和补充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完全契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核心,而问题则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线”,因此开展“问题化学习”对学生思维锻炼意义重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化学习”现状
(一)学生提问方面存在问题与困难
在开展“问题化学习”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学习的重要前提,但从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来看,大部分学生对“问题化学习”缺乏了解,他们习惯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对这一教学模式不适应甚至有些排斥心理。还有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为缺乏,导致他们不敢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质量较差,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在“问题化学习”中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从观念上看,绝大部分教师习惯的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问题,缺乏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也缺乏对学生相应的指导,经常出现“冷场”的现象,这会使教师失去对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信心。而在教学技能上,因为是学生自主提问,问题的不确定性愈加明显,部分教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处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这也会使教师感觉到难以驾驭课堂教学。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各种问题的效能差异性较大,需要教师及时作出有效判断来提取有价值的问题信息,这无疑也会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影响课堂教学计划的有效推进。
四、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问题式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属于新鲜事物,且与初中数学教师习惯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要想使教师恰当、合理地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我们需要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并强化对这一模式的了解与研究。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深入、细致地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要求,以新课标要求和理念来指导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强化对新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要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全面预估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路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力争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并深入地进行备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针对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不太熟悉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做好教学研究,如可以把这一教学方法纳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范畴,通过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碰撞来深化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这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科学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在“问题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因为学习能力、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做出科学的选择和正确的应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要科学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问题式学习”模式下,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问题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性筛选,也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评议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评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开好头。
第二,要恰当地处理学生偏离目标的问题。学生在开展“问题式学习”初期,因为其经验积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容易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既要肯定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也要引导学生拉近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这能够起到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第三,明确核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中都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核心问题,并在课前做好一定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将其作为本节课学习和探究的重点,这样才能够结合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开展“问题化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学生在提問过程中容易紧张甚至是担心害怕的情况,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多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逐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自信心;其次,要逐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为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最后,要帮助学生克服担心或者畏惧心理。为了逐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耐心和关爱给予学生信心,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升。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争鸣”,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敢于提出问题。
(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解决问题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是激发其对数学学科学习内驱力最有效的手段。初中生好奇心较强,也喜欢挑战自己、展示自己,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对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有代表性的解答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也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在家长群里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参与提问和解决问题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五)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来说,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问题化学习”,教师也要重视帮助学生夯实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此教师在课上教学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课后及时开展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检测,还可以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提问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有利于促进其“问题式学习”的习惯。如在学生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为课上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留白”,或者是精讲、少讲,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后,鼓励学生结合课上学习和课下练习发现的问题大胆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把知识与思维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标的颁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这需要数学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调整教学方法。“问题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细节,相信一定能够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晓红.培养初中数学建模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村教育,2017(10).
[2] 郑新焕.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12).
[3] 孔建明.重视“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2010(1).
[4] 徐陶然.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问题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2(2).
[5] 许菊云.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2).
[6] 孙先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
[责任编辑 郭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