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2023-08-08艾彩霞姚志勇郭兴帅凌成利
艾彩霞,姚志勇,郭兴帅,凌成利
(广东森霖造绿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20)
0 引言
外来入侵植物指的是在人类活动的背景下,既有可能因为有意的行为使得植物固有的生存区域发生迁移,也有可能因为无意的行为使得植物固有的生存区域发生迁移,并且,可能在自然的生态系统范围中建立种群,也可能在半自然的生态系统范围中建立种群,更有可能在生境范围中建立种群,同时,对于引入地域的生物多样性或产生一定的威胁,或带来一定的影响,或破坏一定的植物[1]。此外,外来入侵物种可以在资源以及人类干扰等综合作用下“作业”,因此,可短时间内在入侵地暴发[2-3],危害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所以,其成为继生境破坏后居于次席的威胁因素,其对于生物多样性有着比较严重的影响和作用[4]。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可能给区域带来直接的生态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为全球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5-6]。现阶段,随着国民旅游消费形式的转变,森林生态旅游的兴起,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逐渐增大,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广西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05°21′58″E—105°34′45″E,24°06′46″N—24°13′39″N),它的地理位置在百色市,它的具体位置在西林县境内,同时,一面相连那佐苗族乡,另一面相连足别瑶族苗族乡,面积约12458hm2。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中存在外来入侵植物的进入,但是具体入侵的物种和分布范围等入侵情况尚不清楚,本文拟通过对广西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样线调查,研究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等特点,希望笔者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保护区接下来的防控管理外来入侵生物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想法,并且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于2019 年8 月至2021 年4 月,对广西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保护区道路分布情况,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区间内沿海拔梯度,同时,紧密结合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进行样线的设置,并且密切观察和认真记录外来入侵的物种以及相伴相生的植物种类等,此外要用GPS 定位,记录物种的经纬度、海拔和周边生境。依据《中国入侵植物名录》[7]及采集标本专家鉴定确定外来植物的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入侵植物种类
广西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及危害程度如表1 所示。通过对保护区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保护区总体外来入侵物种的类型达到了28 科56 属66 种,其中这一类型的科占据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科的比例为15.22%、这一类型的属占据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属的比例为7.80%、这一类型的种占据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种的比例为4.92%,并且,既没有在蕨类植物中发现外来物种,也没有在裸子植物中发现外来物种。此外,从66 种外来植物种可以发现,有栽培种的数量达到了11 种,占外来植物种的16.67%。
入侵物种中以菊科最多,有14 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1.21%;其次为茄科、大戟科、苋科,分别有6种、5 种、4 种,分别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9.09%、7.58%、6.06%;物种数3 种以下的有藜科、落葵科、紫茉莉科、桃金娘科、锦葵科等。像是菊科以及茄科等,它们的种类组成要么等于3 种,要么大于3 种,同时,其中
的大多数不仅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而且生长的速度比较快、繁殖的周期比较短。特别是菊科的破坏草等,其种子的质量比较轻,并且其数量比较多,基本都是具冠毛。此外,由于它可以跟随风进行传播,或者以黏附的方式在其他物体上进行传播,因此其扩散的概率非常大,很多个地区都能受到其影响和作用。
2.2 入侵植物生活型
从外来入侵植物生活型角度来看,第一种以草本为主、第二种以藤本为主、第三种以灌木为主、第四种以乔木为主。同时,就66 种外来入侵植物而言,其中占据一半多的是草本植物,其种类数量达到了47 种,占比更是超过7 成,为71.21%;乔木植物6 种,占比为9.09%;灌木植物11 种,占比为16.67%;藤本植物2种,占比为3.03%。通过与灌木和乔木植物相比后可以得知,草木植物比前两者的生产周期都要短一些,但并不影响其具备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本植物更适应于受干扰的以及养分丰富的农业用地,此外,不断增加的经贸和旅游活动,大大加剧了外来植物传入的量度和强度,因而草本植物很容易成为主要入侵植物形成的“众矢之的”。
2.3 入侵植物原产地分布
对那佐苏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信息以传统的方法进行统计,就66 种外来植物而言,盛产于美国的数量达到了47 种,占比更是超过7成,为71.21%;同时,有8 种来源于欧洲,有5 种来源于非洲,有4 种来源于印度地区,占比分别为12.12%、7.58%和6.06%;其余的来自大洋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2.4 入侵植物的危害程度
由于外来入侵植物会对保护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可以将危险等级划分为3 个不同的等级:第一个等级指的是严重危害、第二个等级指的是中等危害、第三个等级指的是一般危害。从第一个等级角度来看,需要以分布宽广的区域作为保障,同时要有效控制增进生境后独立修复的环境;从第二个等级角度来看,不管对于生境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坏,但是防除的难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第三个等级角度来看,不仅一地都是危害,因此,也给一些企业造成了比较多损失[8]。通过表1 中数据分析,第一个等级在66 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只有4 种,第二个等级66 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只有6 种,第三个等级在66 种入侵植物中占据的数量高达56 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破坏草(Ageratina adenophora)、鬼针草(Bidens pilosa)、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等,以破坏草、鬼针草危害最为严重,分布范围最广,在保护区的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常见于荒地、路边、耕地、林缘、灌草丛、人工林以及部分疏林地。中等危害的有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等,其中一些为危害等级高,经调查但暂未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一般危害的有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等,在保护区分布范围一般较小,常见于荒地、村边或路旁。
3 讨论
3.1 种类及分布特点
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是菊科等种类,并且与其比较强的繁殖能力有着直接相关的关系。同时,很多外来入侵植物都产自热带美洲,一方面是因为入侵地域和原产地域有着大致相同的纬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地域和原产地域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此外,其他重要外来入侵植物有破坏草(Ageratina adenophora)等。
3.2 防治及管理建议
目前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没有对本地结构完整等生物林造成比较严重的入侵危害,但是不可忽略其隐性危机,尤其是做好相应的预警以及防治工作。具体而言,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和相关的教育;要在引种等活动开展时,对于不是本地的植物等进行必要的检疫;要对有害植物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价;要对区域内的每一个威胁性物种进行全天候的监测,防止其肆无忌惮的入侵和蔓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