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政策扶持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升级吗※
——基于目的地特征及双边关系的研究

2023-08-08李骥宇,司伟

现代经济探讨 2023年8期
关键词:退税率产品质量出口

内容提要:文章旨在探讨政策扶持、出口目的地特征与出口农产品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考虑目的地市场特征的基础上,从农产品出口退税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政策扶持有利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且影响效果通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基于目的市场特征差异化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出口困难、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产品,政策扶持的效果更为明显。出口退税对受到SPS-TBT通报的农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未被通报的。当双边政治关系恶化时,政策扶持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出口行为动态研究的结果发现,政策扶持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的择优汰劣功能:出口退税率的上升能通过促进低质量产品的退出以及持续出口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于中国未来基于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出口退税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为此,《“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提升出口质量作为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如何合理地设置政策方案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推动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农产品规模及质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状态从2004年一直延续至今,且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为了推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国务院关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中明确,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损失(2)受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中国农产品频繁因质量问题而出口受阻,《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最为严重,出口损失率近乎达40%。尽管中国出口农产品损失金额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2018年农产品行业出口损失率下降到了3.6% ,但仍然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出口损失率 。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由于质量问题受到制裁,为了达到技术要求,企业付出更多的成本。201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适应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新增成本达2.37亿美元,新增成本率0.3%。,使其从低价格、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以质量驱动的竞争优势,并以此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门槛的不断攀升,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产品出口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政策也从一开始的中性原则,再到后来以竞争性原则为目标,发展到如今以细分产品差异性为原则的出口退税政策。当前,出口退税政策不仅承担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任务,还作为稳定出口规模优势、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推动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3)在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将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作为提升贸易发展质量的政策支持手段。。

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政策扶持有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王圣博和颜晓畅,2021;Dong等,2022)。而政策扶持从实施范围来看,又可以分为产业、企业以及产品三个维度:产业政策与出口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政策扶持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综合效果(王圣博和颜晓畅,2021;李仁宇和钟腾龙,2021;Dong等,2022),但并不能检验产业政策扶持框架下具体的某项政策方案是否满足预期目标,其影响路径主要为:产业政策→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出口产品质量。尽管已有研究从具体政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张杰,2015;唐丹丹和唐姣美,2019;盛丹和杨慧梅,2020),但多数研究仅从企业供给角度出发,甚少考虑目的市场特征。

市场特征的质量评估机制源于林德假说(1961),即相似需求理论。在其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出口目的地收入水平质量评估机制,其中,目的市场收入水平作为质量提升的最具代表性的市场机制,已得到了充分的检验(Brambilla和Porto,2016;杜威剑和李梦洁,2015;Blum等,2019)。但影响质量的消费者因素不仅受限于收入水平(董银果和沈朝栋,2021;Cui等,2017),还包括:目的国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杨逢珉和田洋洋,2021)、双边政治关系(孙俊成和程凯,2020)等。由此可见,政策支持和出口目的地特征(消费者偏好;目的国的贸易限制程度;双边政治贸易关系等)对产品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ong等(2022)认为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于出口产品质量。当目的国实施制裁时(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更多的出口企业可能会利用出口退税的资金来提高其产品质量,以达到市场标准。此外,双边政治关系的恶化可能导致双边贸易阻力持续扩大,一定程度使得出口退税的政策失效。综上所述,贸易政策的质量效应受到企业异质性、产品种类以及目的地市场特征等外部条件的限制,但相关研究甚少探索政策扶持与目的市场特征在质量升级中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政策扶持以及目的市场特征的互动机制来打开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黑匣子”。

表1 政策扶持与出口产品质量相关研究分析

当前,关于产品层面的出口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出口规模、贸易价值、产品结构等角度探讨,但涉及企业本身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研究较少。白重恩等(2011)、刘信恒(2020)检验了出口退税调整与价格指数变动、国内附加值、出口强度之间的关系。Shao等(2021)、Lee等(2021)、刘怡和耿纯(2016)从产品结构的视角,解释了出口退税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但关于出口退税的研究(出口产品扶持政策)大部分仅从生产者视角进行分析,甚少以消费者需求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致使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如何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诠释。

基于此,本文试图在中国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出口扶持力度的背景下,结合目的市场特征,分析当前政府上调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是否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从国际消费者需求的视角出发,探讨出口退税政策变动,是如何影响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产品质量需求。第二,在不同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情况下,其影响效果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当中国与目的国双边经贸关系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是否会使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效果产生偏差。第三,通过对出口农产品质量进行动态分解(进入、持续及退出),检验出口退税如何通过改变出口行为,从而对总体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探讨农产品出口扶持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检验华盛顿苹果效应(4)“华盛顿苹果效应”,又称阿尔钦-艾伦定理(价格变动引致需求质量的上升),其理论内涵为,贸易总成本增加导致的单位价值分摊成本下降会促使企业出口更高质量的产品。在实践中的适用性。第二,考虑不同目的市场特征:从贸易协定、双边政治关系、贸易成本等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对总体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差异影响,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三,将出口行为纳入到研究框架中对影响机制进行检验:深入剖析出口退税如何影响出口行为从而导致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变化。

二、 理论模型及假说

参考Baller(2015),将产品质量纳入消费者效用函数U如下:

(1)

P=a-b(1-e)qi-eQb+μb(1-e)Z

(2)

参考Baller(2015)的研究,本文对企业的质量创新函数Z,设定如下:

Z=(2Ii)1/2

(3)

设定企业总成本TC为:

TC=qic+Ii

(4)

其中,c为质量提升的边际成本。企业利润函数π为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π=Pqi-qic-Ii

(5)

在利润最大化下∂π/∂P=0,同时将式(2)代入,整理可得价格P:

(6)

其中,Xi=L*qi;L为市场规模,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π/∂Z=0 ,整理可得质量函数Z为:

Z=μb(1-e)Xi

(7)

通过将(6)式代入(7)式,整理得到:

(8)

出口退税额Tp对总成本的影响为:

c=ct-Tp

(9)

其中,ct为扣除出口退税额前的总成本,由此可得:

(10)

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

假说1:上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升级,且影响效果受制于目的市场特征。

三、 计量模型构建及指标测算

1. 计量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理论模型中出口退税政策上调能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本文在杨逢珉和程凯(2019)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其中颇有代表性且已得到检验的国别层面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设定以下基准模型:

Qzlitk=β1TSitk+β2LnREERit+β3Incomeit+β4Taxit+β5LnLFPit+β6ITit+β7Cityit+β8LnOFDIit+β9LnGDPit+βt+βi+C+ε

(11)

其中,i代表产品,t代表年份,k为国别。被解释变量:Qzlitk为HS4编码产品在不同年份及国别下的出口农产品质量。核心解释变量:TSitk为出口退税率。REER为汇率,使用间接标价法。Income为目的国收入差距情况(收入不平等),是k国40%以下人群的收入占比,该指标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指标,对解释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现象颇具代表意义(5)数据来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库》,其将以维持收入最低40%人群的收入份额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减少国家内部不平等的重要衡量指标。以期到2030年,逐步实现和维持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其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ttps:∥unstats.un.org/sdgs/dataportal。。Tax为进口国的关税水平。LFP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使用进口国k农业生产总产值/农业就业人数衡量;IT为进口国的互联网化程度;City为城市化率;OFDI为中国第t年对k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GDP用来衡量k国的经济发展水平。C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考虑到变量中可能存在0值的情形,因此,相关变量对数处理使用ln(变量+1)的形式。

2. 指标测算及说明

(1) 被解释变量。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目前主流的方法是使用事后推理法。本文主要参照施炳展 (2013)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同时加入随时间及年份变化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双边贸易汇率作为影响参数,设立以下测算模型:

lnQikt=a-σlnPikt+akt+lnGDPkt+lnREERkt+εikt

(12)

其中,i、k、t分别代表产品、出口目的国和年份,Q、P分别代表产品的出口数量与出口价格,GDP代表出口目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REER代表中国与出口目的国汇率情况(间接标价法),akt代表产品及年份的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由此,可得:

(13)

而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是HS6产品层面的指标,为了测算HS4产品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本文对测量指标按照以下模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总:

(14)

随后,对已标准化的产品质量进行加总测算:

(15)

由此可得中国第t年出口到j国HS4层面的农产品质量数据squalityhs4jt(即lnQzl),其中,exporths4jt为中国t年出口到j国HS4编码产品的贸易额,exporths6jt为中国t年出口到j国HS6编码产品的贸易额,squality为中国第t年出口到j国HS6层面的农产品质量数据。

(2) 核心解释变量。为适应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中国一年内可能会发布多个版本的出口退税文库调整出口退税率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部分产品可能同一年份对应多个出口退税率,部分学者利用同一年最后一次发布的退税率作为测算指标(钱学锋等,2015),而刘怡和耿纯(2016)则利用本年平均出口退税率衡量。由于出口退税文库的编码为10位,CEPII数据库的产品编码为6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年度平均测算出6位编码的出口退税率,然后使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出t年中国某一种商品HS6所对应的出口退税率,其次参考钱学锋等(2015)的做法对指标进行处理。本文利用加权平均出口退税率作为衡量指标,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16)

其中,exporths4jt为中国t年出口到j国HS4编码产品的贸易额,exporths6jt为中国t年出口到j国HS6编码产品的贸易额,TShs6jt为t年对应的HS6产品出口退税率,由此测算出中国第t年出口到j国HS4产品的平均出口退税率TShs4jt。

(3) 其他控制变量。关税: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代理变量,Yue(2022)就贸易自由化(关税)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进行论述,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较低的关税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有利于高质量产品的升级。收入不平等:目的国收入不平等程度与该国消费者对质量产品偏好程度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其中,杜威剑和李梦洁(2015)验证了目的市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将抑制出口到该国产品质量的升级。本文选取的是最低40%的收入份额作为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指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中国在各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部分数据存在负值或者缺失时,说明当年不存在对外投资,统一作为0值处理。汇率:使用间接标价法,王雅琦等(2018)就人民币汇率与出口产品质量的问题已做出详尽的研究。农业生产率:目的地农业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当地对国外农产品需求,当生产率较低时,本土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当地要求。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时,将通过技术差距效应使得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下降。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农业生产率使用目的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即:目的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就业人口比值。城市化率:目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占比。互联网化:互联网用户数除以总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目的国GDP衡量。

(4) 数据处理及描述性统计。农产品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CEPII数据库HS1992的6位编码数据;出口退税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发布的《出口退税文库》,产品编码统一按照HS1992进行整理;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WTO-SPS数据库。本文通过匹配出口退税文库及CEPII数据库,筛选出农产品出口数据(6)本文借鉴商务部对农产品进行界定,根据HS两位编码,包括01-24以及其余部分农产品。,剔除空值及相关控制变量缺失的样本后,得到204个国别数据,最终通过测算得到产品-国别层面数据。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变动情况如图1及图2所示。

图1 中国出口到不同目的国农产品质量分布

图2 不同农产品种类的出口农产品质量

表2 描述性统计

图1汇报了中国历年出口到不同收入层次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总体上,出口农产品质量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出口到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农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自2013年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出口到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及低收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增速较快,正逐步与高收入国家水平靠近,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提升的新生动力。由此可见,中国出口到不同收入层次国家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由此推测,出口退税对出口到不同收入层次国家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而具体的研究结论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图2汇报了历年不同产品种类的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产品分类方法参考Chen(2006)的研究,其将农产品分为:动物产品、加工制成品、园艺产品、谷物产品及纺织原料产品。可以看到,不同种类农产品其出口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纺织类产品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出口动物产品及加工农产品的质量较高,且增长较为稳定。由此可见,中国总体农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动物产品及加工农产品质量的带动。近年来,随着出口退税率的提升,其对不同种类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又是如何,本文在后续的实证中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四、 实证分析

1. 基准回归及内生性检验

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检验,并在回归中固定了时间及产品效应。此外,本文通过依次添加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表3列(1)为只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系数显著为正,初步检验了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能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列(2)至列(6)是在引入核心解释变量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出口退税率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由此可以说明结果是稳健的。由此从宏观国别层面检验了假设1:出口退税率的提升有助于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表3 基准回归

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基本与预期吻合,关税上涨将抑制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与杨逢珉和程凯(2019)的研究结论一致。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关税上升将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上涨,利润的下降打消了企业升级出口产品质量的动力(杨逢珉和程凯,2019)。对外直接投资对总体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其验证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目的国收入差距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为正,说明目的国收入差距的减少有利于提升中国出口到该国的农产品质量,类似的结论在杜威剑和李梦洁(2015)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验证。而人民币升值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结论在王雅琦等(2018)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其中,王雅琦等(2018)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不仅总体上能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并且能通过促进低质量企业退出市场从而实现产品质量升级。

本文虽然已控制时间与产品层面的固定效应,以防止遗漏产品及时间层面上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对中国出口到目的国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但为了进一步解决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工具变量2SLS、迭代法及最大似然估计法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200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中明确表明,出口退税要以提升商品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当国际贸易条件较差时,中国将适当地提升出口退税率以应对恶化的贸易环境。而与出口退税最为相关的是产品税收政策,因此,本文将利用滞后1期的出口退税(刘信恒,2020)与增值税作为出口退税的工具变量(7)出口退税主要是依据产品划分,与单个目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相关(其他控制变量),即出口退税率的滞后项与出口退税率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又与其他控制变量因素不相关,这恰好满足了工具变量的选择条件(刘信恒,2020)。此外,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货物在国内已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进行退税。国家在出口退税比例设置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增值税的征收和管理的情况,当增值税调整时,出口退税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一般为同比例上涨和下调)。而且,张杰(2015)已检验了出口退税、税收及政府补贴是高度相关的。综上所述,增值税及滞后1期的出口退税可以作为一个与出口退税政策相关但不受其他外生变量影响的工具变量。因此,本文选取滞后1期的出口退税率及税收作为出口退税的工具变量。。

从表4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列(1)列(2)的工具变量回归均通过了Hausman检验,故可认为工具变量均为外生的。且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出口退税率的符号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通过变换内生性检验方法后,变量回归结果均未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只是相关参数存在微弱的变化,由此说明了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本文的核心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此外,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HS4产品层面的出口退税率。

表4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利用HS2产品层面的出口退税率替代HS4产品层面的出口退税率。回归结果显示,上调出口退税率仍然显著地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综上,本文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其主要结论不会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基于不同农产品种类的研究

由于不同种类农产品的技术投入存在差异,本文参考Chen(2006)对农产品的分类方法,将农产品分为:动物产品、加工制成品、园艺及谷物产品、纺织原料产品,由此检验成本变动对不同种类农产品规模及质量的影响。从表5中可以发现,出口退税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为:加工制成品>纺织原料产品>动物产品>园艺及谷物产品,而出口退税率上升抑制了园艺及谷物产品质量的升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加工制成品的技术及研发需求相对高于其他农产品,受成本制约程度也相对较高。此外,纺织原料产品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产品质量主要受限于工人熟练程度及机器设备,对成本变化的敏感程度略高于动物产品及谷物产品。园艺产品主要是作为中间型农产品,其同质化程度较高。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农业生产成本下降,可能进一步使得出口企业选择价格竞争,产品质量趋于下降趋势。因此,企业出口园艺产品时,普遍选择了价格竞争策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以进一步压低价格,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康振宇,2015)。

表5 不同农产品种类检验

3. 基于目的国收入效应的检验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收入国家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也不一样,Hallak(2006)验证了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更大。韩会朝和徐康宁(2014)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视角出发,研究发现,随着目的国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出口到该国的产品质量越高。因此,本文参考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将样本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国家。以此来探讨在目的国收入差异化下,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规模及质量影响是否仍然显著。

从表6结果中可以发现,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到不同收入国家农产品的质量均为促进作用,而随着目的国收入水平的提升,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逐渐递减。一方面,发达国家本身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较高,质量需求提升的潜力较小,因此,成本下降所带来的质量促进效应可能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低收入国家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本身较低,当农产品成本下降时,目的地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将随之上升。由此也说明了,对于出口困难、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企业或者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樊琦,2009)。

表6 收入效应检验(出口农产品质量)

4. 基于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地缘优势的研究

(1) 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措施视角的分析。由于各国对进口产品的限制措施有所差异,近年来,各国相继发布相应的非贸易措施以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输入。为了检验在非贸易限制情况下,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SPS-TBT数据(WTO数据库只汇总了2010年到2018年的数据),因此,关于SPS-TBT的研究统一使用2010-2018年数据。当中国某种产品受到其他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限制时(主要是SPS及TBT),则将该产品-国别数据记为受TBT-SPS通报,其余为未通报。从表7的列(3)列(4)结果可以看到,出口退税对已被通报的农产品质量影响显著为正,且促进效应大于未被通报的。

表7 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的检验

此外,为了考察目的国反倾销实施的影响,本文利用WTO数据库,将样本分为发起反倾销及实际实施反倾销。其中,当中国在第t年被k国发起了反倾销则为被发起反倾销,而与此区别的是,发起反倾销并不意味着实际实施,因此,当中国在被k国实际实施了反倾销则为被实施反倾销。从表7可以看到,无论中国是被发起或者是被实际实施时,出口退税率的上升均能显著地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且系数远大于总样本及TBT-SPS通报样本。由此可见,当目的地非关税管制加强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更为有效。

(2) 双边地理位置及便利化程度的分析。为了检验中国出口到目的地便利化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地理位置进行考察,将陆地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记为接壤,其他为不接壤。从表8列(1)列(2)结果可以看到,在考虑地理位置的因素后,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规模及质量提升的效果依然显著为正,其中,对于与中国地理接壤的国家,出口退税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地理位置上的接壤只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出口到目的国贸易便利化的程度,为了进一步考察贸易便利化程度带来的影响,本文根据目的国运输能力(8)该部分利用运输连通性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了目的国运输部门(船舶数量,集装箱承载能力,最大船只尺寸,服务数量以及部署集装箱的公司数量),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将高于平均值的记为便利化程度高,低于平均值则为便利化程度低。表8的结果显示,在考虑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因素后,出口退税的影响效果仍然为正,只是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随着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升,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越明显。从表8列(3)列(4)可以看到,与地理位置的结论相类似,随着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升,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表8 基于双边地理位置的检验

5. 基于目的国政治风险特征的研究

为了考察在不同目的国政治风险程度下,出口退税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该部分利用国际国家风险指南(ICRG)发布的政治风险数据,分值越高说明政治越稳定,风险越低。首先,通过测算各年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国家记为低政治风险国家,低于平均值的国家记为高风险国家。从表9中列(1)列(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对于高政治风险国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规模的正效应显著大于风险较低的国家。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高政治风险国家存在经济动荡,贸易不稳定性更高,中国与其之间的贸易也存在更大的阻碍,而出口退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目的国政治风险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当出口退税率提升时,更有利于中国出口到高政治风险国家,农产品质量提升。

表9 基于目的国政治风险及粮食安全情况的分析

此外,为了进一步探讨目标市场的粮食安全程度是否会对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效果产生偏差,本文利用FAO数据库的粮食安全指数,该指数越大,则表示该国粮食储备及发展较为安全(9)本文将该指数大于0的划分为目的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较高(较安全);小于等于0则认为,目的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较低(较不安全)。。该指数主要来源于全球治理指数中的政治稳定和没有暴力(指数),该指标从-2.5到2.5,越大则表示该地区政治越为稳定,FAO将该指标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

随后,在目的国的粮食安全程度差异化的情况下,探讨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影响的异质性。从表9的结果可以看到,对于较不安全地区,出口退税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与政治风险程度研究结论相类似。总体而言,当目的国动荡、政治不稳定时,实施利好的出口退税政策更有助于扩大对该地区的出口规模,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6. 基于双边关系特征下质量升级的研究

为了更加细致解释具体双边政治关系变化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与大国之间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分值区间为-9到9,分值越大说明关系越好,而分值大于3的时候表示双方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从表10列(1)列(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当中国与目的地双边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时,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且系数得到显著提升。而双边政治关系较差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当双边政治关系开始恶化时,尽管出口退税提升,双边都可能不进行贸易或者减少贸易,这并不利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以美国为例,2018年美国实施了301调查,严重阻碍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此时,中国提升出口退税率并不会对中美之间贸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仅对美国取消或者降低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定程度上可成为反制美国的一种贸易手段。

表10 基于双边关系下质量升级的研究

为促进中国与国际保持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习近平指出,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中共十七大更是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国更是在2020年达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随着贸易协定的快速推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并取得了有益的结论(李仁宇等,2020;杨勇等,2020;王明涛和谢建国,2019)。而在中国贸易协定缔结,贸易自由化程度上升的国际形势下,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又是如何?基于此,本文就中国与目的国是否达成FTA协定以及目的国是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讨论。

从表10可以看,无论是与中国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还是没有签署的目的国,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其中,出口退税率上升对出口到没有签署FTA国家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刺激作用更为显著。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本身所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能够带动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王明涛和谢建国,2019),这也导致出口退税率上升对出口到FTA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刺激作用略低。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结论也比较类似,出口退税率上升对非“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刺激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在制定相应的出口退税率时,可根据国别的不同而设定: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未签署FTA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更高的出口退税率)。

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当双边达成良好的贸易战略合作关系时,出口退税率提升仍然能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与此同时,中国应更多地关注没有达成贸易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家,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出口困难地区的出口退税力度,提升双边的贸易关系,从而逐渐促成战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出口退税的利好政策与双边战略合作达成是相辅相成的。

7. 基于出口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

为了检验出口退税如何通过改变出口行为,从而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将出口动态变化纳入到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中,依据出口动态可以将出口产品质量分解为四个因素(施炳展等,2013):第一,持续出口的国别-产品组合导致总体质量的实质性变化; 第二,持续出口的国别-产品组合间市场份额变动导致的总体质量变化; 第三,国别-产品组合新进入出口市场导致的质量变化; 第四,国别-产品组合退出出口市场导致的质量变化。

首先,本文参考施炳展等(2013)的研究对出口动态进行解释:以t年作为基准,若t-1年j产品对i国存在出口,而第t年j产品在i国仍然出口,则为持续性出口;而第t年j产品退出i国市场,则为退出;若t-1年j产品对i国不存在出口,而第t年j产品对i国存在出口,则为进入。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魏方(2019)的研究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CR分解:

KZLmt=∑i∈D∇Ki*kzlit+∑i∈D(Kit-Kit-1)*(∇kzli-∇kzlm)+∑i∈enKit*(kzlit-∇kzlm)-∑i∈exKit-1*(kzlit-1-∇kzlm)

(17)

其中,KZLmt表示t期总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与t-1期的差值,表示总体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变动情况。Kit为贸易关系i在t期出口农产品份额,Kit-1为贸易关系i在t-1期出口农产品份额,∇Ki为Kit与Kit-1的均值。kzlit为贸易关系i在t期出口农产品质量,kzlit-1为贸易关系i在t-1期出口农产品质量,∇kzlm为t期总体出口农产品质量与t-1期的均值。由于出口产品质量的二元分解需保持两年数据的连续性,因此,本文选取HS2国别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CEPII数据库HS6国别数据测算出HS2国别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变动情况。

从表11可以看到,出口退税对持续产品的质量影响显著为正;对新进入产品的质量影响不显著;对退出产品的质量表现同样为正。由此可见,出口退税主要通过维持产品持续出口及淘汰低质量产品驱动总体农产品质量的升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出口退税率上升有利于产品持续出口,从而带动总体出口农产品质量上升。随后,通过将持续驱动分解,可以分为内在质量及市场份额的驱动,影响效应仍然为正。由此说明了,出口退税率的上升能够通过带动市场份额的增加,从而带动质量的提升。

表11 出口动态行为的拓展研究

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进入驱动并不显著,一方面,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可能会降低市场进入的生产率门槛,从而导致低质量的新企业进入。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壁垒(SPS措施、TBN措施及关税等)的增强,使得高质量农产品由于成本上涨而无法正常销售,包括包装、研发及检测所需的成本等。但如果能通过政策降低企业的成本,那将使得原本受阻的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成为可能,王明涛和谢建国(2019)的研究表明,通过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这可能是出口退税对新进入农产品质量影响并不显著的原因所在。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退出驱动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出口退税率的上升能通过市场竞争效应迫使低质量农产品退出市场,从而促进出口到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提升。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目的国市场特征视角出发(国际消费者需求),利用2004-2018年中国出口农产品及出口退税数据,分析了出口退税对中国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检验了国内税收政策调整对国际农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影响,丰富了国内税收政策的研究视角,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国别差异化的设置提供了理论参考。此外,本文以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为例,在验证了“华盛顿苹果效应”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是现实存在(价格变动引致需求质量的上升)的同时,也对本文的假说1进行了论证(出口退税率上升导致国外消费者需求增加,带动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且出口退税实施效果受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影响)。

1. 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了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

出口退税率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不仅检验了国内税收政策对国际需求影响的有效性,而且验证了单位成本(下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为正,以此检验了“华盛顿苹果效应”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是存在的。研究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替换核心变量检验后仍然稳健。

2. 出口阻力越大,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越明显

基于国别异质性的研究发现,随着目的国收入水平的提升,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逐渐递减;而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规模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呈倒U型。此外,出口退税对受到SPS-TBT通报的农产品规模扩张及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未被通报的。

3. 双边政治关系恶化导致出口退税无效

基于目的国政治特征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政治风险系数及粮食安全指数较低国家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此外,当双边政治关系恶化时(处于良好以下),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4. 出口退税率上升容易导致园艺及谷物产品以低价竞争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基于农产品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不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为加工制成品>纺织原料产品>动物产品,而出口退税率对大宗农产品及园艺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5.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的择优汰劣功能

基于出口行为动态研究结果发现,出口退税率上升能通过促进低质量产品的退出以及持续出口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升级,但对新进入产品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也说明了,对于出口困难,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企业或者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都不只有一个目的导向,本文旨在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未来基于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出口退税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用足用好农产品扶持政策。在应对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引导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高质量发展。第二,避免以数量驱动带动出口。逐步减少或者消除园艺等中间农产品的出口退税,以此减缓中间农产品的价格竞争程度。第三,尝试实行出口退税国别差异化的设置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农产品退税机制的实用性。同样的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实行差异化退税,增加贸易管制苛刻国家的出口退税率。提升政治不稳定目的国的出口退税率,而当中国与双边政治关系较差时,出口退税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影响并不显著,此时应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对其形成反制措施,直至双边政治关系恢复良好。第四,发挥出口退税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带动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规模扩展及质量升级,针对性地扶持相关农业企业。第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恰当地利用出口退税政策以维持农产品持续出口及淘汰低质量农产品,从而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退税率产品质量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国家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超700种化工类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机电文化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2018年9月5日 财税〔2018〕93号)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