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的时代演绎
2023-08-09许涛
许涛
2022年12月5日,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扶贫研修班(江西)开班式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
7月4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今年印度首次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召开的一次上合组织峰会,将对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次峰会的成果不仅标志着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增加和地域的扩大,也意味着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合作理念正在被更广泛地接受。
六年实现两次扩员,各成员国战略自信提升
这次峰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接受伊朗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和签署关于白俄罗斯加入上合组织义务备忘录。这是在去年9月的撒马尔罕峰会上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义务备忘录和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正式成员国程序后,上合组织正式扩员法定进程的继续。同时,也是继2017年在阿斯塔纳峰会上接受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扩员行动。
实现第二次扩员不仅显示了这一新型国际组织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成熟和壮大,同时也标志着这一地区性国际合作平台在由传统的欧亚地区向南亚地区扩展后,继而又根据开放性原则向西亚等更广阔区域拓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本次峰会以线上方式举行,但它在上合组织发展史上仍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当今世界,现行国际体系和国家关系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原有的世界秩序遭到普遍质疑、甚至出现松动的情况下,以各类国际组织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空转。各个国家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纷纷采取独立行动,无序的行为使“丛林法则”在国家关系中大行其道。政治上的霸权霸凌、长臂管辖,安全上的以邻为壑、筑墙设垒,经济上的脱钩断链、单边制裁,大大恶化了今天的国际环境,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如何规避由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亟待解答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对话化解对抗、以合作预防冲突,成为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上合组织成立20多年来,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恰恰因为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契合人类进步方向,不仅没有停滞不前,反而不断成长壮大。六年来实现的两次扩员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下继续增强着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同地区各国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不仅为本组织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使各成员国的战略自信大大提升。
本届峰会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上合组织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強已是一个客观事实,包括西方媒体也都认识到这一点。随着扩员进程的推进,上合组织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但这对于涵盖如此广大地域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合作平台而言实属正常。越来越多的国家申请加入上合组织大家庭,已充分表明始终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所倡导的国际合作理念深入人心。
从共同安全到发展共赢
1991年苏联解体,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界问题。五国对边境地区安全与信任的协商,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上合组织的前身,就是成功解决边境地区共同安全问题的“上海五国”机制。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议,会上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一年后,五国元首又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个对话机制以和平方式化解了冷战负遗产,不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让所有参与者在地缘政治剧变的强烈冲击后找到了避免因历史遗留问题演化为冲突的方法和路径,看到了平等互信、互利双赢的正确解决之道。“上海五国”成员共同签署的两份文件,为各国树立了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信心,同时也为地区合作的继续深化和提质升级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欧亚地区后来的政治、安全与经济格局的重构中,各个新生民族国家由历史继承的复杂社会因素被时代动荡激活,以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非传统方式威胁着这些年轻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获得初步成功的地区各国几乎没有经历犹豫和过渡,面对共同威胁即时形成了集体应对意志和协调行动机制。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正式建立时的重要地区背景。
上海合作组织规模壮大的重要指标
*不包括阿富汗。 **不包括科威特和缅甸。
在一系列内外因素驱动下,2001年6月15日,上合组织正式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上合组织首次峰会上,除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早于2002年签署的《上合组织宪章》一年多,说明了上合组织在地区合作的侧重点上与“上海五国”之间的继承性,也说明了地区安全的严峻性迫使上合组织在尚来不及充分建章立制时优先将安全合作作为本组织的重点领域。
为了应对共同的安全风险,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可以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上的差异进行合作。同样,为了国家强盛和地区繁荣,上合组织大家庭也愿意兼顾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诉求。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在发达国家优先制定“游戏规则”的时代都面临着发展困境和自身短板。通过务实合作形成资源禀赋上的互补和不同地域上的联通格局,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克服上述缺陷的最佳选择。
从冷战结束后重构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调行动,到本次峰会上签署的《新德里宣言》中关于继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共同呼吁;从2009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倡议”,到本次峰会上多数成员国签署的《上合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均充分体现着“上海精神”中互信互利、共同发展的时代理念。不断扩大的上合组织务实合作空间,大大提升了各成员国和所在地区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冲击的能力。《新德里宣言》提到,成员国支持落实扩大本币结算份额路线图。成员国认为,促进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新建和改造现有国际公路和铁路交通线路,深化金融和投资领域合作,维护能源和粮食安全、供应链安全稳定多元化,加强工业领域和地方交往等方向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近两年来,以哈萨克斯坦“一月事件”、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骚乱、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边境严重冲突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为标志,上合组织核心区域似乎进入了不稳定期。多数成员国正先后进入国家政体的改革期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带来的能量集中叠加释放。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合组织的前途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和考验。人类社会的进步会选择怎样的方向?上合组织将为世界走出困局作出什么贡献?事实上,中国领导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14年9月的杜尚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针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上合组织提出了“牢固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的倡议。在2018年6月的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更加明确地提出“齐心协力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建议,而且此次峰会首次将“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作为所有成员国的重要政治共识写入了《上合组织青岛宣言》。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成为上合组织的集体意识。上合组织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着独特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并致力于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团结互信、安危共担、互利共贏、包容互鉴的典范。
世界文明在对话中发展,人类社会在交融中进步。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增加成员国应对世界大变局的能力和自信,更在于它将用一种执着与坚守探寻人类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处之道。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这种探索的时代意义毋庸置疑。而面对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的时代之问,上合组织正以其不断的集体努力做出最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