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占卜背后的社会心理
2023-08-09朱昌俊
科教新报 2023年7期
朱昌俊
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
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时代的占卜热,不过是传统的“老把戏”与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话术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在互联网的包装下,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尤其是把部分年轻网友发展为自己的拥趸,比如这个群体或许会对传统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但“水逆”“星座”“知识付费”之类的话语又很容易被接受。
当然,此事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部分年轻人“迷信”这么简单。一方面,一如星座文化在学生等群体中的流行一样,网络占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种流行的“亚文化”,它可能成为某个群体的标识,在一定的圈子内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扮演着“社交符号”的角色。这种特征,决定了要打破这种圈子认同,需要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比如与其单纯批评年轻人也“迷信”,不若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这是一些大学社团或者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正如專家所说,在当前的社会压力下,年轻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确实需要有正常的减压、疗治渠道。网络占卜未尝不是某种减压缓冲机制缺位下的“代替品”。因此,构建一套普及化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包括开展正常的心理教育,提升年轻个体的心理自愈能力,确实很有必要。
因此,只是将网络占卜定义为“迷信”,可能并无助于遏制其“流行”。它背后所对应的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精神状况,以及种种亚文化衍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许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