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3-08-10林水旺
林水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跨学科学习”指向学科之间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整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跨学科教学是具有创意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研究不深、融合不够、跨科假象等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尤为密切,也使其跨学科成为可能。但怎样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提高语文学习趣味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还需要广大教师的深入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总结。
一、跨学科知识综合探究,提高知识视角
语文跨学科教学要基于语文本位、课文主体,注意挖掘蕴含在教材之中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关联点。它要求教师在完成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与渗透。如果把知识比喻为一棵大树,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就是树干,而分散在课文中的各学科知识点就像是枝叶。教学中要以语文知识为主,有机地把分散在课文之中的各科知识点进行重组、串联,着力构建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视频,让学生对大潮来时“隆隆的响声”“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如同山崩地裂”“潮头奔腾西去”等切身感受;借助图片或视频展示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半夜潮、丁字潮等大潮类型,拓展了解钱塘潮的基本知识。教师提问学生:钱塘潮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在讨论后教师告知学生,钱塘潮的形成在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钱塘江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最佳观赏日?因为这一天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教师还可以引入古今多首描写大潮的诗词,增加学生对描述大潮意境的深刻感受。这种融合着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的探究,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图片,让学生了解桂林的地形地貌特征属于喀斯特即岩溶地貌;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名称的由来、形成过程、地貌特征等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之美成因的认识。再用课件或现金展示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告诉学生这个图片背景就来自桂林的黄布倒影,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取景的出处,加深对桂林山水风光之美的认识。该文融合着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探究,既能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认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跨学科情境巧合设计,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设计融合语文之外学科的知识点,创设跨学科的教学情境,展示与语文文本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介绍西沙群岛的面积、范围、地理位置及其历史等,让学生认识、了解西沙。教师介绍西沙群岛分布在南海中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18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为3.2平方公里(含石岛)。教师在介绍这些数据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带有数学知识的问题:1. 西沙群岛陆地面积占整个海域面积多大比例?2. 最大岛屿永兴岛占整个西海群岛陆地面积多大比例?让学生了解地理空间概念。教师更要适当地补充介绍西沙的历史,指出西沙古称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等,我国劳动人民曾世代在这里捕捞、创业,留下了西汉“货泉”、东汉“五株”、宋代“圣宋元宝”和明代“永乐通宝”等许许多多文物。从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曾率众七下西洋。1947年为纪念郑和七下西洋,宣德、永乐群岛便以当时的皇帝年号命名。教师指出郑和遍历西沙群岛,比哥伦布发现美洲还早几十年。教师播放《南海风云》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学生在“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西沙,西沙,西沙,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我可爱的家乡”的优美旋律中进入沉浸式的学习。融合地理、历史、音乐等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情境,体现了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特征,展现了一堂开放、灵动、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既让学生收获多学科知识,又对其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功效。
三、跨学科教法汇合共舞,演绎课堂精彩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法,学生也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其他学科特殊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处理语文之外的跨学科知识点,促进多种学科教法、学法交叉整合、优化融通,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精彩纷呈。例如,《我的植物朋友》一课的教学任务是“为自己的植物朋友做个记录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鉴科学中的观察法,引导学生用看、摸、听、闻等感官观察某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素描等绘画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教师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自己想知道或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植物发展历史、基本特征及种植方法;并将有共同植物爱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让小组在校园或在自家的空闲地域深度种植这种植物,分工进行日常养护、管理,并且记录植物生長的过程。这种类似于项目式跨学科教学,将语文、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能帮助其深刻学习、扎实体验,不仅收获知识,而且培养其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
四、跨学科作业整合贯通,落实减量提质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跨学科教学的延续与补充,是落实跨学科任务群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举措。教师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拓展课外学习,创新作业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与提升其语文素养与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稚子弄冰》后,教师设计如下综合性作业:1. 深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工整抄写;背诵全诗并默写;2. 搜集资料:搜集同样描写童真童趣的古代诗词,并进行通读,根据个人实际抄录下来;3. 动手实验:让学生回家与家人思考如何制作银钲,如何在冰上钻孔穿线,如何制成一串的银钲;4. 捏泥成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用紫砂泥捏成冰块,模拟玩出“稚子弄冰”场景;5. 可以让家人帮助拍摄出“取冰为钲”“稚子弄冰”场面的图片,制成图文美篇,供大家分享;6. 诗歌改写:根据诗歌所写的人、物、事,改写成一个通俗生动的故事。又如,在教学《赵州桥》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1. 根据课文描写,画出赵州桥;2. 撰写《赵州桥》导游解说词;3. 选做题:搜集记录“我国古代著名桥梁”的相关资料。这种作业,不仅具有跨学科性质,又兼有实践性特点,能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其综合能力。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找准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点,积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探究活动,设计融合各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布置带有跨学科特点的作业,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