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运用

2023-08-07谭伟红

文化产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乡贤文化

谭伟红

首先研究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其次探讨乡贤文化的传承和运用中存在的乡贤人才缺失、质量不优,乡贤文化的作用机制不够成熟和乡贤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最后探索乡贤文化传承与运用的优化路径:梳理新旧乡贤,挖掘乡愁资源;搭建组织平台,凝聚乡贤力量;讲好乡贤故事,打响乡贤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议题,其中的文化元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中国乡村振兴任务的完成必须要以中国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为重要保障。

乡贤文化是指不同地域在历史名贤影响下形成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它蕴含着见贤思齐和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凝结着古人治理乡村的智慧与经验,是存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形态。因此,传承和创新乡贤文化,不论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还是对乡村治理而言,都至关重要。

乡贤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

乡贤文化在乡村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乡村振兴有着助力作用。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意识形态的指导支柱

目前,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乡土价值也逐渐消散,导致乡村的文化振兴由于找不到意识形态的指导支柱而难以实施。乡贤文化是优秀农耕文化的代表,融合了人们的乡愁和乡情。尤其是一些乡贤世家大族的家风、家训、家教,更是乡村文化的精髓和珍贵的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很高的精神价值和乡土价值。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意识形态的指导支柱,是乡村的软实力,因此,传承与弘扬乡贤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土价值的缺失,推进乡村振兴。

乡贤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稳定剂

传统村落中的家训和村规等都是由本地的乡贤共同设计并带头遵守的,内容主要包含修身养性、涵养道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权威性强,认可度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交融发展,成为新乡贤文化,后者更富有新时代的特征。新乡贤不仅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扶贫济困,还为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理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此,前有古乡贤为榜样,今有新乡贤带动,能够促进乡村移风易俗,聚集道德能量,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更加健康的乡村文化生态和治理体系。

乡贤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乡贤文化的建设能够吸引本来在外地发展的乡贤返乡发展,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乡贤文化的建设会对村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逐渐内化为他们的品格,使他们自发遵守秩序,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造稳定的环境。此外,“乡贤”还是一张优质地方名片,可以提高当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乡贤文化”塑造成品牌,可以增加当地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乡贤文化传承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乡贤文化在农村中的运用已颇有成效,但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乡贤文化的传承和运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乡贤人才缺失,质量不优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社会资源向城市聚集,而城市自身具备的各种优势也导致新乡贤不断外流,集中体现为乡村干部外流以及乡土人才流失等,其中,乡土人才流失所占的比例较大。乡村地区乡贤的减少使得参与乡村现代化治理的精英群体随之不断减少。此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经济富足的“成功人士”更容易受到大众的推崇,于是,“富乡贤”多,而“文乡贤”和“德乡贤”少,导致乡贤整体质量不优。

乡贤文化的作用机制不够成熟

目前,乡贤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乡贤主要通过捐款捐物、介绍项目等方式助力家乡发展,而在道德引领、社会治理、乡风建设等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乡贤组织起步晚、發展慢,平台搭建不完善,几乎没有专门的乡贤组织。这导致乡贤文化未得到系统性的挖掘、收集、整理、概括、总结和运用。

乡贤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乡贤文化属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由于许多地方政府仍局限于传统的发展观念,着重抓经济建设,没有认识到打造乡贤文化“崇贤向贤”环境的重要性,加之受到农村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乡贤文化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媒体传播层面,以文化广场展览、发传单等方式进行传播,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即使一些乡镇建构了网站信息专栏,但信息发布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宣传方式陈旧,内容不够新颖,未能营造出浓厚的乡贤文化氛围,乡贤文化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贤文化传承与运用的优化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贤文化传承与运用的路径优化,应当构建更加完整的系统方案,统筹规划。

梳理古今乡贤,挖掘乡愁资源

在传承和应用乡贤文化之前,首先应当调查地方的文化资源存量,摸清当地有哪些类型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是保护、传承和运用乡贤文化的前提条件。

1.梳理新旧乡贤,建立乡贤信息库

乡贤主体资源的统计,包括历史上的“古乡贤”和当今的“新乡贤”。“古乡贤”是历史上的名人,其因历史人物的身份而具有旅游价值,而且能巩固链接“新乡贤”。“古”“新”乡贤所体现出来的乡贤精神能够在新时代的乡村中进行对接,实现时空的统一,并在乡贤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编制有关当地“古乡贤”的统计数据时,要做到尽可能详细,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和深入民间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查实和统计,做好详细的记录。在统计和梳理的同时,还需要总结其文化价值。

新乡贤的类型较多,因此要组织村支部等建立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新乡贤目录。新乡贤是指原籍和户籍在当地,并在当地长期开展创业和投资活动等,具有良好品格、声誉、影响力、能力,支持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类智者。可以依据乡贤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工作特点等,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乡贤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

2.挖掘乡愁资源,强化地方认同

乡贤文化资源不仅包括新旧乡贤本身,还包含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它们都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是离家游子思念家乡时心的方向,是乡愁的核心内容。乡愁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价值,它可以激发集体意识,增强当地人民的凝聚力。

在统计乡愁文化资源时,既要涵盖物质资源,也要包括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是指古代乡贤的故居和文物;精神资源因其传承性,既体现在古乡贤身上,也体现在新乡贤身上,包括社会风俗习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等,这些都属于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愁资源做好统计之后,还要总结其文化价值,进行价值评估,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参考。

3.保护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的祠堂和故居等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起来。但怎样进行保护呢?阮仪三教授说,真正的保护是恢复建筑的活力。也就是说,要遵循生活化原则,让建筑“活”起来。只具有观赏价值或纪念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建筑,终将会因远离人们的生活而难逃“废弃”的命运。尽管时过境迁,建筑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使用,亦不具备当年的价值,可是在当今时代,仍要赋予它一定的用途,而不是使其成为照片或文物摆在橱窗里。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不破坏建筑原貌或尽可能还原其原貌的前提下开发其新功能,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比如,可以将其改造成乡贤文化馆,把一些与乡贤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照片、文物等陈列在里面,让人们通过观赏和阅读,接受乡贤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让新乡贤在其中开展关于乡贤先进事迹的宣讲或组织乡贤文化沙龙。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使“古乡贤”和“新乡贤”产生精神碰撞,从而营造浓厚的乡贤文化氛围。

搭建组织平台,凝聚乡贤力量

1.联合乡贤力量,加强组织建设

依据“有人员、有经费、有机构、有场所以及有制度”五项标准,建立规范的乡贤组织,建立乡贤工作站和乡贤家园。村(社区)一级可以利用祠堂、村委会等场所打造乡贤之家,促进乡贤力量的集结。同时,建立“乡贤家园”微信公众号(网上乡贤之家),搭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联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主动联系在外地的乡贤,定期对一些重点代表开展走访活动,与其进行交流、互动。针对不在当地居住的乡贤,应在清明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的节假日乡贤回乡之际,召开乡贤座谈会等,在会上进一步宣传介绍家乡政策和环境;利用网络上的“乡贤之家”、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对家乡进行宣传,加固家乡与乡贤之间的纽带,激发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发展的热情。

2.凝聚“新乡贤”智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实施“‘新乡贤助村”计划,吸引具有知识、专长和创业经验的地方精英和人才到全市各级人大、政协和基层组织中去,充分发挥“新乡贤”建言献策的作用。探索建立“村两委”+“新乡贤”的乡村治理议事制度,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鼓励乡贤积极参与到村(居)委会的选举当中,同时让“新乡贤”积极参与到基层党建中。

3.实施“新乡贤”激励计划,建立健全“新乡贤”引育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回引人才创业机制,引导“新乡贤”发挥“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农村特殊专业人才”等创业培训项目的优势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在“新乡贤”之间,实施企业家反哺、退休干部返乡、退役军人二次建功等“回归计划”,吸引“新乡贤”回乡工作,在家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有针对性地推出返乡创业人才优惠政策,让乡贤“回得来,留得住”,对乡贤进行名誉授衔,组织评选出“乡贤致富带头人”“模范乡贤”“爱心乡贤”等,对作出积极贡献的乡贤和乡贤组织给予表彰奖励,让乡贤感受到家乡的诚意和温暖,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讲好乡贤故事,打造乡贤文化品牌

1.创新乡贤文化宣传载体,讲好乡贤故事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乡贤文化宣传的载体和形式,增强乡贤文化的宣传效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利用祠堂、文化礼堂、宣传栏(走廊、窗口)等,建设乡贤厅、乡贤站、乡贤廊、乡贤墙、乡贤榜、乡贤窗等,展示乡贤的美德和事迹,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修祠堂、修家谱、祭祖等活动,表达崇德尚贤的精神,融入民俗、礼俗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地区,可以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和文化景观(如碑刻、雕塑等)中,或以当地乡贤命名城市道路和桥梁,还可以通过歌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宣传当地乡贤的事迹。总之,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贤文化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乡贤故事,增强乡贤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普及乡贤文化,营造“人人争当乡贤,大贤带动小贤”的浓厚氛围,使人们认识乡贤,学习乡贤,赞美乡贤,向乡贤看齐。

2.打造乡贤文化品牌,强化文化认同

要坚持拓宽乡贤文化宣传渠道,促进宣传方式多样化发展,让“尊鄉贤、爱乡贤、重乡贤”在乡村大地上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起因地制宜的特色乡贤文化,不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鲜明体现,还可以在乡贤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激活其内在活力,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推出“乡贤文化+”相关品牌,着力将生态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其联系起来,发挥乡贤文化品牌的最大效用,这也是乡贤文化在发展中热度高涨的关键点。其次,以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乡贤组织的力量,成立乡贤扶贫组,设立乡贤救助基金,通过乡贤扶贫团体的建设以及相关措施的跟进,建立成体系的帮扶模式,走出乡村振兴的新道路,在此基础上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最后,搭上互联网直播“顺风车”,开启助农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平台推销当地农产品,讲述产品的相关故事,让“互联网+”激活乡村经济。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推广相关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知名度,多维度推进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乡贤文化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宝贵文化资源,同时又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巨大能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甚至还在不断扩大,传承和重建乡贤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文明乡风、陶冶政风民风、弘扬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乡村振兴工程的有效突破口。

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自筹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文学‘魅文化及民族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FZW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乡贤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