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汉墓出土陶井研究

2023-08-07王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王澂

摘 要:陶井作为模型明器之一,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汉墓,其制作水平、形制特征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关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为例,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分析了山西地区汉代陶井的演变规律,构建起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发展演变框架。再将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陶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地陶井的异同点,从而试图探讨山西陶井的来源问题,为山西地区汉代墓葬模型明器研究提供有益成果。

关键词:山西地区;汉代墓葬;陶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27

0 引言

陶井最早出现在徐州地区年代为西汉早期的汉墓中,如徐州凤凰山西汉墓M1、徐州后楼山西汉墓等。此后全国其他地区相继在墓葬中发现陶井,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的汉墓中有大量发现,且这一时期制作水平总体较高,造型精美,是陶井随葬最为繁荣的时期。东汉末年以后,除个别地区以外,陶井随葬逐渐衰落,此时的陶井随葬不再是主流。陶井作为生活类模型明器的一种,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对山西地区陶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当地模型明器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还可以以此来还原汉代当地人们的生活样貌,对汉代社会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出土概况

山西地区在汉代时期比较复杂。汉代,山西地区设置有多个郡,其中有些郡的郡治在山西境内,如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等;有些郡的郡治不在山西境内,如代郡、云中郡等;此外还有西汉时郡治不在山西境内,东汉时郡治转移到山西境内的,如西河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也不尽相同。例如,河东郡“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①,太原郡、上党郡“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②,雁门郡“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③。从考古学文化来看,河东郡等地因靠近中原,其墓葬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大致相同;而雁门郡等地因远离中原、靠近边疆,汉代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多次侵入这片地区,侵入的同时带来的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因此这里的汉墓除了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少数民族墓葬文化的影响。

尽管山西各个地区考古文化不尽相同,但汉代陶井在山西各地都有所发现。目前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阳泉、临汾、长治、运城等地经过考古发掘的汉墓中部分墓葬有陶井出土。大同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广灵北关汉墓④;朔州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1982年开始发掘的秦汉墓群中的部分汉墓⑤、山阴新广武东汉墓⑥;忻州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原平北贾铺东汉墓葬⑦、忻州市田村东汉墓⑧;吕梁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孝义张家庄汉墓⑨、中阳西坡汉墓⑩、吕梁环城高速离石区车家湾墓地M20k、离石马茂庄村汉墓l、离石东汉画像石墓m;太原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太原开化墓群部分汉墓n、太原西南郊汉代墓葬o、太原市晋源区乱石滩汉墓M676p;阳泉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马家坪东汉墓葬群部分汉墓q;临汾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侯马市虒祁墓地M7019r、侯马西汉墓90HOM2s、天马—曲村遗址墓葬M3t以及M6205等三座汉墓u、侯马乔村M5001东汉墓v以及M7229等八座汉墓w、侯马地区1956年至1958年发掘的部分汉墓x、1989年至1990年清理的三座侯马东汉墓y、晋南曲沃苏村汉墓z;长治发现的陶井有1980年长治县西池乡申川村村民取土时发现的汉代陶井;运城出土有陶井的汉墓有垣曲上亳墓地汉墓、北赵引黄工程万荣庙前墓葬M5、永济上村东汉壁画墓、夏县王村东汉墓地部分汉墓。

2 山西汉墓出土陶井型式划分与分期

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情况已如上述,对陶井进行整理研究,按照陶井有无井架将其分为两型。

A型,无井架,根据陶井井口形状分为三式。

Ⅰ式,方口。陶井井身形制既有圆筒形,也有方形。直口微敞,口沿宽平,方唇,部分陶井口沿处有小孔,原先可能安装有井架。直腹。平底,部分陶井无底,井身为圆筒形者底部为圆形,井身为方形者底部也为方形。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等,陶井素面,部分陶井施釉。部分陶井有汲水瓶、辘轳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山西侯马市虒祁墓地M7019∶5。

Ⅱ式,圆口。陶井井身均为圆筒形。口部微敞,折唇,部分陶井口沿处有小孔,原先可能安装有井架。腹部略微斜直,口径大于等于底径。平底。陶质有泥质灰陶等,陶井素面,部分陶井饰彩。该式井大部分有水桶、水斗、滑轮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山西朔县秦汉墓GM159∶1。

Ⅲ式,“井”字形口,此式井仅在忻州地区有发现,其他地区未见。直口或口部微敛,口部向外延伸形成“井”字形口沿,应为陶井的井栏部分,口沿部分没有小孔。圆筒形井身,直腹。平底。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等,陶井素面,无施釉或饰彩。没有发现如水桶、水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忻州市田村东汉墓M92∶21。

B型,有井架,根据陶井井身形制不同分为四式。

Ⅰ式,筒形井或方形井,此式井井身部分形制既有筒形,也有方形,腹部为直腹或斜直腹。平底,井身为圆筒形者底部为圆形,井身为方形者底部也为方形。口沿向外延伸形成宽沿以安装井架,部分井沿向外延伸形成“井”字形口。井身上部为井架与井亭,井架有拱形井架與梯形井架两种,部分井架两端装饰有龙首。此式井大部分井架之上为井亭,仅有个别只有井架无井亭,井亭顶部有两面坡形与四面坡形,顶面起瓦垄,个别井亭内有辘轳。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等,陶井井身素面,部分陶井施釉。部分陶井有汲水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太原晋源区乱石滩汉墓M676∶2。

Ⅱ式,束腰型井,此式井井身部分均为筒形,敞口,束腰,腹部直径小于口径与底径。平底。口沿向外延伸形成宽沿以安装井架。井身上部为井架与井亭,形制与B型Ⅰ式类似,井架有弓形井架与梯形井架两种,部分井架两端装饰有龙首。绝大部分陶井井架之上有井亭,井亭顶部为四面坡顶,顶面起瓦垄,多数井亭内有辘轳。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等,陶井井身素面,部分陶井施釉。部分陶井有汲水瓶、陶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天马—曲村秦汉墓地M5221∶1。

Ⅲ式,盂形井,仅1件,直口,井沿宽平,口径等于底径。平底。井身上部为井架,井架梯形,井架上部有辘轳。陶质为泥质灰陶,陶井素面。无水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原平北贾铺东汉墓葬M1∶14。

Ⅳ式,喇叭形井,仅1件,敞口,束颈,腹部斜直,口径稍大于底径。平底。口沿向外延伸形成宽沿以安装井架。井身上部为井架与井亭,井架为梯形井架,井架两端有龙首,龙首头向下。井架之上为井亭,井亭顶部为四面坡顶,顶面起瓦垄,井亭内有辘轳。陶井施绿釉。无水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标本如侯马东汉墓M1∶11。

根据以上所划分的类型,结合墓葬年代与器物组合,将山西地区陶井分为四期。

第一期,西汉早期。这一时期出现A型Ⅰ式井,但发现数量极少,仅有1件,口沿上有小孔。

第二期,西汉晚期。西汉早期之后,即西汉中期未有陶井发现,直到西汉晚期墓葬中才继续有陶井出土。A型Ⅰ式井此期继续存在,口沿处仍有小孔;出现A型Ⅱ式井。

第三期,新莽时期至东汉初期,此时期的A型Ⅰ式井,除了口沿上有孔的井继续存在发展外,出现了口沿无小孔的方口陶井和有釉陶井;A型Ⅱ式井继续发展,开始在陶井外壁饰彩,口沿上有孔;B型Ⅰ式井出现,但数量极少,仅有1件。

第四期,东汉中晚期,此时期为山西地区陶井最为繁荣的时期。A型Ⅰ式井在此期仍然存在,但数量极少,仅有1件,数量比前一期少,说明此式井正逐渐衰落;A型Ⅱ式井消失不见;出现A型Ⅲ式井。此时期为具有井架与井亭陶井出现最为集中的时期,B型Ⅰ式井较上期大为增多,且有釉陶井出现;B型Ⅱ式井、B型Ⅲ式井、B型Ⅳ式井此时期也全部出现,形制如前文所述。

综上所述,山西地区陶井最早出现于第一期,但此时期陶井数量极少,且此后的西汉中期有中断,未发现有陶井出土,直到第二期陶井才又出现,所以山西地区陶井的萌芽时期应为第二期,即西汉晚期。第二期陶井均为无井架与井亭的陶井,说明山西地区陶井最初是以无井架与井亭陶井为主流的。但由于部分陶井有小孔的存在,因此不能排除这些陶井曾经安装有井架的可能性。直到第三期,即新莽时期至东汉初期,这段时期出现具有井架与井亭的陶井,但数量极少,为这一类型陶井的萌芽时期。直到第四期,即东汉中晚期,此时期山西地区出土陶井数量多,除A型Ⅱ式井消失不见以外,其他各型式井都有发现,且此时期具有井架与井亭的B型井数量比无井架井亭的A型井数量多,是B型井发展最快的时期。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分期演变如表1所示。

3 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与周边区域比较

3.1 与河南地区汉墓出土陶井比较

河南地区特别是洛阳是两汉时期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东汉时期在此定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地区陶井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期,东汉时期尤其流行,其陶井型式多样、制作精美,是汉代陶井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陶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关于河南地区陶井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董清丽的硕士论文对整个河南地区陶井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先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分期,然后将整个河南地区划分为豫东地区、豫西南地区、豫中地区、豫西地区以及豫北地区,对不同地区的陶井进行了论述。

河南地区陶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的形制。举例来说,河南南阳市永泰住宅小区汉墓出土陶井M137∶8,筒形井,折沿,直腹略弧,平底;河南南阳蒲山汉墓出土陶井M1∶2,圆筒形,口沿宽平,陶质为泥质灰陶。这两件陶井形制与山西汉墓出土A型Ⅱ式井类似,且这两墓经推断为新莽时期或东汉初期墓葬,山西地区A型Ⅱ式墓最早出现于前文划分的第二期,因此两地区该类型井年代较为接近,南阳地区流行无井架与井亭的圆筒形陶井,山西地区汉墓出土此类陶井可能与此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山西地区此类井部分陶井有孔,而上述两件河南汉墓井无孔,因此两地陶井总体相似,但细节上仍存在差别。但并非所有A型井都受到河南地区陶井影响,洛阳五女冢汉墓出土陶井IM461∶4,为一方形井栏,口部与井身形制均为方形,从形制上看与山西地区汉墓A型Ⅰ式井相似,但五女冢汉墓陶井实为一井栏,非井身,而山西该类型井为井身部分,这是最大的不同之处。且此井口沿略微呈“井”字形,四面模印有图案,这与山西A型Ⅰ式井也不相同。尽管西汉中期山西陶井出现中断,但西汉早期已经出现陶井是不争的事实,而河南地区陶井出现年代要比山西地区晚,因此此类井与河南地区联系较小。另外,如果说“井”字形口沿与A型Ⅲ式井相似,也仅是口沿相似,山西A型Ⅲ式井井身均为圆筒形,而河南地区“井”字形口沿者井身为方形,因此此式井两地也有区别。但山西地区汉墓出土的具有井架与井亭的B型井,在河南地区具有井架与井亭的陶井中也能找到与之类似的类型,如河南焦作白庄M51∶29、新乡市五陵村战国两汉墓M67∶2、辉县赵庄墓地东汉墓M43∶12等。从河南地区井架井亭的构造来看,井架有拱形井架与梯形井架等类型,井架之上设置井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西地区B型井的井架与井亭形制,且河南地区部分陶井井架两端为兽首状,这与山西地区部分井架两端装饰有龙首的汉代陶井相似。

綜上所述,河南地区汉墓出土陶井对于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影响较大,山西汉代陶井可能是受到河南陶井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山西汉代A型Ⅰ式井与A型Ⅲ式井则与河南地区存在不同之处,这两式井可能另外受到其他地区影响或为本地独特的陶井类型。

3.2 与关中地区汉墓出土陶井比较

关中地区在两汉时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特别是西汉时期,西汉政权在长安定都,关中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力也较强。东汉时期随着都城的东移,关中地位稍微降低,但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中地区早在西汉早期就已出现陶井,但西汉时期关中地区陶井数量少,关中地区汉墓真正流行随葬陶井是在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出土陶井的墓葬数量多,陶井制作精美,但形制单一,均为带有井架的陶井,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才出现无井架与井亭的陶井。

与关中地区相较,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数量上不如关中汉墓出土陶井多,但形制比其丰富。关中地区最早发现的陶井年代为西汉早期,但数量极少,仅有1件,在这一点上与山西地区情况大致相同。但该井出土于汉景帝阳陵从葬坑,是用于皇家陵园的随葬用具,规格高。该井为筒形井,圆口,口沿向外延伸形成方板,形制上与山西地区最早发现的那件陶井不同,且与山西A型Ⅱ式井形制也不尽相同。但该井口沿向外延伸的方板中有小孔,该特征与山西地区最早发现的那件井有相同之处。关中地区除了这件井外,魏晋时期之前,再没有发现不具有井架与井亭的陶井,因此山西地区的A型井并没有受到关中地区的影响。但关中地区的具有井架与井亭的陶井,如西安清凉山汉墓M4∶19、M10∶17,西安北郊汉墓M1∶33,咸阳杨陵区汉墓M20∶14等,其形制与山西汉墓B型Ⅰ式井相似,井身部分为筒形井或方形井,井架有拱形井架与梯形井架两种,井架之上有井亭,井亭顶部有两面坡形与四面坡形,顶面起瓦垄,个别井亭内有辘轳,部分陶井附有水瓶等与之配套的汲水工具,但没有发现关中汉墓陶井井架两端装饰有龙首,与山西地区部分B型Ⅰ式井不同。然而关中地区的井身总体来说单一,没有发现与山西地区类似的B型Ⅱ式、Ⅲ式、Ⅳ式井,说明除B型Ⅰ式井两地可能存在有交流与传播外,其他各式井均没有受到关中影响。

综上所述,山西地区B型Ⅰ式井可能有受到关中影响,其他型式井与关中地区存在差异,可见关中地区陶井文化对于山西本地陶井的影响要比河南地区陶井文化对山西陶井的影响低。

4 结语

陶井是汉代墓葬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其分布地域广、出土数量多,是汉代随葬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陶井所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生活文化,生動地表现了墓主生前与水井有关的生活场面。随葬陶井的原因除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以外,汉代人们对于水井存在一种特殊的观念,表现了汉人对于水井的敬畏之心,汉代水井祭祀也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中,因此这也可能是随葬陶井的部分原因之一。

山西汉墓出土陶井数量上不如河南地区与关中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本地的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但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形制较完备,这是关中地区汉代陶井所不具备的。根据上文分析山西汉代陶井主要受到河南地区影响,大多陶井能在河南地区找到与之相似的类型,同时山西本地也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陶井形制,说明山西地区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的同时具备本地鲜明的文化特点。

注释

①②③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8-1656.

④张志忠,刘俊喜,高松.山西广灵北关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4-18,97,1.

⑤信立祥,雷云贵,屈盛瑞.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6):1-52,98-103.

⑥海金乐,畅红霞,王晓毅,等.山阴新广武汉墓发掘报告[J].三晋考古,2006(00):286-296.

⑦海金乐,张崇宁,畅红霞,等.原平北贾铺东汉墓葬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2006(00):262-285,401-402.

⑧郭银堂,任青田,李培林,等.忻州市田村东汉墓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2006(00):250-256,400.

⑨解希恭.山西孝义张家荘汉墓发掘记[J].考古,1960(7):40-52,3-4.

⑩乔晋平,孔令忠.山西中阳西坡汉墓彩绘画像石[J].文物世界,2016(1):11-13.

k范文谦,李海龙,肖志明.吕梁环城高速离石区阳石村墓地与车家湾墓地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2012(00):404-429,623-639.

l商彤流,董楼平,王金元.离石马茂庄村汉墓[J].文物季刊,1995(4):1-9.

m商彤流,刘永生.山西离石再次发现东汉画像石墓[J].文物,1996(4):13-27.

n马昇,郎保利,常一民,等.山西太原开化墓群2012~2013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5(12):23-45.

o代尊德.太原西南郊清理的汉至元代墓葬[J].考古,1963(5):264-269.

p常一民,王普军,王凌雪,等.太原市晋源区乱石滩汉墓M676发掘简报[J].文物世界,2016(5):17-20.

q郗满祥,郗承民,韩利忠,等.阳泉市马家坪东汉墓葬群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2006(00):239-249,400.

r范文谦,田建文,谢尧亭,等.山西侯马市虒祁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4):41-59,99-103,2.

s李永敏,谢尧亭.1990年山西侯马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7):43-51.

t刘绪,徐天进,罗新,等.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J].文物,1993(3):11-30.

u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29-1030.

v李永敏,张元成.侯马乔村M5001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2(2):22-27,64.

w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5.

x杨富斗,张守中.侯马地区东周、两汉、唐、元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59(6):47-49.

y谢尧亭.侯马发掘的三座东汉墓[J].文物季刊,1992(3):23-32.

z张文君,卫新民.晋南曲沃苏村汉墓[J].文物,1987(6):61-68.

王进先,朱晓芳.长治县发现“猛国都尉”银印等汉代文物[J].考古,1989(3):279.

李永敏.垣曲上亳墓地发掘东周、汉代墓葬[J].文物世界,2003(2):12-14.

钟龙刚.北赵引黄工程万荣庙前墓葬发掘简报[J].三晋考古,2012(00):450-456,643-647.

运城行署文化局,永济市博物馆.山西永济上村东汉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季刊,1997(2):5-1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J].文物季刊,1995(1):5-13.

董清丽.河南汉墓出土陶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付建刚.河南南阳市永泰住宅小区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21(5):21-24.

梁玉坡.河南南阳县蒲山汉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1(4):20-30.

李虹.洛阳五女冢新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11):4-19.

韩长松,刘勇,李小龙,等.河南焦作白庄M51汉墓发掘简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7):6-21.

赵争鸣.河南新乡五陵村战国两汉墓[J].考古学报,1990(1):103-135,148-155.

陈伟,周赟,王仁芳,等.河南辉县赵庄墓地东汉墓发掘简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1):49-78.

简七一,郭淑霞,屈荣,等.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J].文物,1992(4):1-13,98-102.

张小丽,郭昕,曹小平,等.西安清凉山两座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博,2019(3):3-11,2.

张小丽,宁琰,呼安林,等.西安北郊两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博,2018(2):13-24,2,113.

孙德润,贺雅宜.咸阳市杨陵区秦、汉墓葬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6(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