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2023-08-08舒,蔡

皮肤病与性病 2023年2期
关键词:浅表单发多发性

伍 舒,蔡 梅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101)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起源于表皮基底层及其附属器,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回顾性研究发现,1420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BCC 占30.5%,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皮肤恶性肿瘤[1]。BCC 生长缓慢,一般在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尽管恶性程度低,晚期仍可发生侵袭性转移[2];皮损好发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局部侵袭易导致毁容性损害,因此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临床上BCC 多为单发,多发性BCC 较少见,国内报道的418 例BCC 中,多发性BCC 仅11 例,占2.6%[3]。或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的原因,多发性BCC 的临床特征存在争议,其生物学特征与单发性的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4]随着皮损数目的增加,多发性BCC 更易表现为浅表型,易发生在躯干部位,也有研究显示[5]多发性BCC 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结节溃疡型多见。多发性BCC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与其他多种皮肤疾病的皮损表现相似,因此误诊及漏诊常见,导致皮损持续侵袭性生长,就诊时间晚,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其转移风险及术后复发率,对处于颜面部位的BCC 术后外观影响更甚。多发性BCC 的临床及病理分型与单发性BCC 无区别。由于病例数少,国内外关于多发性BCC 病例的报道及相关研究较少,其病因或许更加复杂。本文就多发性BCC 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与危险因素

在临床上BCC 单发多见,多发少见。BCC 发病与长期紫外线辐射、化学物质、射线辐射、病毒感染、砷暴露等相关[6]。而多发性BCC 的病因更加复杂,目前暂未有定论,或许与单发性BCC 病因相关性更加明显[7],亦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①年龄和性别:BCC 主要发生于老年人,70 岁为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在多发性BCC 的病例报道中,患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多数为中青年男性。②种族与肤色:在既往的报道中,BCC 在白种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种[9]。在国内报道的418 例BCC中,多发性BCC 仅11 例,占2.6%[3]。而美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随访的1419 名BCC 患者中,有662 例患者发展为多发性BCC,占46.7%[4],远高于国内发病率,浅肤色对于多发性BCC 的危险性或远高于单发性BCC,对于首诊为单发性BCC 的浅肤色患者需加强随诊,警惕多发性BCC 的发生。③紫外线暴露: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增加罹患皮肤恶性肿瘤的风险。多发性BCC 最常见的皮损部位仍处于头面颈部暴露部位[4],国内多发性BCC 病例报道有长期紫外线暴露史的病例占一半左右,长期紫外线暴露或许与多发性BCC 的发病更密切相关。④化学物质及射线辐射:有暴露于肼中导致的多发性BCC,如Aigner[10]报道1 例68 岁的男性患者,在蒸汽发电厂工作,长期暴露于肼中长达10 年,手臂和面部出现了多发性BCC。在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中,因使用X 射线治疗原发疾病而导致的多发性BCC 占相当一部分。Stante 等[11]报道1 例35 岁霍奇金患者在接受60Co 照射15 年后,在照射区域出现了多发性BCC。因长时间接触化学毒害物质及长期的射线照射是BCC 的高危因素,但其所导致的多发性BCC也不在少数,对于单发性BCC 有类似病史的,或会进一步发展为多发性BCC。⑤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导致的多发性BCC 都有病案报道[12-13]。⑥免疫缺陷:多发性BCC 患者中,均有合并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内脏恶性肿瘤的病例报道,表明多发性BCC 与原发基础疾病导致的免疫缺陷相关[14]。⑦基因及遗传:BCC 有多发性亚型存在[15]。有文献报道[16-17]BCC数量与谷胱甘肽S 转移酶及细胞色素P450,高度表达HLA-DR1 与TNF 基因位点多型性相关,是一系列危险基因组合的结果。⑧慢性损伤:多发性BCC与慢性损伤相关。Brouard 等[18]报道一65 岁女性患者耳针治疗后耳垂出现了散发性BCC。

2 临床与病理特点

2.1 临床特点 BCC 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特别是眼眦、鼻部、鼻唇沟和颊部,病程发展缓慢,损害多为浅表性皮疹。相关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多发性BCC 最常见的部位是头面颈部等暴露部位,但相比较于单发性BCC,发生于躯干部位的皮损占比大大增加[4]。多发性BCC 临床类型与单发性BCC 相似[19]:①结节溃疡型:质硬的小结节,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中央可形成溃疡,围绕珍珠样隆起边缘。②色素型:外观与结节溃疡型相似,皮损见不均匀黑褐色至深黑色色素沉着,边缘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③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局限性硬化斑块,表面平滑,边缘不清,呈灰白色至淡黄色。④浅表型:红斑或脱屑性斑块,边界清,其上可见浅表糜烂、溃疡。⑤其他罕见类型。其中结节型及硬化型最常见于头面部暴露部位,而其他病理类型多见于躯干及其他身体部位[3]。单发性BCC 最常见的类型为结节型,最常见部位为头面部,而据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皮损数目的增加,多发性BCC 更可能表现为躯干部、浅表型[4]。多发性BCC 的研究中,浅表型BCC 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非暴露部位,常见于背部、四肢等躯干部位,表现为数个红斑或脱屑性斑片[19]。

2.2 病理特点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多发性BCC 诊断及鉴别的金标准。多发性BCC 与单发性BCC 在组织学类型上一致,一般分以下8 种[20]:①浅表型:瘤体表浅,与表皮相连,自表皮下呈芽蕾状侵入真皮。②结节型:瘤体一般较大,位于真皮内,可不与表皮相连,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与周围组织收缩间隙明显。③结节囊性型:瘤体内可见大的囊腔。④微小结节型:由无数个小的结节组成。⑤腺样型: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似腺体结构。⑥色素型:肿瘤为结节型或浅表型,肿瘤细胞内有较多的色素颗粒。⑦硬化型:肿瘤呈条索状,形状各异,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⑧纤维上皮瘤样型:自表皮向真皮内生长,相互连接成网状。

3 诊断进展

多发性BCC 的辅助诊断方法除了皮肤组织病理外,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作为非入侵性检查,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皮肤镜通过光学放大皮肤组织,能够有效地鉴别多发性BCC[21]。RCM 具有高分辨率,能在术前及术中对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边缘进行描述,可辅助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术后随访[22],联合皮肤镜检查可帮助判断多发性BCC 的亚型[23]。OCT 可结合RCM,弥补其深度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24]。HFUS 具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对不同的皮肤肿瘤做出诊断。在Wang 等[25]的研究中,HFUS 可检测到微小不可见BCC 病灶,对于多发性BCC 或有早发现的意义。DL 来源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一定数目的皮损图片,辅助诊断多种皮肤疾病,提高多发性BCC 的诊断正确率[26]。

4 诊断与鉴别

4.1 诊断 ①临床诊断[19]:皮损早期为表面光亮的圆形斑片,周围见珍珠样隆起边缘,表皮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雀斑状小黑点。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丘疹或斑块。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糜烂、浅表溃疡。发育成熟的损害见上述临床类型。②病理组织诊断[19]:特点为不对称,可与表皮相连,瘤块边缘细胞排列成栅栏状,中央无一定排列方式。肿瘤细胞核大,卵圆形或长形,胞质少,细胞之间无细胞间桥。其胞核与表皮基底细胞类似,核有丝分裂象极少见。瘤块周围可见收缩间隙、黏液变性等。BCC 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9%[27],多发性BCC 误诊率略高于单发性BCC,或与其临床少见、皮损表现丰富相关,导致其就诊时间晚于单发性BCC,溃疡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

4.2 鉴别 多发性BCC 容易被误诊为皮脂腺增生、角化棘皮瘤、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等良性病变,特别是同一例患者合并多处不同临床表现的皮损的情况下,病理组织学检查尤为重要。脂溢性角化病与多发性BCC 临床表现相似,误诊最多,其病理亚型多,但病理特征为假性角囊肿[28]。浅表型BCC 在临床常表现为有少许鳞屑的淡红色斑片,易误诊为日光性角化病,但日光性角化病病理见交替的角化不全及角化过度。色素型BCC 与色素痣临床鉴别困难,但病理中色素痣可在真皮中见大量痣细胞,结合皮肤镜可提高诊断[29]。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与多发性BCC 病理鉴别困难,病理特点均为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及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为特征,但毛发上皮瘤的基底细胞呈分叶状排列,由2 层或2层以上基底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条索以及乳头状间叶性小体形成,瘤体与周围组织见少见收缩间隙;BCC的基底细胞有一定异型性,瘤细胞与周围间质之间常见明显的收缩裂隙,无毛球或毛乳头结构[30]。某些系统性疾病也会表现为多发性BCC。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又称Gorlin 综合症,皮损可表现为多种类型的多发性B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合并皮肤以外的并发症,如牙源性角化囊肿、掌跖坑状凹陷、颅内多发钙化、骨骼异常、先天畸形、神经症状等[31],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基因检查可以鉴别。

5 治疗

目前多发性BCC 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①手术治疗:多发性BCC 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常规手术切除和Mohs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Mohs 显微外科手术结合组织病理,在肿瘤清除彻底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兼顾了美容方面的需求[32]。手术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实际大小超出肉眼所见 范围[33],而Mohs 显微外科手术能彻底清除肿瘤边缘,对于面部肿瘤及侵袭性的亚型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张舒等[21]报道的7 例多发性BCC 患者接受Mohs 显微外科手术后,随访1—2 年均未复发,说明Mohs 显微外科手术对于多发性BCC 或有降低术后复发率的作用。②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电灼、冷冻、激光、光动力学疗法、放疗、化疗、免疫调节剂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等。非手术治疗相较于手术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美容效果好。头面部血运丰富,对于放射线敏感度较高,对于不能耐受的老年患者和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可以单独运用放射疗法或结合手术治疗,降低复发率。多发性BCC 中,因其皮损边界不清术后易复发,非手术治疗疗效好,近年来多推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浅表型的首选治疗方法[34]。Cao D 等[35]报道的一名老年男性患者,手术病检提示4 处切缘残留,进行2 次PDT 治疗后,随访2 年无复发。PDT 联合手术,能有效弥补手术切除范围不足,PDT深度有限的缺点,减少患者的创伤,并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新型靶向药物Vismodegib 是治疗多发性BCC 中是第一个可口服的靶向药物,但相关研究表明超过30%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痉挛,脱发,消化不良(味觉障碍),体重减轻和疲劳;25%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36]。相关研究表明PDT 联合Vismodegib 治疗或许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特别是对于外眦、上颚、鼻部等难以治疗的部位,还可以实现更好的美容效果[37]。5%氟尿嘧啶(5-FU)软膏和5%咪喹莫特软膏可用于低风险浅表型BCC 的治疗,且治疗后不留瘢痕、美容效果好[38]。

从现有的研究中看,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仍是多发性BCC 的重要病因。多发性BCC 诊断、治疗面临较多临床难题,尤其对于黄种人,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形态多样,与其他多种皮肤疾病的表现相似,说明其不同于单发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导致其误诊漏诊多,出现延迟治疗常导致多发性BCC 进展至晚期,增加转移风险,手术效果不佳,术后易复发率增高。而对于初诊为单发性BCC 或多发性BCC 的患者,且合并高危因素,需加强随访,警惕原部位皮损复发,并对其他部位的新发皮损密切观察,做到对于多发性BCC 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理想的美容效果。

猜你喜欢

浅表单发多发性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保护措施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1HMRS在鉴别脑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中的应用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益气定眩饮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气虚血瘀型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