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厦门有办法
2023-08-07颜之宏
5月17日,社工正在海景嘉裕幼儿园与孩子们互动,讲授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颜之宏/ 摄)
“吃完的粽叶粽绳为其他垃圾,请放到橘黄色垃圾桶里哦!”端午佳节前夕,一条来自“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的祝福短信在社交平台上出圈。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无处不在,这在厦门早已成为多年的常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76个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考评通报显示,厦门已连续20个季度位居考评榜首位。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做好做优,厦门的秘诀在哪里?
小手拉大手
“塑料瓶、塑料餐盒应投进哪个桶?”“应投‘可回收垃圾桶。”“放蓝色的桶,可以回收。”5月17日上午,在厦门市海沧区的海景嘉裕幼儿园,一场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小竞赛正在开展,一群五六岁的孩子纷纷举手抢答。
“刚刚有小朋友说到‘可回收垃圾,那么大家知道蓝桶装的是‘可回收垃圾还是‘可回收物呀?”面对孩子们的踊跃回答,社区社工也顺势提出了一道思考题——蓝桶里装的是可回收物,因为它们有一定的回收再利用价值,所以不能简单把它们当成垃圾。一众小朋友听完解释后,纷纷点头回应。
该园负责人杜晓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次围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的“社工进校园”活动,幼儿园每月还会按照一到两次的频率自行组织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厦门,富有厦门本地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教材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中,有关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被纳入学科考试内容和实践活动中,70多万在厦学生家长都收到了践行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在学校中“饱读”垃圾分类知识的孩子们一回到家,就成了一名监督家长践行垃圾分类的小小督导员。
在孩子眼里,垃圾分类只有“分得对不对”,不存在“要不要分”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也愿意维护孩子的童真。“我们祖孙三代住在一起,每次做饭,我们家小朋友就到厨房来检查我们菜叶、骨头有没有分对。”说起自己“被监督”的例子,71岁的厦门市民褚强闽颇感欣慰,“如果分得不对,小朋友还要自己动手去分,因此我们在做饭时会认真很多。”
在思明区,作为福建省首家区级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展厅,该展厅不仅运用图片与文字来解读垃圾分类知识,还结合前沿技术,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了解“垃圾降解时间”。此外,观众还可通过VR实景系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看到思明区内三大环卫基地的各个车间工作流程,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流程。据介绍,该展厅自2021年6月运营以来,已有300多个团队、超5000人次主动进入展厅接受垃圾分类知识科普。
在厦门,富有厦门本地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教材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中,70多万在厦学生家长都收到了践行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建章立制
2017年8月25日,酝酿多时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获得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当年9月10日付诸实施。从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再到分类运输与处理,这部地方性法规以53条具体条款将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一一厘清,并明确了法律责任追究主体。
为明晰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和投放点设置等工作的标准化路径,厦门陆续出台了《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等20多項配套制度、导则和规范。这些规章办法的出台实施,既为垃圾分类主体责任者提供细致的规范参考,也让执法者有了更明确的执法标准。
推行垃圾分类,势必要“撤桶并点”,从原先下楼就有一个垃圾桶,到十栋楼共享一个垃圾投放点,居民们不乐意了。“凭什么把我家楼下的垃圾桶撤了?”“垃圾桶这么臭,为什么要放我家楼下?”……在这个拥有逾3.8万流动人口、本地和外来人口比例超过1比10的“城中村”里,社区两委召开居民大会,明确了管理原则——谁收租谁负责,房东们对租客落实监督。社区副主任吴聪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城中村”沿袭了过去农村的“人情纽带”,社区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家中长辈工作做通了,垃圾分类自然就好推进了。
一系列法规章程的出台,让垃圾分类的督导工作有了制度保障。“过去我们跟居民好好说,让他们做好分类再投放,但因为没有约束力,还遭遇了白眼。”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告诉记者,在法规出台后,对于屡教不改的居民,督导员在记录其房号后,由行政执法部门上门执法,效果显著。值得一提的是,职能部门还能通过市政和物业监控探头,对违反“定时定点”投放要求的违法者做到“事后追溯执法”,与人工现场督导形成监督互补。
科学配置智能垃圾房,也是厦门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集美区橡树湾四期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10个垃圾投放口全部设置了感应开启装置,只有在投放者进入投放区域后,垃圾投放口才会开启。集美区杏林街道杏北社区书记林锦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小区有580户居民,智慧垃圾房不仅避免了臭味四溢的问题,还能借助摄像头对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对多次分类不准确的人员进行追溯。
解决“先分后混”问题,是提升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有效抓手。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郑文宇介绍,通过智能监控、GPS定位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够有效防范环卫车辆超速超载、收运时间不规范、遗撒和环卫工人作业覆盖面不足等问题。通过动态调度环卫车辆,最大限度发挥末端设施的处理能力。
因城施策
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超95%,准确率超85%,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较分类前提高超30%,人均垃圾日产量从原来的1.3kg减少到约1kg……这一系列亮眼数据,是厦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缩影。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仍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不同城市更应根据实际“因城施策”。例如,在进行“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投放时,要综合考虑基层人力成本与居民便利性间的平衡。厦门市海沧区嵩屿街道海虹社区书记徐学军说,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基层的人力资源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前端分类投放督导工作,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为了各地方垃圾分类工作能够“首尾呼应”,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就垃圾减量和资源化上做出顶层设计,如制定全国统一的“包装法”和“资源回收法”。从源头明确生产厂家责任,进入市场的厂家和经销商需向有关部门上报其商品的包装量和包装材料类别,并缴纳相应费用,后续有关部门根据回收垃圾量将该笔费用支付给回收企业,并在环保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从而促进源头垃圾减量和废物资源化利用。