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

2023-08-09尚鸣董理腾范新

经济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一流制造业培育

尚鸣 董理腾 范新

世界一流企业是强国重器,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中,一批大型企业在其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努力奋斗下,成长为各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成就了企业百年长青的基业,而且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国家拓展了发展空间。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通过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用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作支撑,为世界提供更优质的中国产品,树立起高端、优质、创新、高性价比的世界新品牌形象。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是中国有效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竞争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广等特征,其在推动国家技术进步、拉动产业升级、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及收入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力量,加快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以及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谋求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直接体现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世界一流企业在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有了世界一流企业作支撑,国家安全得到更充分保障,国家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国家地位才能更好巩固。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加快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推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中国将更深入地参与全球竞争,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才能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和实现我国根本利益。

第二,世界一流企业所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及行业话语权,为国家在世界舞台的竞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世界一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能够参与甚至主导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拓展了各国产业和企业配置资源的空间,促进了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无论是能源、原材料,还是资金、技术、劳动力,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一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高效化和集约化。近年来,我国一些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将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已经占据一定的地位,不过它们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不足、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要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持续提升影响力。一是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挥我国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成面向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服务的生态系统;二是以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为要求,培育一批能够主导全球产业链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制定全球产业游戏规则、确立行业标准方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相当的影响力,逐步实现我国从全球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转变;三是优化全球布局结构,展示国际良好形象,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才能在国际化经营之路上行稳致远;四是吸纳更多海外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品牌、渠道等生产要素为我所用,推动国内各门类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例如,中国宝武以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引领者、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为愿景使命,深耕钢铁主业,推进联合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初步建立了与中国钢铁业全球地位相匹配的企业空间规模体。

第三,世界一流企业是所在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关键位置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具备了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基础,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快探索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打造一批管理水平高、产品品质优、生产效率高、经营业绩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是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实现全球配置资源的要求,也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探索业务新模式,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既要牢牢把握国内市场的重要战略基点,又要敢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国有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项目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动国有企业灵活运用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全球业务网络布局,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多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必须推动国有企业适应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数据等要素资源,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在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背景下,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措施,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批引领社会发展、持续创新和创造行业价值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骨干力量,加快建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中“一体两翼”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供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支撑和融合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致力于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能够促使企业聚焦主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关键业务的重组整合。还能促使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企业从非主业领域、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和高端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二,有助于激发形成高质量新动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在新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和“衔接期”。培育世界一流企業,能够加快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能够增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动创新。

第三,有助于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增强市场高效性和活跃度。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可以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充分释放国有企业活力。一是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系统持续优化,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分类改革,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性调整。二是能够实现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整体性提升,通过外部竞争压力倒逼国有企业不断提升内部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国有资本增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可以促使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突破性改革,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实质性转变。

第四,有助于对冲经济全球化逆流冲击,实现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联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是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融合畅通的战略性选择。一方面,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抓住不确定性中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和实现变革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国有企业开放发展,最终提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度和统一性。

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真正筑牢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虽然近两年我国大企业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连续居于全球首位,但其中多数主要依赖自身规模,其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存在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技术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大企业要不断深化经营机制改革,高效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更高水平竞争中创造价值。企业家是经济要素的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要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统一起来,创建更多的一流企业。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支撑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行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和掌控能力。只有建成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和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才能真正夯实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基础,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导向,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并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已接近30%。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中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有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比重高,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产品是由中国制造的,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世界20%的份额(朱高峰,2021)。

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基础能力弱,部分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严重的卡脖子短板。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当中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的耐热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产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这些都需要进口。

中国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制造水平与全球领先水平存在差距。2019年,美国、日本与德国的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5.1、9.4、9.3万美元/人,而中国仅为3.1万美元/人。美国与日本的制造业全球知名品牌数分别达69个与31个,而中国仅有18个,等等。

二是中国制造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基础研发投入比重仍较低。截至2021年年初,中国基础研发投入仅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而同期美国的该项占比达到15%-19%。

三是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外采比例偏高,严重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和“掉链子”风险。中国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和工业等产业对外依存度超50%;集成电路的进口依赖占比达80%,大型优质铸锻件的进口占比达90%,高端液压件、密封件的进口占比接近100%。

四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仍需改进,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即制造企业以数字化思维重构业务模式和流程,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结合制造业特点,提升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以实现客户黏性提升,以及优化企业自身盈利模式,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在乌克兰危机、中美矛盾分歧加剧,疫情冲击与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集中爆发,上下游产业链达产不同步,一些企业上游原材料供不上、下游配套跟不上,对企业后续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带来较大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明确指出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大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引领功能,牵头组织产业联盟,促进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发展融合、利益共享的良好生态,形成产业链有序竞合新格局。

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持续提升,企业发展的韧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信部在制造业领域着力推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在制造業基础和产业链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对于推动我国各细分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全球竞争力,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在全球市场上持续涌现领航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认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应实施“突破工程”“短板工程”和“卓越工程”。到2035年,我们应该培育出50家以上的世界一流大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加快建设一流企业,一是要打造全球品牌,著名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持续发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创新、精益求精,尤其需要复兴工匠文化,唤醒全社会尊重工匠、厚待工匠、崇尚工匠的风气。三是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工业发展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主要着力点,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抓紧谋篇布局,相继制定了新战略、新政策。我们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四是强化科技引领,通过研发、生产、推广高科技产品,掌握核心科技领域的主动权,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层面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编辑 杨利红)

猜你喜欢

一流制造业培育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