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尔善:娱乐电影也要注重文化寻根

2023-08-07刘佳璇吕佳心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乌尔封神神话

刘佳璇 吕佳心

《封神第一部》饕餮追袭场景海报

无论是对电影导演乌尔善而言,还是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封神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可谓“慢功出细活”。

距离上一部作品《寻龙诀》上映已过去近8年的时间,51岁的乌尔善把电影导演创作生涯中的近十年都投入在了《封神三部曲》上。

这个以《封神演义》故事为题材的系列电影项目,于2014年开始筹备,2018年开启为期一年半的三部连拍。2023年,《封神第一部》终于在7月20日上映。

“电影化手段和当代的文化内容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外来的,中国创作者的文化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有哪些具有当代价值的东西可以分享?”在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对谈时,“传统”成为了乌尔善提及最多的词语,在《封神三部曲》这场前所未有的电影实践中,他完成了一次将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神话史诗电影的表达。

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说:“梦是私人的神话,而神话是公众的梦境。”封神故事是中华民族一个公开的梦境,它表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最独特的情感,那就是亲情和伦理。

在文化土壤上再创造

《瞭望东方周刊》:成书于明朝的《封神演义》是《封神三部曲》的主要故事母本之一,从文学文本到电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乌尔善:改编《封神演义》,既要了解文本的核心价值、历史作用,也要在改编中体现出当代价值。

首先,在项目开发阶段,对原著进行明确的分析定位。2014年6月第一次开策划会时,我们邀请了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者,挖掘《封神演义》的原著价值。这部小说讲述殷商时期的故事,将中国的道教神祇和民间诸神整合,形成中华民族的神仙体系。所以说,其文化价值远高于文学价值。

其次,改编过程中,要体现出当代价值理念。我们不可能去重复明代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原著中的宿命论观念。我们需要找到故事的情感核心主题,而这个主题要能引起当代共鸣。

除了《封神演义》,我们也梳理了其他重要文本,比如《列国志传》《武王伐纣平话》,以及《史记》《尚书》对相关历史的描写,最终整理出两方面的核心元素:一是商周历史;二是神话的想象世界。

最后,把这些元素进行电影化整理,写作剧本。原著故事基本结构分为三大段落,所以可以使用三部曲电影结构,但三部曲既要独立成片,也要形成完整叙事,这是一个巨大挑战。

剧本写作耗时四五年,重点是整合元素,找到能贯穿三部曲的核心人物和戏剧冲突。武王伐纣、天下归周,符合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史诗主题,也是改编剧情的核心内容。

《瞭望东方周刊》:《封神三部曲》属于幻想类电影,对这类电影来说,构建一个自成体系的美学世界至关重要,《封神三部曲》是怎么做的?

乌尔善:我大学是学油画的,对中国艺术史中经典的几个文化艺术巅峰时期很熟悉,我希望能把这些时期的视觉美学运用进来。

中国的文化艺术史是非常精彩的,但中国人了解得太少。在项目筹备阶段,我们做了大量创作考察,去了河南、陕西、山西的博物馆和研究所调研,分别对应殷商、周朝和元明道教艺术。总之,尽量让所有东西都有依据。

最后呈现的细节要做到逼真,让观众能进入并相信情境。它只属于这个电影中的神话世界,与真实历史是不同的。但创造要基于经典,而不是胡来,回到中国艺术的精髓里去找灵感,再把它变成电影创作结果。

人物造型参考元明道教艺术的造型体系,自然环境参照宋人青绿山水,纹样图形则来源于殷商青铜纹饰……将横跨3000年的几个历史视觉元素重组,形成“封神世界”中视觉元素的细节,打造高度凝练、重新组合出的神话世界。

触及中华民族情感核心

《瞭望东方周刊》:每个人对于封神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想象,是否担心电影对于人物的再创作给观众带来落差感? 

乌尔善:大家脑中的传统形象,来自于影视剧、动画片、小人书等,都是基于后人的再创作。

比如纣王,他的故事形象长期被严重扁平化,是一个沉迷酒色、满身横肉的昏君。实际上,《荀子·非相》形容他“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記》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纣王本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统帅、能言善辩的君主,这才能构成一个真正有力量、对主角有威胁的反派。

再如,元始天尊在很多影视剧里被演绎成一个“老神仙”,但在道教艺术中,其形象其实是黑须长髯、仙风道骨的中年人。

总之,我们希望《封神三部曲》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正本清源。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是有些陌生的,封神故事是一个中华民族先祖创业的经典故事,我们应该通过电影传播一些有关自身文化传承、文化特点的信息。

《瞭望东方周刊》:在《封神三部曲》筹备阶段接受本刊采访时,你曾说神话史诗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现实,你认为封神故事表达的民族心理现实是什么? 

乌尔善: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说:“梦是私人的神话,而神话是公众的梦境。”封神故事是中华民族一个公开的梦境,它表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最独特的情感,那就是亲情和伦理。

商周之变的历程,是把殷商时期方国部落联盟体系破坏掉,变为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分封制,本质是以家族血脉、亲情伦理为纽带对国家制度进行重建。“天子”之称,就是用家庭伦理关系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家庭伦理、血脉亲情,至今都是中国社会结构、中华民族情感结构的核心。作为神话史诗,封神故事触及了这个部分,电影改编也由此生发、提炼。

我认为,中国人已经开始从生活富足走向对精神传统的追溯,想去了解自己文化的核心与特性,想在精神层面寻找中国人的归属感。这是文化寻根、确认自己、讲述自己的需要。

《瞭望东方周刊》:《封神第一部》的叙事内核或情感主题是怎样的?

乌尔善:三部曲总体的核心主题是善恶斗争、英雄成长、时代变革,这都是电影叙事的经典主题。但是在单部中,需要找到能跟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部分。

写剧本时我设想,如果没有任何视觉包装和大场面,最终观众还会关注谁。

“文王食子”让我印象很深,姬昌为了保护次子姬发而吃掉了长子伯邑考的肉,这是正常情境下一个父亲不可能做的事,给人的情感冲击非常强烈。另外,纣王之子殷郊在母亲被妲己害死后站在父亲的对立面,此后他又回到父亲身边成为捍卫者,也构成很有张力的人物关系。

在第一部的故事里,父子关系、亲情主题就是核心。围绕姬昌与姬发、纣王与殷郊两对父子展开故事。另外,我们把姬发放到纣王身边,让姬发从纣王的崇拜者变为反抗者,用反转来阐述一个青年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这让故事具备令人共情的可能性。

电影市场呼唤经典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封神三部曲》体量宏大,你认为它能给中国电影界提供怎样的新经验?

乌尔善:“封神”项目的体量与积累的经验,可以说前所未有。

一是类型拓荒。神话史诗类型触及历史、神话、宗教、民间传說的想象空间等方面,是华语电影极少触及的类型。

二是三部连拍。无论是三部曲的剧作创作,还是三部连拍的制作难度、周期长度和复杂性,都是空前的。制作周期长、工作量和剧组规模极为庞大,筹备用时两年,拍摄共18个月、438个拍摄日,剧组管理人数最多超过8000人。我们建构了科学的生产流程和可靠的工作体系,做到有序、安全、高效地拍摄。

三是技术创新。相比场景类特效制作,雷震子、九尾白狐、墨麒麟等有生命的数字角色和数字生物视效的制作难度更高,要能够表现动态、做出细腻的情感表演,逼真程度要达到电影级。对中国的视觉技术发展来说,这次要上一个新台阶。

《瞭望东方周刊》:从《画皮Ⅱ》《寻龙诀》到《封神三部曲》,你一直在深耕商业娱乐电影,你认为其理想形态是什么样的?

乌尔善:我一直想做“电影院的艺术”,因为那是大众的艺术。我追求的是一种“娱乐电影的最好形态”:从娱乐效果上,它用巨型银幕带来声音、画面的震撼,充分释放影院的力量,带来观影愉悦;美学形态上,其电影语言表达具备一定影史意义;内在主题上,有清晰的情感主题,有深层的文化表达能力,值得多层面解读,而不是一个粗浅的娱乐快消品。

《指环王》《星球大战》等电影,与自身历史文化背景相连接,与神话、宗教等宏大主题有关联,又有幻想、动作等元素,这才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娱乐电影。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改变和发展有哪些体会?

乌尔善:电影市场的一些变化是我们无法预判的,但我做《封神三部曲》是出于对市场心理的判断。

我认为,中国人已经开始从生活富足走向对精神传统的追溯,想去了解自己文化的核心与特性,想在精神层面寻找中国人的归属感。这是文化寻根、确认自己、讲述自己的需要。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感到自信和自豪,愿意多了解自身文化传统,也希望通过当代电影重新呈现、解读这种文化的传承,更想在电影里看到“我”的文化、“我”的生活、“我”的情感表达。

虽然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脱下古装,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仍来自于这片土地久远的历史。时间在变、服装在变,而一个民族的心理和人性的本质并没有变。中国电影人可以重新去确认那些经典的价值,把来自我们文化根源的美学展现给世界。

猜你喜欢

乌尔封神神话
乌尔善 封神U23,制造新惊喜
七月,票房“封神”
东方神话
达乌尔黄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封神三部曲》开始配音工作 李雪健与乌尔善现身
世界的真相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战后好莱坞编剧作家的封神之路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