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域文脉影响与绿色低碳理念下的警校规划与设计
——以广州市某训练基地项目为例
2023-08-09周文辉钟威龙
周文辉,钟威龙
(1、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广州 510006;2、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060)
0 引言
建筑业的能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政府对二氧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实施《零碳中国·零碳校园》蓝皮书计划。绿色低碳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遵从生态学原理和人与自然协同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形成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生态系统,从而将绿色低碳的理念和模式推广到其他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本文以广州市某训练基地项目为例(见图1),从绿色校园规划与岭南地域文脉角度探讨地域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为绿色低碳训练基地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图1 方案效果Fig.1 Scheme Effect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需求
某项目用地位于白云区。该基地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136.5亩,现有建筑面积36 954 m2,所有硬件设施均基于20 世纪80 年代中专学历教育需求建设。用地内存在建筑物分布零散,部分建筑已超出或临近规划路范围等情况。场地内存在十余米高差,高差关系复杂。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91 010 m2,可建设用地面积为82 353 m2,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60 648 m2,二期用地面积约21 705 m2(见图2);总建筑面积约125 054 m2,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为83 124 m2,二期建筑面积为41 930 m2。本项目设计内容以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为设计原则,以一期建设为主。一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综合楼、实验楼、教学辅助用房、地下射击馆、综合训练馆、室内模拟街区、攀爬楼、运动指挥台、一期宿舍楼(1 200 人)、食堂、地下装备库、泅渡馆、地下车库以及生活辅助用房等功能(见图3)。
图2 项目用地分区Fig.2 Zoning of Project Land
图3 规划总平面Fig.3 Plan the Master Plan
1.2 方案概念
全期方案整体布局以围棋的“落子天元”为概念,确定以综合楼(主楼)及主广场为中心,定点天元,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的灵活布局。周围新旧建筑以主体建筑为中点,拱卫中心,灵活生长,四周发散,为未来基地发展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以南北轴线为规划轴线,重塑羊城新中轴;环山抱水,延续藏风聚气格局,最终达到“重塑新中轴之源,羊城卫士新摇篮”目的(见图4)。
图4 规划概念Fig.4 Plan of Conceptual
2 岭南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下的方案设计
岭南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气候炎热、潮湿。规划设计应适应岭南的地域特点、“湿、热、风、雨”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岭南城市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人文状况[1]。
针对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传统岭南建筑总结出以强化自然通风对流为主的一系列设计手法。其中敞厅、冷巷、天井、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岭南建筑中,在调节微气候方面已被证实是经济、有效的[1]。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处理上建议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序列,运用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原理,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2.1 生态岭南的规划设计
规划方案从传统岭南的气候适应性空间策略出发,提取冷巷、庭院等元素(见图5),组织空间布局,形成通风廊道、室内外庭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迎向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从规划层面上营造良好的风环境。
图5 传统岭南空间元素提取Fig.5 Traditional Lingnan Spatial Element Extraction
建筑总体布局顺应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这样可以减少施工的工程量,由此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带来的建设投资的增加。此外,建筑结合环境,因地制宜,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便于营造良好的微气候(见图6)。
图6 规划方案中传统岭南空间元素的运用示意Fig.6 Illustration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Lingnan Spatial Elements in the Planning Plan
2.2 生态岭南的绿色低碳建筑空间设计
岭南具有日照充足、辐射丰富、夏热冬暖、风雨频繁的气候特点。建筑空间设计侧重于遮阳隔热、通风降温、防雨防潮。建筑的体形、朝向设计应使建筑的日照、采光和通风满足要求,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所谓的岭南建筑形态没有固化于某一风格、形式,而是呈跳跃式发展变化,其应对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思想是连贯的[1]。传统岭南建筑中的冷巷、天井、敞厅以及于园林相结合的建筑形态,形成采光通风良好、适宜起居生活且独具文化品味的建筑空间(见图7)。项目根据环境及功能需求,灵活运用传统岭南建筑冷巷、连廊、架空层及庭院等手法,并通过对空间组成元素的重设计组合,有序地处理不同类型空间的过渡,形成独具岭南特色、具备自然通风效果的空间序列。整体改善建筑内部环境质量融合建筑与景观,模糊室内外界限,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低碳目标。
图7 气候适应性空间Fig.7 Climate-resilient Space
3 结论
传统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和空间策略与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等要求相一致,在当今仍具有借鉴、发展的空间,现代岭南建筑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建筑,创新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的根本[2]。其开敞的布局、利用冷巷和天井组织和诱导通风降温、与庭院结合形成怡人的生活环境等方式,均与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等要求相一致。广州市某训练基地项目定位是一所能为城市带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展示,为基地提供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数智化整体实施方案。建筑作为具体的、地区的产物,受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周边地形地貌、周边建筑等影响,它的出现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在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下,该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从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的层面阐述领南地域文脉结合绿色低碳理念的可持续规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