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
2023-08-09■赵姝
■赵 姝
今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铆足干劲抓落实,全力以赴补短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省三次产业平稳发展,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省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的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任务仍然艰巨,下半年仍需加力加质提振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2023 年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一)农业畜牧业增势良好
2023 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475.6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夏粮喜获丰收。全省夏粮播种面积803.8 万亩,比上年增长0.2%;夏粮总产247.1 万吨,增长0.8%;夏粮亩产307.4 公斤,增长0.6%。畜牧业生产增势良好。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775.5 万头,同比增长5.4%。上半年,生猪出栏681.3 万头,增长7.4%;牛出栏35.1 万头,增长8.8%;羊出栏402.7 万只,增长3.3%;家禽出栏12478.4 万只,增长5.3%。猪牛羊禽四种肉产量85.8 万吨,增长8.0%;牛奶产量72.3 万吨,增长5.2%;禽蛋产量60.0 万吨,增长3.2%。蔬菜、水果产量继续增长,蔬菜及食用菌、瓜果类产量分别增长3.6%、4.4%。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23 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较1—5 月份加快0.4 个百分点,快于全国0.1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1%,制造业增长8.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5%。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2.5%,非煤工业增长6.5%。其中,能源生产保障有力。今年以来,全省煤炭、电力、天然气持续安全稳定供应。上半年全省规上原煤产量67838.3万吨,增长5.2%;发电量2097.1 亿千瓦时,增长7.0%,其中外送电量731.5 亿千瓦时,增长20.2%;非常规天然气产量68.2 亿立方米,增长5.7%。其中,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0.4%,新材料产业增长8.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75.3%,食品工业增长15.4%,均延续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
(三)市场消费持续回暖
2023 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9.5 亿元,增长5.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87.8亿元,增长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1.7 亿元,增长4.3%。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3395.9 亿元,增长4.7%;餐饮收入393.6 亿元,增长15.4%。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365.7 亿元,增长3.0%。升级类产品需求不断释放,全省限额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63.3%,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5.7%。大宗商品销售较快增长,全省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1.7%、6.6%。旅游市场持续回暖。上半年,全省重点监测景区的接待人数3853.2 万人次,增长1.8 倍;门票收入11.7 亿元,增长3.4 倍;经营收入21.2 亿元,增长2.9 倍。
(四)服务业稳步恢复
2023 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5.5%,加快1.3 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9.4%,加快0.6 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8%,加快4.9 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3%,加快3.3 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实现“双增长”
2023 年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57.2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增收134.3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500.8 亿元,增长2.4%,增收35.7 亿元;非税收入完成456.4 亿元,增长27.6%,增收98.6 亿元。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8.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增支200.8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368.5 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9%,增长9.7%,增支208.9 亿元。
二、2023 年下半年我省经济形势预判
(一)经济形势分析
有利因素:
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22 年提高1 个百分点。1—5 月,制造业增速10%,按比例计算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去年年底上升,预计可以完成全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22 年提高1 个百分点目标。
二是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链。今年3 月山西省印发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激励方案》,投入5 亿元资金,从4 大领域10 个方面对产业链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搭建链上企业协作平台,加强产业链项目、融资等系列服务,全面推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1—5 月,10 大重点产业链累计营收2033.8 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氢能、光伏等7 条产业链实现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三是强力打造特色专业镇。坚持把特色专业镇作为制造业振兴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做大做强省级10 大专业镇,确定了82 个市级特色专业镇,形成了全面覆盖、梯次培育的特色专业镇发展格局。同时用足用好特色专业镇发展资金,印发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向首批重点专业镇下拨了5 亿元资金,推动相关地市设置配套支持资金。1—5 月,省级10 大重点专业镇实现产值241.3 亿元,增速16.35%;82 个市级专业镇实现产值713.15 亿元,其中产值30 亿元以上的市级专业镇5 个。
四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今年2 月山西省出台《山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制造业振兴、新材料、高端装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 年度行动计划,修订《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目录(试行)》,持续完善能源优势转化机制,建立了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方面取得实效,1—5 月,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2%,快于工业6.7 个百分点,工业新动能加快集聚。
不利因素:
一是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且存在不确定性。今年5 月16 日联合国发布的《2023 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23 年受多重危机交汇的影响,在通货膨胀高企、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以及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全球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危机中复苏的步伐减缓,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构成威胁,使其2023 年可能面临衰退的前景。受此影响中国在进出口、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面临更加复杂严谨的形势。
二是工业增速趋缓。受原煤产量增速回落、部分企业改变原煤产量计算方法以及煤炭价格指数异常偏高等因素影响,煤炭工业在明显盈利(1—4 月份利润970.2 亿元,占比高达91.2%,但同比下降16.6%)的情况下,1—5 月份原煤产量增长4.9%,煤炭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1%,导致规上工业增速回落,对全省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
三是制造业支撑力不足。1—5 月份,制造业大幅增长10%,但其中钢铁(-5.2%)、炼焦(-3.4%)、有色(-7.3%)、建材(-10.9%)和装备制造(-2.5%)等行业生产下降。受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倒挂、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影响,1—4 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实现利润下降21.2%,炼焦、钢铁、有色、建材、化学等工业处于亏损状态,装备制造业利润下降4.6%,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短期内行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四是保持战新产业快速增长难度较大。2021 年和2022 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大幅增长19.5%和15.5%,连续两年快速增长后,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全球手机行业整体下行、电子代工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苹果去中国化加速影响,太原富士康生产下降;新能源汽车产业受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到期取消,汽车市场趋于饱和、需求不足,吉利汽车生产下降。这两个子行业生产下降,下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
五是稳外贸难度加大。重点产品进出口下降。出口方面,除手机大幅下降以外,1-6 月全省不锈钢、锻轧镁、太阳能电池出口下滑明显。进口方面,全省进口货物以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扰动。1—5 月,初级产品平均进口单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拉低了进口额。同时全省大部分市进出口均为负增长。
(二)财政收入形势分析
有利因素:
一是财政等部门全力做好收入组织工作。2021 年、2022 年全省财政收入连续两年高位增长,两年增收约1150 亿元,超过了过去10 年累计增收规模。受高基数影响,今年收入保持一定增速面临较大挑战。省财政坚持目标导向,尽早谋划,年初组建了预算收入、扫黑除恶罚没收入、两权价款、国有资本收益、资产盘活等5个收入类专班,横向加强与省税务局、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协同、纵向省市县上下联动,按月召开专班会议,研判收入情况,掌握和协调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收入及时入库。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57.2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增收134.3 亿元,圆满完成“双过半”目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二是支出保持较高强度,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2023 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长7.4%,增支200.9 亿元,增速在全国排前列。同时,民生支出2368.5 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9%,增长9.7%,增支208.9亿元,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有力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同时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升。上半年,虽然全省财政支出进度整体仍慢于序时,但差距环比1-5月份收窄0.2 个百分点。6 月当月支出进度达8.6%,超过序时进度0.3 个百分点,成效明显。
不利因素:
一是非税收入成为上半年增收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完成456.4 亿元,增长27.6%,增幅在全国排第三位,增收98.6 亿元,占收入增收额的73.4%,是财政收入增收的主要来源。非税增收的原因,第一跟踪新拍卖的矿业权出让进度和以前年度欠缴情况,加大矿业权出让收益征缴力度,全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入库97.6 亿元,增收42.6 亿元;第二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促进各类盘活资产收入入库46.8 亿元,增收34.3 亿元;第三部分市县开源挖潜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4.6 亿元,增收26.5 亿元。
二是主体税种对税收收入支撑作用减弱。上半年,受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拉低基数影响,税收收入小幅增长2.4%,若剔除该因素影响,1—6 月税收同口径累计增速分别为-1.2%、-6.8%、-3.4%、-4.6%、-8.9%、-10.7%,降幅逐月扩大。其中,增值税(占税收的比重34.2%)、资源税(23%)、企业所得税(23%)等三大主体税种增速基本呈逐月回落态势,对税收收入支撑减弱。
综合看,2023 年年初以来,全省经济在经历了一季度超预期回升和实现良好开局后,进入4 月份经济恢复动能明显放缓,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预计2023 年下半年经济将呈现平稳恢复态势,但恢复力度仍低于疫情前同期水平,全年呈“前低后稳”型走势。财政方面下半年将更加注重政策效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支出更多聚焦“三保”和高质量发展领域。
三、政策建议
(一)培育打造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两个引擎”
一是加快培育产业链。积极构建产业链跨市域合作机制,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链跨市域融合联动,携手共抓产业链培育发展。建立完善省级重点产业链储备库,加快培育新型储能、废弃物资综合利用、碳基新材料、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铜基新材料、装配式建筑等6 条省级新增产业链。大力推行“政府+园区+链主”产业链招商模式,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签约活动,推动政府、产业园、“链主”企业三方协同发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入驻集聚,促进相关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二是加快打造专业镇。用足用好全省培育特色专业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省级重点专业镇建设培育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部署,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战略与战术、长板与底板、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造,推进质量强省、提升质量供给,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准入便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紧紧围绕市场经营主体提升年,加大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力度,大力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全周期服务管理市场经营主体、持续激发创业活力,全力促进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健康快速发展,为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做好招商引资重点活动策划与统筹。今年山西省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联合在太原成功举办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新年会,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由亚布力企业家倡议发起的意向合作项目。今后要积极谋划招商引资有关推介活动,做好重大活动的展示推介、招商引才工作。二是做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工作台账和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持续做好现有重点招商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梳理亚布力意向合作项目及其它渠道合作项目,积极进行对接协调,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力求早日落地见效。三是做好“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改革统筹推进。深入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活动,建设智慧招商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增强“链主”企业招商主导作用,构建统筹有力、协同密切、高效务实的招商工作体系。四是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办法及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坚持全省“一盘棋”,坚持“项目为王”,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效益。
(四)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
一是多措并举促消费。加快进一步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和文旅体消费的政策出台,以汽车等大宗商品为重点,结合文旅重点消费领域开展促消费工作。二是加快培育乡村e 镇。发挥乡村e 镇在品牌策划、流通渠道、网络销售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提升电商产业化、产业电商化水平,打造一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本土网络品牌,推动全省产品走向市场。三是持续提升城市“烟火气”。大力发展夜经济,修订完善夜间经济集聚区认定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支持步行街提升品质,实现步行街区与地方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在全省开展步行街(商圈)促消费活动,推动建设老字号特色街区、集中展示区,引导特色产品和服务集聚。四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贯通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深度融合。创建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鼓励全省电子商务园区、直播电商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集聚优质直播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