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助力生物多样性
2023-08-0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9期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我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国土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95%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科学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让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得益于保护区数量和面積的不断增长,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濒危等级从“易危”降到了“近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增进人类福祉。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巩固已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定能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筑得越来越牢固。
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