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医疗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
2023-08-08梁耀轩
梁耀轩
(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1 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现状
1.1 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
东莞市共33 个镇街(园区),根据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统计信息显示,2021 年全市已发证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3 770 家,其中医院12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9 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 251 家,呈现明显的综合性医院数量少,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多而散的分布特点,见表1。
表1 东莞市已发证医疗卫生机构统计表
1.2 医疗废物的产生情况
根据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9 年,东莞市医疗废物产生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在2.2%~7.9%;2020 年,我国进入特殊时期,涉疫医疗废物产生量剧增,但由于大部分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处于停诊状态,常规医疗废物产生量大幅减少,因此,2020 年医疗废物产生量与2019 年基本持平;2021 年,随着防控工作逐步向常态化发展,涉疫医疗废物产生量对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的冲击逐步显现,全年医疗废物产生量比2020 年增长38.3%,如图1 所示。
图1 2012-2021 年东莞市医疗废物产生量统计情况
1.3 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
目前,东莞市共建有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 家,由东莞市安德宝医疗废物环保处理有限公司(简称安德宝公司)采取BOT 的方式建设运营,负责全市医疗废物的统一收运、处置工作。该项目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共计30 t/d,2022 年9 月,安德宝公司通过技改的方式,将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至36 t/d,基本能满足东莞市非特殊期间医疗废物的处置需求。
2 存在问题
2.1 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扩建扩容迫在眉睫
特殊时期以来,东莞市医疗废物产生量大幅增加,已超出安德宝公司的最大处置能力,只能通过应急处置方式交由其他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或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鉴于当前防控工作已步入常态化阶段,涉疫医疗废物的处置将成为医疗废物处置的日常需求,且《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补齐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县(市)建立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的短板。因此,尽快提升东莞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2 受限于运营成本,短期实现医疗废物收运频次要求难度大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需对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收运频次达到每两天收运一次的要求。由于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营业时间较为灵活,导致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到达医疗卫生机构时,出现关门停业或下班停诊的情况,经常性“跑空车”的现象也极大地增加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运营成本及收运压力,致使收运频次难以达到管理条例的要求。
2.3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医疗废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收集管理。但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重要性,聘请一些年龄较大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医疗废物暂存间的医疗废物存放混乱、登记的台账不清,甚至还有的把生活垃圾混入其中[1],一定程度上给医疗废物的收运处置带来了影响。
2.4 部门间的医疗废物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东莞市医疗废物实行卫生健康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双重管理,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卫生健康部门主要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审批及指导医疗废物规范储存的前端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则侧重于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的末端监管。但是两个部门各自掌握的信息只能通过人工统计后共享,信息化管理程度低,部分信息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 工作建议
3.1 推动医疗废物处置二期项目建设,补齐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板
根据《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东府办〔2022〕45 号)的工作部署,需结合医疗废物增长趋势,适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补齐处置能力缺口。为此,鉴于目前东莞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处置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建议尽快推动医疗废物处置二期项目的建设工作,综合分析东莞市人口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医疗废物产生变化情况等,合理设置二期项目的处置规模[2],同时,充分考虑生产线检修停产、应急处置的特殊情况,增加一条备用生产线,确保在特殊情况下,医疗废物的收运处置工作仍能有序开展。
3.2 探索开展“双轨制”收运模式的试点,解决医疗废物收运频次难题
医疗废物收运不及时的难题,是各城市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3],查阅的资料显示,全国常见的医疗废物收运共可分为3 种“单轨制”收运模式,见表2。
表2 全国医疗废物收运模式统计表
可见,上述3 种“单轨制”的收运模式,各有优劣,很难完全解决医疗废物收运不足的问题。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云南楚雄州[5-6]等已开展多种收运方式组合的“双轨制”收运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此,建议结合东莞市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收运模式的优势,在部分医疗废物收运需求量较大的镇街先行试行开展“统一上门+小箱进大箱”或“统一上门+定时定点”的“双轨制”收运模式,并在试点成熟后,将相关经验推广至全市。
3.3 加强业务宣传指导,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
实践证明,医疗废物的规范性管理,是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提高群众认可度的有效措施,也是预防病毒传播、保障周边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议通过提升各层级医疗废物管理者的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的链条管理。一是丰富普法宣传形式。《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出台,对医疗废物的日常管理提出了系列要求,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针对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汇总,通过印发宣传单、制作动画视频、推送公众号信息等便捷方式,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力度。针对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问题,可定期邀请业内专家组织举行专题讲座,为现场参与的医疗卫生机构代表答疑解惑;三是强化日常监管的手段。通过在线监控、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执法工作的技术能力,对于存在非法转移处置医疗废物的行为,坚决采取“零容忍、全覆盖”的态度,依法进行查处,逐步形成有效的执法震慑作用。
3.4 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
针对当前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信息沟通难题,建议统筹生态环境及卫生健康部门的建设需求,合力搭建医疗废物管理平台,实现从“医疗卫生机构审批—收运合同签订—医疗废物产生—医疗废物收运—医疗废物处置—污染物排放”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达到实时监控、随时追溯的管理目的[7]。一方面,可以加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打通信息不畅的壁垒;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识别未签订收运合同、合同到期未续签、收运频次不足等线索,推送至执法部门核实,实现快速、精准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