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3-08-07刘广平利艳芬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

刘广平 利艳芬

“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刘广平  利艳芬

摘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合适的抓手和路径。学校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吴维泰纪念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构建“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探索出育人的新途径,通过“寻根”“访古”“赏花”“品味”“追梦”五大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研学实践、合作探究中夯实人文底蕴,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构建;研学实践;育人途径

作者简介:刘广平(1975—),男,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

利艳芬(1980—),女,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吴维泰纪念小学。

一、课程背景——传承文化担责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

2017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千年花乡——陈村历史文化知多少”调查发现,学生对陈村本土文化知之不多,对地理常识、历史故事、先辈事迹、蒙学经典《三字经》以及花卉知识等都是一知半解。能说出陈村地理位置的学生只有41.53%;清楚陈村名字由来的学生只有39.43%;读过《三字经》的学生有94.81%,但是知道《三字经》作者“登洲先生”区适子的学生只有55.25%;绝大多数学生都吃过陈村粉,但是能说出陈村粉创始人和店铺名称的学生只有33%;学生参观访问过的陈村研學旅行基地中,“花卉世界”为榜首,“三字经文化馆”“紫阳书院”“朱氏始祖祠”等文化场馆则很少有学生涉足。

水有源,木有根,乡土文化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依恋。缺乏对家乡的认知和了解,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从何谈起?“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因此,我校立足乡土文化,构建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让学生传承文化,体验生活,动手实践。课程激发了学生热爱陈村的情感、担当责任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区域文化自信。

二、课程主题——爱上陈村做主人

“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立足地域文化,以陈村镇“千年花乡”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寓教育于研学游历、研究性学习之中,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观察记录、统计分析、设计制作、宣传推广等多项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习得必要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本课程地方特色浓厚,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较强,文化价值高。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将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包括“寻根”“访古”“赏花”“品味”“追梦”五个模块(见图1)。每个模块的活动都是育人的载体[1]。

图1  课程设计理念图

三、课程构建——特色鲜明成体系

“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秉承“扎根乡土、融通生活”的课程理念,构建“1+4+5”式的课程体系,即“一个目标+四个维度+五项原则”。一个目标是“爱上陈村做主人”课程总目标,根据综合实践学科“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的学科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五项原则: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

(一)课程总目标:爱上陈村做主人

1.价值体认

通过参观体验、考察探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知道陈村的名人故事、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担当责任的勇气,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

2.责任担当

通过种植花卉、制作陈村粉、操作智能机器人、探究陈村年桔的销售概况、向镇长提建议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学生“我是陈村人”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服务家乡的责任感。

3.问题解决

通过调查采访,探究姓氏的起源、祠堂文化的演变,欣赏家乡花卉、饮食特色、科技创新发展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绘画陈村未来、写作畅想新生活、小导游介绍陈村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意物化

学生按照研究计划,形成具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如:创意姓氏手抄报、种植花卉植物、制作花卉作品与花卉美食、录制视频等。通过欣赏花卉、拼接花卉艺术品、绘画设计、制作文化创意产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各年级目标:螺旋上升有层次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各年段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对课程总目标进行了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年级中,根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了每一个年级研学主题活动的目标(见表1),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三)课程内容:扎根乡土有魅力

1.研学读本

乡土情感源于乡土认知,让学生了解家乡,是乡土课程的职责,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前提。课题组编写了三本研学读本,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科学有序,既重视知识性普及,也重视实践性探究,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不同年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读本指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课程的安排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是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2.研学任务

(1)低年级:寻根访古觅圣贤

低年级研学围绕“寻根”和“访古”两个主题,通过游览新旧圩大河、中山纪念亭、岳王古庙、花乡艺术馆、区氏大宗祠、三字经文化公园、花卉世界等研学旅行基地,让学生了解陈村的历史渊源;通过参观朱氏始祖祠、紫阳书院等文化场馆以及诵读论语名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体验重阳节登高、姓氏觅源、描绘家族图腾、致敬爱国英雄、打卡红色基地等活动,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2)中年级:赏花品味有情趣

中年级研学围绕“赏花”和“品味”两个主题,通过种植花卉、参观花卉企业、采访花场主人、调查年桔销售情况、制作干花艺术品、制作陈村粉、品尝“百花宴”、年桔创意设计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陈村特产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责任担当。

(3)高年级:追梦探究向未来

高年级研学,在“寻根”“访古”“赏花”“品味”等系列主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研学活动的特色,围绕“追梦”主题,通过参观顺联机械城、潭州会展、操作机器人、“我为陈村绘未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树立“我是陈村人”的主人翁意识,让家乡历史文化、美景美食、美好未来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在研学课程中,“陈村”不仅仅是名词,更是动词,可看可感、可闻可尝,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研学实践中,学生知历史,会创造,寻美、赏美、创造美,爱上陈村做主人,在时空的坐标轴上讲述“新陈村人”的故事。

四、课程实施——科学精细有创新

(一)研学课堂:模式与运用相结合

研学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大课堂”的组织形式,通常以大单元式、项目式的活动形式呈现,在落实到研学课堂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实践组织上“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空间组织上“教室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

以“赏花——我是年桔传承人”研学活动为例,该研学活动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包括“选题指导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成果展评课”。每种课型的任务都不同:选题指导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选研究主题,并组建学习小组,制订研学计划;活动策划课,在交流探讨中,学生完善研学计划;方法指导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开展研学探究;阶段研讨课,学生汇报研学进展,提出研学困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提升研学能力;成果展评课,学生展示研学成果,分享研学收获,及时反思,相互评价,形成研学总结。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对于不同的年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类型的方法指导课,灵活处理知识难度和能力水平的问题,确保研学任务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研学教师通常是组织者、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支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资源和方法,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层。

(二)研学管理:重视过程有规范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细化管理,成立研学机构,制订研学规范,在研学前有准备,研学时有监督,研学后重提升(见图2)。采用六个“细化”策略,使研学课程的实施科学有序,促进学生的发展。

1.研学组织小组化

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完成研学活动,实现个人与集体同提升。在每个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和组员各司其职(见图3)。

2.研学探究自主化

探究主题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学记录常态化

学生运用相机、手机、记录本等多种工具,及时、全面记录现场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化为研学报告[2]。

4.资料查找网络化

运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顺德区博物馆集群云服务平台、喜马拉雅App上的“话说陈村”专题广播、“花乡陈村”微信公众号等。

5.活动成果物质化

学生将研学的收获付诸实践,变成可见的作品,锻炼动手能力,如手抄报、调查报告、绘画、设计稿、创新手工作品等。

6.交流展示多样化

重视对研学材料的整理,以手抄报、花卉拼贴画、录像、PPT、文稿报告等多种方式展示和分享,包括班内分享、校内分享等。

五、课程评价——多元发展激潜能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实施与运行的“调控仪”,不仅能检验实施效果,而且能幫助我们更好地改进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研学实践评价从研学态度、研学方法、实践能力、研学成果、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将个人自评、小组评价、学校复评、综合评价相结合。

以分享交流、汇报展示代替评比分数,以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不同年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我们要将课程评价贯穿于研学的全过程,使课程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手段。

六、课程效果——走出校园天地宽

“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自2018年2月起酝酿构思,从小范围进行课程试验,到2019年被佛山市教育局立项为重点课题,开展全校性研学活动,课题已于2021年7月顺利结题,并获评“优秀”,通过“佛山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微信公众号向全市推广。

在近五年的研学过程中,学校共举办了五个模块、二十多次大型研学活动,锻炼了大批学生。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跨学科的活动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0余名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奖,研学感受和心得体会已编印成文集,黄平等20多名学生在“我与《三字经》的故事”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与〈三字经〉的爱恨情仇》刊登在《冰心少年文学》杂志,《假如你来陈村》刊登在《作文与评价》杂志,学生自制科技发明《水果发电》《土壤能源发电器》等五个作品获得顺德区特等奖。

2022年5月,“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荣获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评选”一等奖,在21个地级市上选送的435项课程中位列总分第三名。

文化寻根能有谁,研学实践永相随。千年花乡千般美,一路欢歌一路追!“我是陈村人”乡土研学课程基于乡土文化,夯实家国情怀,超越封闭的课堂,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一个色彩斑斓而魅力无穷的世界。

[参考文献]

孙金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实施[J].小学教学参考,2014(33):76.

王敏.“生活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86.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
基于职业院校实用性校本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建构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策略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创客课程构建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多元文化学校课程的构建策略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ESP课程体系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