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关系法》带动外交能力提质升级

2023-08-09凌胜利

世界知识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关系法外交利益

凌胜利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以下简称《对外关系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工作领域的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外交政策的法律保障更加坚实。

主要内容

《对外关系法》是新时期中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中国外交体制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外关系法》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对外关系职权、目标任务和制度建设等进行了明确阐述。

《对外关系法》开宗明义地指出,立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既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也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之紧密相连。

《对外关系法》是中国开展对外关系的重要依据,其适应范围涉及中国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及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这体现了《对外关系法》是对总体对外关系的司法规范,涉及外交、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对象则包含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多行为主体,反映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发展趋势。

《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对外关系的职权。对外关系是个系统工程,参与主体较多,实现统筹协调,必须对各参与主体的职权进行明确规范,进而实现各司其职。《对外关系关系》规定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外交部等的对外职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工作统筹。

《对外关系法》规定了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一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包括坚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发挥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优化对外工作布局。这就涉及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对外工作布局。三是表明了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的明确立场,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四是在全球治理方面要求更加积极有为,倡导新型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重要意义

《对外关系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进而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对外开放、加强外交能力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强调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在此背景下,《对外关系法》应运而生。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涉外法律。截至2023年6月底,现行297部有效法律中,专门的涉外法律有52部,含涉外条款的法律150余部。但是,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尤其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仍有空白,加强对外法律的统筹也很有必要。制定《对外关系法》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提高对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成果,也是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整体布局、完善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增强涉外立法系统性和协同性的重大举措。

2023年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对外关系法草案是否意味着中国外交越来越具有攻击性”的提问,大会发言人王超回应称,对于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侵犯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在法律中作出相关规定,予以堅决反制,是正当和必要的。

二是顺应时代变化加强国家利益维护。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格局和秩序复杂演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法治建设对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更加凸显。制定《对外关系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面对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丰富斗争手段,这就包括不断充实、完善对外斗争的法律“工具箱”,充分发挥法律作为国际秩序“稳定器”的作用。针对外国对我国的干涉、制裁、破坏行径,明确反制、限制性法律规定,有利于发挥防范、警示和震慑作用,为我国依法行使反制裁、反干涉的正当权利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以法治手段坚定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并且更好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三是坚定对外开放以承担国际责任。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实力的增强,也让中国更加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近年,一些国家对中国是否保持对外开放持怀疑或猜忌态度,对于中国到底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还是“颠覆者”说法不一。《对外关系法》的制定明确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的对外开放道路不会关闭,中国要为推进对外开放在法律适用方面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也需要在涉外法律方面不断加以健全完善。我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条约必须信守的国际法原则,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一直善意履行相关规定和义务,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责任,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和地位。总之,《对外关系法》立法工作的完成既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开放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也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发挥世界大国作用。

四是深化制度建设以加强外交能力。近年来,我国非常注重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外交制度建设是外交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制定和实施《对外关系法》对于加强外交制度建设极为重要。制定对外关系法是加強党中央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各层级要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制定对外关系法,以法律的方式明确外交制度,对于提升外交能力极为重要,将为新时代对外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障、更加坚实的法治支撑、更为完备的制度规范。

宣介《对外关系法》应注意什么

中国《对外关系法》一经颁布,就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些西方媒体将其视为中国外交“趋向强硬”的标志性事件,认为中国有可能像美国一样动辄实施长臂管辖。这使得中国有必要向外界更好地宣介《对外关系法》的目的与内容。

一是阐明《对外关系法》的制定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法律,以加强域外适用,这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力,外界不必大惊小怪。中国的《对外关系法》规定“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这反映了在发展对外关系过程中,我国始终恪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国际惯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尊严,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2023年4月5日至6日,中国外交部“驻华使节地方行活动”走进重庆,来自16个国家的30多位使节及外交官在实地访问中聚焦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事宜。

二是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并不意味着将肆意进行“长臂管辖”。我国的《对外关系法》规定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与个别国家依据国内法搞“长臂管辖”性质完全不同。个别国家为维护国际霸权,动辄以国内法为依据制裁他国的实体或者个人,严重损害了他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是典型的国际霸权行径,受到广泛谴责。中国是国际霸权的受害国之一,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不得不进行必要斗争,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等予以反制,并依法对相关国家的实体或者个人采取措施。总体来看,《对外关系法》是基础法律,对具体制裁手段等并不做明确规定,外界夸大《对外关系法》的“强制性”实际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

三是《对外关系法》体现了中国友好交往的主流态度。促进友好交往、加强交流合作,在我国的《对外关系法》有鲜明体现,例如,在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明确“发展对外关系,促进友好交往”,在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明确国家鼓励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合作,明确开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态、军事、安全、法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整部法律中出现“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友好交往”“国际合作”之类的表述共计20处,充分反映了“友好交往”的基调,也体现了对外工作的重要导向。

猜你喜欢

关系法外交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与台湾关系法”必输给反分裂国家法(社评)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