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中药材“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现状与对策

2023-08-09康天兰

西北园艺(综合) 2023年4期
关键词:甘味三品一标种苗

甘 敏 康天兰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产区, 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 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4 大中药材优势产区。 2022年甘肃中药材面积491 万亩, 产值295 亿元,其中标准化种植270 万亩, 占55%。 依托省级现代寒旱农业发展资金, 支持中药材主产县区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打造中药材绿色标准化万亩核心示范基地, 带动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7 万亩,标准化种植总面积达到307万亩。

1 新“三品一标”内涵

随着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中药材“三品一标”被赋予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新内涵。其中,品种培优是基础,支撑中药材生产前端;品质提升是核心,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向绿色、安全、高营养价值发展; 品牌打造侧重中药材生产末端的品质、品牌塑造,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标准化生产是贯穿中药材生产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属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重要内容,是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增加绿色优质中药材供给的有效途径。 为此, 推进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推行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是推进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 甘肃中药材“三品一标”建设现状

2.1 突出良繁体系建设,提升种苗统繁统供水平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 建立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结合产学研推模式,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引种筛选、野生资源栽培和驯化研究, 并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等质量检验标准;在中药材主产区陇西、岷县、渭源、文县、宕昌、民乐等建成优质种子繁育基地216 个6.47 万亩、种苗繁育基地341 个14 万亩,种子种苗高质量和集约化繁供比例达40%以上。

2.2 突出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药源绿色技术水平 甘肃中药材产业坚持稳量、提质、增效原则。一是重点扶持优生区、适生区和道地产区大宗道地品种,适度发展羌活、秦艽、金银花、肉苁蓉等市场紧俏、资源稀缺、对生态有保护作用的品种。 二是制定大宗道地中药材地方标准97 项, 通过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多种经营模式, 集成示范推广覆地膜、有机肥替代化肥、机械化作业、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技术, 建设一批高标准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重视省级抓点示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制定 《甘肃中药材产业抓点示范实施方案》,在陇西、岷县、宕昌、文县等地指导建立黄芪、当归、党参、纹党等万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省级抓点示范基地, 打造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 万亩(新品种展示、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等集成创新核心示范片带); 在渭源、西和、礼县、民乐等地指导建立党参、半夏、大黄、板蓝根等道地优势品种标准化抓点示范基地;带动全省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434 个78.65 万亩,标准化基地978 个226.1 万亩。 四是农机助力中药材适度规模化经营,中药材旋耕、深松、移栽、覆膜、收获等机械得到推广应用,山地丘陵农机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专业化植保服务队(合作社)托管已成热门,机械化应用率达48%。 五是依托甘肃道地药材当归、 党参、黄(红)芪、大黄、半夏区域优势,农业农村部下达甘肃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着力补齐中药材良种繁育、 产业链融合和中药材品牌营销等环节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2.3 突出质量安全追溯,推进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为发展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寒旱农业, 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主管部门制订了《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工作总体方案》,对道地中药材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质量安全、营养品质等综合评价,保证中药材品质和“甘味”知名品牌打造。 一是以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为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覆盖省、市、县、乡4 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中药材信息化追溯和综合监管。二是以保护和发展道地中医药产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 建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甘肃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陇西、岷县、渭源和宕昌等县已建成中药材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中药材准入准出制度,辐射带动全省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设。目前,涵盖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甘草等10 多种中药材和枸杞、 玫瑰花等药食同源中药材的追溯工作有序开展, 参与追溯生产经营主体达100余家,出具产品合格证500 多份。实现道地中药材的生产、储存、加工、医疗使用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三是推行中药材合格证制度。落实中药材质量安全责任, 增强全程生产监管意识和诚信意识, 中药材生产企业通过登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完善主体信息、 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等相关质量安全记录,由省级追溯平台自动生成统一编码、 规范、简便、 适用的中药材合格证, 实现产品身份可识别、可追溯。

2.4 突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甘味”品牌知名度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打造“甘味”中药材品牌。 目前,全省有国家GAP 基地8 个、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基地7 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甘味”中药材区域品牌5 个、企业商标品牌15 个。 岷县当归获中国驰名商标,岷县被评为全国当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 全省建有陇西文峰、首阳,渭源渭水源、会川和岷县当归城等5 个大型药材专业交易市场、 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 陇西县成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及北方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20%以上,当归、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等交易量占全国50%以上,销往东南沿海、台湾省,及新加坡、欧美等国际市场,海内外享有盛名。

3 存在问题

近年来,甘肃中药材产业规模优势凸显,提质增效步伐加快,但仍面临短板和不足。一是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种苗繁育滞后, 大多产地所需种子种苗仍为自繁自育,导致品种混杂、种性退化。二是种植技术水平仍待提高,新优实用技术及新品种推广难度大,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三是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 中药材大多种植于高寒高海拔山地, 亟需加大山地丘陵应用机械研发力度, 实现降本增效。 四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承担的农业农村部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进展缓慢。

4 发展对策

4.1 提升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供水平 扶持中药材集中繁种育苗, 在药材主产区建设稳定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集成技术试验示范,扩大种子种苗选优提纯、新优品种先进技术推广、统繁统供规模, 提升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 力争3~5 年优质种子种苗供应率达到50%以上。

4.2 创建中药材高标准示范基地 一是结合产学研推模式,开展科技研发、技术集成配套创新,围绕中药材种质创新、良种推广、集约育苗、标准化生产、 生态种植等环节提高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二是开展中药材生产机具研发改进,按照区域、品种、生产环节突破机械化技术瓶颈,重点攻克当归移栽、党参黄芪露头栽培、半夏播种与采收、种子丸粒化、机械揉搓等机械难点技术,探索开发金银花采摘、机械除草、覆膜直播、仿野生种植等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三是开展省级抓点示范, 依托寒旱农业三年倍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高标准示范园、 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重点打造陇西、渭源、岷县、漳县、宕昌、文县百万亩中药材绿色高标准化片带, 带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以上, 绿色标准化种植达到300 万亩以上。

4.3 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 严格中药材生产全程质量管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减肥减药,限制化学肥料、低毒农药等投入品用量和频度,执行标准化操作管理规程(SOP),依托生产技术、产地初加工、质量安全、商品等级等中药材标准体系,督促经营主体严格落实“两证一标识”制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

4.4 提升中药材品牌营销水平 实施 “甘味”品牌营销战略,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强化中药材产区环境、加工过程技术标准,农产品营养品质及特色的质量安全监测及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构建“甘味”区域商标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 互为支撑的“甘味”中药材品牌体系。

4.5 产业集群带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甘肃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做深做细延链、补链、强链,着重实施一批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 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 建设富有特色、带动力强的中药材特色产业集聚区。

猜你喜欢

甘味三品一标种苗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